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乘風破浪時——海歸青年導演鄧楚煒訪談

2020-12-11 人民網湖南頻道

人物簡介:

鄧楚煒,1988年12月出生於湖南,海歸青年導演,現為瀟湘電影集團「鄧楚煒導演工作室」負責人。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傳媒與藝術專業本科畢業,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進修班結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導演資格證書班進修並取得導演資格證書。已獨立執導電影《一代女魂唐群英》《夢想花正開》《跳水吧少年》等作品。電影《一代女魂唐群英》在2019年2月英國倫敦「北歐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導演」提名,在2019年5月法國「尼斯國際電影節」獲「最佳新人導演」。

每個與電影相愛的電影人,都想給觀眾講好故事,而他們心中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每個海歸導演,回溯到海外教育與國內市場之間的公海中,找不到黃金驛站,唯有用自己的方式建造方舟。

現實和夢想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這個沒有答案的考題困擾著許多電影人……認識80後海歸導演鄧楚煒,解讀他的三部電影作品《一代女魂唐群英》《夢想花正開》和《跳水吧少年》,一起暢談電影夢想和中國新一代電影人的文化自信,採訪下來忽然豁然開朗,從他的作品中和他的身上似乎就有一種答案。

學習時光是終身難忘的經歷

在新成立的鄧楚煒導演工作室,瀟影大廈24樓的一個落地窗前,鄧楚煒恭敬地給來人斟茶,話雖不密,但語氣誠懇。再看他西裝背頭大高個,一臉白淨卻蓄著一點鬍鬚,眼前的他散發的海派復古氣質,竟讓人一時不能與他的電影氣質畫上等號,那一部部可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和中國味道呀。這或許跟多年留學經歷不無關係。

鄧楚煒打小興趣愛好涉獵廣泛,父母對他期望很高,他15歲開始出國求學,父親盼他成為新聞記者,母親則希望他做律師,而他卻偏偏對電影藝術情有獨鍾。父母的教育態度也開明,支持他的選擇。

2000年他12歲,媽媽帶他在湖南大劇院看《花樣年華》,看不太懂卻又目不轉睛,像是被一種魔力吸引著;15歲,和同學一起看完《海上鋼琴師》,哭得稀裡譁啦,兩人躺在床上一夜無話;16歲時,在北京匯佳中學大禮堂裡,周圍同學們睡得很香,而他卻張著下巴看完了《教父》,激動得非得在操場跑圈。之後,很幸運地在18歲時,他弄清楚了自己這輩子最想做的事情——「我要當電影導演!」

為了達成導演夢想,他下了不少功夫。在國外大學期間,可以自由選擇上課時間,每周四節課,他會安排在兩個整天上完——在其餘五天時間裡,除了吃飯睡覺,就是連軸看電影,每天能看七、八部。剛開始無章法的亂看,後來按照國家地區、演員、導演、編劇系統的看,系統的記錄,並寫下自己的感想。幾年堅持下來,漸有所悟。

本科畢業後,他又進入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進修班深造。在中國電影的最高學府系統地學習電影理論知識後,他全身心投入了電影製作實操之中。他全程參與了一部重大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製作,從場記到執行導演到後期導演再到發行……之後做過電視真人秀的現場導演、電視電影的執行導演、動物記錄劇情片的現場製片,還有一年去橫店加入了演員工會,演了半年戲,就為了偷師其他導演是如何給演員講戲的。

「如此種種,這些工作使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想要學習最先進的電影生產製作技術,與當今世界第一流的電影人近距離接觸。」於是他來到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在澳大利亞六年半,美國一年半,他接受了系統的專業學習,順利畢業於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傳媒與藝術系,並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導演資格證證書。他至今回味都說,這樣快樂的學習時光是終身難忘的經歷。而學習僅僅是電影之路的起點。

導演就是要講好故事

採訪間隙,鄧楚煒接了一個電話,是北京的後期製作跟他討論《跳水吧少年》的配樂方案,原來為了最好的效果,這已經是修改的第5版了。他打趣說,好在音樂老師有耐心,不然早就撂攤子了。

鄧楚煒明白,海外的學習經歷,開拓了視野、樹立了理想、明確了目標,在賦予更多機遇的同時也將使他面臨更多的挑戰。「作為一個年輕的海歸導演,年輕意味著難服眾,海歸則表示容易水土不服。」為了克服這些困難,鄧楚煒選擇以身作則、事必躬親、虛心請教、不忘初心。

在片場,他永遠第一個到現場,最後一個離開。拍攝時,他每天只能睡3到4小時,但他保證組員一定要有7到8小時的睡眠時間。每天收工後檢查第二天的服化道的準備情況,之後再去剪輯房看當天的素材。

