中新網廣州3月23日電 題:黃樹梁:用新生代懂得的語言去認識中國
作者:鍾敏儀 賴藍輝 崔東
在今年廣東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期間,特邀海外華僑華人組的三天的小組討論會上,如果有一個活躍發言獎,那非黃樹梁莫屬。1949年出生的他,祖籍廣東新會。如今,作為澳大利亞聯邦首席藥劑師、坎培拉澳華會榮譽會長,他迫切地想把在澳洲聯邦衛生部工作30多年的好經驗向中國推介;同時,他真誠地想為中國帶來多元文化推動和諧社會的經驗以及華裔新生代的心聲。他在盡職地履行著作為廣東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特邀列席人員的一份責任。
中醫藥缺乏的是正確的宣傳與臨床數據
黃樹梁與中國的聯繫,始於醫藥。1985年,黃樹梁隨澳洲全國藥劑師團第一次到中國進行參觀交流。之後,就有了更多的機會到中國進行醫藥領域的交流,尤其是促進中醫藥的交流,達成澳洲醫藥界每年派出20-30人到南京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進行交流學習。
對於中醫,有30多年從事醫藥工作經驗的黃樹梁來說,其缺乏的是正確的宣傳與臨床數據。因此在會議上,他提出了一個建議:醫藥廣告不能要用明星效應來誇大或者誤導消費者,要客觀的宣傳。他介紹了澳洲對醫藥的宣傳做法。澳洲的很多醫藥廣告是由醫療系統的工作人員來引導的,客觀地具體介紹醫藥的成分以及作用,提醒消費者可向專業藥劑師諮詢。
「中醫是中國的瑰寶,有幾千年的使用經驗,但是卻缺乏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去解釋。」黃樹梁說,對中醫的認識是一個復古和考古的方式。因為中醫的很多歷史性的教材都是古文的,研究中醫之前,就要先學會中國古文,才能看得懂精髓。所以,不少人排斥中醫,是因為對中醫沒有認識。
「中國對中醫的研究有很多很好的成果,但是在推廣方面不夠國際化。沒有客觀的臨床數據,中醫的說服力很弱。」黃樹梁說,澳洲對中醫的接受還是不錯的,澳洲醫藥管理條例裡面列有專門的中醫法規。
用任何語言都沒所謂,最重要的是事實
黃樹梁還有一個「最開心的職務」——多元文化傳播者。作為坎培拉多元文化社區論壇主席的他,除了忙於醫藥工作,還一直致力多元文化的推動。
作為澳大利亞的首都,有90多間大使館或領事館位於坎培拉,當地還有3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這樣一個多族裔匯集的地方,自然有著多元文化的衝擊和融匯。始於上世紀80年代的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節也就應運而生了。
每年的2月中旬前後10天,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節喜慶的喧鬧把坎培拉一向的靜謐和安詳打破了,充滿了濃厚的異域風情,民族歌舞、音樂、戲劇、展覽、電影節、美食節、演講等,讓不同族裔的人們相聚一起盡情地狂歡。
與多元文化同歡的,還有SBS廣播電臺(www.sbs.com.au),這個致力於多元文化傳播的電臺由120多個會員組成,全天候播放多於64種語言的節目,網站還同時配合播出視像節目。
華人華僑可以通過這個電臺聽到親切的中文。而黃樹梁更希望能用更多的語言來傳播中國文化,讓不同族裔的人了解中國。
「現在有不少華裔新生代都不會中文,如果一味的用中文去向他們推介中國,他們是聽不明白的,更不會去看。」黃樹梁說,時代在變化,中華文化的傳承方式也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用任何語言都沒所謂,最重要的是事實」。他希望有更多的關於中國文化的推廣教材是多國語言的,「用新生代自己懂得的語言去認識中國,這樣他們更容易接受,甚至能引起他們學中文的興趣。」如果從華裔新生代自己身邊的親人的故事講起,從祖籍地講起,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歷史來引導,他們對中國的認識也許更覺得親切和熟悉。
建立在墨爾本的華僑華人博物館,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中國文化傳播範例。(《僑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