對細節的把握,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拍攝《一代女魂唐群英》前期,他電影劇本修改了13稿,開機前進行了10多次勘景,組織13個人的團隊兩個星期內製作了670張分鏡頭圖表。

鄧楚煒說,如果說拍攝前期的籌備工作是他比較能獲得信心和體現價值之處,那麼有時候在片場出現的急智,最終用在成品裡,這讓他很欣慰。比如說,在《一代女魂唐群英》的片頭字幕出現時,畫面內容由唐群英彈奏出一曲「十面埋伏」的琵琶曲,為影片打下基調的同時,增添了亮點、看點,此設想在拍攝籌備過程時並未存在過,是鄧楚煒偶然想到的一個妙思。

「導演就是要講好故事。」鄧楚煒對此堅定不移,並且認為重要的不是類型故事,而是如何去講述這個故事。正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大學時,他便開始寫劇本,並用十餘部電影短片來表達對世界的態度和認知,它們都類型繁雜,題材多變。

然而,一部影片的呈現是綜合因素的產物,有時候是製作時間短了一點,有時候是預算少了一點,難免會留下遺憾。「要是有更充裕的製作經費——會守到萬事皆備時,我再喊『ACTION!』;也會一直堅持到出現了最使我滿意的效果時,我再喊『CUT!』 可惜,那時候確是『時不我待』『人』不我待、『景』不我待、『光』不我待也。我只能是有多大腦袋,『待』多大帽子了。」鄧楚煒如是說道。

本土故事是永遠的喜愛

細數鄧楚煒獨立完成的電影作品,演繹中國女權運動的歷史題材電影《一代女魂唐群英》,講述跳水運動員勵志故事的體育題材電影《跳水吧少年》,還有反映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農村題材電影《夢想花正開》,三部作品分別將鏡頭對準了中國歷史、中國兒童和中國農村,題材不同,卻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和表達,系列作品打下了深深的中國本土文化的烙印。

「本土故事是我永遠喜愛和感興趣的。」鄧楚煒看來,每個導演或編劇最熟悉的莫過於自身周遭的環境和事物,一旦脫離開來,就容易飄、容易不接地氣。「這是說給未來的自己聽的,要紮下根來,更加細緻的觀察自己所有的感受,要格物致用......」

但是他對中國文化的態度,並不是不經辯證、全盤包容的,《一代女魂唐群英》是中國第一部反映中國婦女反傳統、反男尊女卑的道德綁架、為爭取男女平等男女平權而鬥爭的女英雄的故事。他說:「這一點,放眼世界,我相信都可以被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接受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覺得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該電影在第一屆「北歐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佳女主角」,在第八屆「法國尼斯國際電影節」榮獲「最佳新人導演」。對於看似紛至沓來的榮譽和成績,鄧楚煒坦言心裡的遺憾並不少。他說,作為導演不能只聽好話,最終還是要憑作品說話。

正如他在領獎時所說的感言:「這樣的認可會擺在我的辦公桌上,激勵我更加努力、更加細緻、更加精益求精地的做好下一部、再下一部、再再下一部作品。」

當我們聊到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的地位時,作為一個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留學多年的海歸青年導演,鄧楚煒表示,中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年輕一代電影人應該充滿自信,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用世界視角去講好中國故事。

最後,鄧楚煒借用了一句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了他的信心和希望,也結束了我們的訪談。(何婷)

(責編:唐李晗、羅帥)

相關焦點

  • 揚州市海歸青年服務站來啦
    揚州共青團 2020/08/13 20:28來源:揚州共青團今天上午,團市委副書記李傑、統戰部副部長王九洲攜參與揚州市暑期大學生見習活動的海外留學生、在校大學生參觀了兩岸青年創業直播基地、海創園。>參觀結束後,團市委副書記李傑、統戰部副部長王九洲分別為海歸青年服務站揭牌
  • 青年公寓備受「海歸」歡迎 泊寓建立留學人才「朋友圈」
    時下,年輕人才聚集的青年公寓不僅能讓海歸們更快融入國內的社會環境,也能讓自己全力投入事業中。《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中指出,回國後97%的受訪者能夠在回國發展中實現社會融入,其中「有困難,但能漸漸融入」的比例佔48%,另有約3%的受訪者始終無法融入。  留學生回國後,如果不選擇回家鄉發展,那麼在異地將承受獨自一人面對所有問題的壓力。因此,以青年群體為主要受眾的長租公寓成為不少歸國留學生首選。
  • 海歸青年逐夢「留學之鄉」:沉下心,海歸大有可為
    海歸青年逐夢「留學之鄉」  12月8日,第四屆留學生節暨2017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周(以下簡稱「留學生節」)將在珠海拉開帷幕,搭建海歸圓夢的平臺。  珠海是中國留學文化發源地之一,被稱為「留學之鄉」。170年前,「留學生之父」容閎從這裡離家赴美,開啟「海歸」報國先河。
  • 海歸青年化身「翻譯志願者」:聚是一團火
    太原海歸俱樂部會長範銳報名成為社區志願者。受訪者供圖(抗擊新冠肺炎)海歸青年化身「翻譯志願者」:聚是一團火中新網太原3月18日電 題:海歸青年化身「翻譯志願者」:聚是一團火作者 楊傑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各地湧現出一批批「抗疫先鋒」,而青年海歸是其中令人矚目的一股力量
  • 斯巴魯贊助的韓寒導演新作《乘風破浪》
    由斯巴魯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贊助的韓寒執導最新影片《乘風破浪》定檔發布會於12月27日在北京召開。導演韓寒攜眾主創亮相發布會,並宣布該片將於2017年大年初一(1月28日)上映。有著作家、冠軍賽車手身份的韓寒此番導演的這部影片以他最為熟悉的賽車運動作為背景,無疑令人十分關注和期待。
  • 兩岸三地青年熱談:如何做含金量高的海歸
    華夏經緯網8月31日訊:據中國臺灣網消息,北京青年報報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歸」紛紛回國尋找就業和創業機會,一時間,原本很搶手的「海歸」逐漸變成了「海待」。就此現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於近日開展了名為「財智未來」兩岸三地大學生青年發展論壇的活動。此活動邀請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政治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同學們和清華大學管理學院的同學們共同進行探討。
  • 訪談節目《定義》走紅 乘風破浪的姐姐們被戳穿另一面
    《浪姐》裡圈粉 《定義》中翻車乘風破浪的姐姐們被戳穿另一面羊城晚報記者 艾修煜 實習生 張曉芬由於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浪姐》)的收視與話題持續火爆,其衍生訪談節目《定義》也隨之走紅。該節目由《立場》節目主持人易立競擔任採訪人,自5月8日開播,擬採訪15位嘉賓,至今已上線了包括寧靜、杜華、王麗坤、伊能靜等在內的11期訪談節目。有意思的是,多位「姐姐」在《定義》中的言行,呈現出與《浪姐》裡相互矛盾的一面,這也讓易立競成為網友口中的「照妖鏡」。
  • 藝術海歸:圓夢方式不只一種 雜活做起終圓導演夢
    藝術海歸:圓夢方式不只一種 雜活做起終圓導演夢 2014-09-05 13:46:01  從雜活做起 終圓導演夢  藝術向來被人們冠以「高、大、上」的標籤,在很多人眼裡,搞藝術就應該有很豐厚的回報。其實,藝術的價值並沒有一個量化的衡量標準,這條道路充滿不確定性。  留法海歸張諾兒,畢業於法國巴黎國際電影學院導演系。2006年畢業時,她的作品《通往天堂的電話》在學校近百部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最佳劇本獎。
  • 青年海歸力量:「祖國一舉旗,我們就行動!」
    近4個月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青年海歸在戰疫之中發揮的作用令人矚目,實例不勝枚舉。在湖南,常德市致公黨員、青年海歸佘雨蓉在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終於迎來了始發自紐西蘭奧克蘭、穿越大半個地球後轉站廣州、飛臨長沙、最終抵達常德的防疫物資。這是她費盡千辛萬苦從學習與生活了15年的紐西蘭聯繫到的物資,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 「青春同行 蓉城有你」海歸青年交友聯誼活動圓滿舉行
    8月23日,由共青團成都市委、成都歐美同學會共同主辦的「青春同行 蓉城有你」海歸青年交友聯誼活動在成都青年之家1號旗艦店圓滿舉行。活動旨在促進成都海歸青年之間的聯絡,增進友誼,創造和諧人際關係,推動海歸青年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助力「愛成都·迎大運 」城市共建共治共享行動。來自全市行政機關、高校、企業等不同單位的80餘名海歸青年參與。
  • 感知揚州 情系家鄉——揚州市海歸青年看揚城主題交流活動
    揚州共青團 2020/08/13 20:29來源:揚州共青團為了進一步聯繫、服務揚州籍海外留學生等青年高校人才,讓他們更好地感知揚州、了解揚州,並落實揚州海歸青年人才「新引力」服務計劃,團市委統戰部於8月13日上午組織參與暑期見習的揚州籍海外留學生、知名高校大學生參觀我市海創園等海歸創業企業及孵化器,並組織在揚創業海歸青年與海外留學生開展座談交流活動
  • 中國青年導演和編劇生存狀態一覽
    通過對近400位中國影視行業青年創作者的線下訪談和線上問卷的形式,這兩份報告為讀者描摹出一幅生動鮮活的中國影視行業青年創作者群像。 中國影視行業工業化發展至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遠遠大於人才的供應和儲備,而工業化建設的核心人才——編劇、導演、製片等,需求遠遠大於供給。
  • 國產電影越來越多優秀新作湧出 青年導演成長起來了
    不過,正是這些新人導演加入,和前輩導演們一起保證了高速增長的中國電影市場的本土份額,促進中國電影類型的不斷成熟並更加適合融媒體時代觀眾的文化消費需要。人才孵化 為行業進步蓄積蓬勃生機中國電影教育和生產機制的開放多元是這群青年導演能迅速成長的重要原因。中國每年生產故事片七八百部,其中不少是處女作。
  • 爭氣機計劃落地臺灣 為青年導演保駕護航
    日前,由開畫影業發起的亞洲青年導演訓練營爭氣機計劃(以下簡稱爭氣機計劃)正式落地臺灣,爭氣機計劃發起人、開畫影業CEO許一頂,爭氣機計劃導師、香港導演葉偉民等人赴臺灣選址考察。開畫影業攜手黑家班核心成員朱科豐等打造全新黑影「特技人」,建立電影工業全流程閉環,為青年導演保駕護航。開畫攜手黑影打造全新特技人 建立電影工業閉環為青年導演保駕護航此行考察,許一頂和葉偉民受邀參觀了黑影特技位於桃園的特技基地。
  • 那些留學美國的青年導演們現在都怎樣了?
    根據《2019-2020中國青年電影導演生態調查報告》顯示,93%的青年導演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且研究生學歷高達42%。分析他們的畢業院校可以發現,除了中國影視人才第一輸出地北京電影學院,還出現了南加州大學、美國電影學院、查普曼大學、紐約大學等海外電影院校。
  • 從創作到市場,青年導演有哪些進階通路?|上影節重磅論壇
    我們能夠為青年導演做些什麼?數據顯示,國內觀影人群34歲以下人群佔了89%,年輕人更懂年輕人,青年導演更懂青年觀眾的審美和興趣。從去年到今年年初,青年導演群體獲得了行業內外的極高關注。目前,行業內培育青年導演的計劃眾多,也正是中國能夠培養出大批成熟青年導演的基石。其中,已經舉辦4屆的青蔥計劃,累計報名導演超過400位,培養出了白雪、葉謙、黃璜、王強等優秀的青年創作者,《過春天》、《武林孤兒》、《番薯澆米》正是該計劃的第一輪收穫。
  • 求資源、求場地、求人才 海歸青年「組團」浙江創業
    這是由浙江省和清華大學共同發起的面向海歸學子的招才引智活動。左強和參會學子一起,走進浙江麗水、桐鄉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左強迫切希望項目能夠在浙江落地生根。 從美國芝加哥的伊利諾伊大學碩士畢業後,左強回到中國已經4年了。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
  • 衡陽市留學生協會換屆,「海歸」青年陽芳當選第三任會長
    12月21日,湖南省衡陽市留學生協會第三屆一次會員大會暨換屆大會舉行,選舉產生了新一屆會長及理事會,「海歸」青年才女陽芳當選為新一屆會長。衡陽市留學生協會成立於2014年,由衡陽本土優秀歸國留學生代表發起,為「海歸」提供了一個共同交流、創業和發展的平臺
  • 短片之外,青年導演的電影夢
    申奧吐槽,當下許多學院派出身的導演都沒有市場概念。這和青年導演冒尖渠道單一有關,「既然電影沒法上映不能用票房評估,倒不如去影展拿個獎好量化。」好在,越來越多的影展開始歡迎商業的、類型化的作品。此次成龍電影A計劃入圍的作品大多就是此類。在指導女性動作短片《易爆炸》時,導師何鈞經常說,每拳都要打在對方臉上,不要虛張聲勢。
  • 青年導演的引路者論壇舉行,發布「導火線」計劃
    「導演張揚在「引」這個環節,劉開珞作為平臺方也跟我們分享了一些跟青年導演合作的經驗,在操作一個項目時,青年導演未必是他的第一選擇,但是他鼓勵青年導演發揮自己的特長,對於青年導演,尤其是第一部長片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第一部片掙不掙錢不是那麼重要,但是把自己最長的特色表現出來,被後面的投資者、好的監製和製作公司的發現可能未來的路走得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