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白讀財經
一、真正的收入水平
工作後,我們都知道,談論他人收入是一個敏感話題,但人們難以抑制窺探他人的衝動。為此,很多公司都制定規章,員工之間不能談論工資。
結果,大部分人沒能獲得全面公開的數據,因而對自己工資處於什麼水平沒有清晰的認知。
每一年,各地發布平均工資數據後,大部分人更覺得自己被平均了。
北京市:11434元/月
上海市:10811元/月
深圳市:10276元/月
……
前不久,有一句最傷人的話,,「近8成人工作十年月薪不過萬」,上了熱搜榜,觸動萬千草根的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其實,這句話乍一看,多數人會覺得自己很失敗。然而,兩口子都月薪過萬,家庭收入超20萬,已經屬於絕對的「頭部」家庭了,因為僅有5%的家庭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7.2萬元。
你或許都想不到,我們居然還有25%的家庭年收入低於4950元。不要驚訝,不是月入4950元,是年入4950元。而這還算不得真正的貧窮。
我國對於貧困人口的定義為年均收入2300元以下,折合月收入低於191元。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中國有8249萬人年收入低於2300元。大力扶貧後,2017年有3046萬人處於貧困狀態。
二、收入錯覺
為什麼我們覺得周圍人收入都很高的錯覺呢?
原因就在於成功的人才會跑到大家的眼皮底下,高考得高分、事業成功、進入名企……我們才會讓自己的親戚朋友知道。要自己落魄了、失敗了,那就躲到陰暗的角落裡舔舐傷口。
前些天,一個年入170萬的阿里P8員工在網上打了一則徵婚廣告,瞬間刷爆網絡,引起激烈爭論。
男方徵婚大體意思是,86年生人,211+985碩士,年薪170萬,有房有車,想找一名本科211,月入1萬的獨生小美女。
然後,這個徵婚事件上了網絡熱搜,備受眾人關注。
主流觀點:一個男人年收入不過170萬,就敢明目張胆的「選人」,現在房價這麼高,年薪百萬算什麼。本科211月入1萬的獨生小美女多稀罕啊,什麼樣的老公找不到。
我們先不論這個事的對錯,實際情況是絕大部男女都沒能進入上面的討論範圍。
2018年,我國再度實行個稅改革,將個稅起徵點從3500元,上浮到5000元。於是乎,繳納個稅的人數,從1.87億降至6400萬。
也就是說,在2018年個稅改革前需要繳納個稅的工薪階層中,月入3500-5000元的人數為1.23億,佔比為65.77%。高收入人群真的不多。
《2018胡潤財富報告》顯示,超過600萬資產的家庭數量才387萬,超過1000萬資產為161萬,資產突破1億不過11萬。
大家不要被電視劇中的「中產階級」華麗外表給騙了。
三、高工資難題
為什麼大部分人的工資都不多,不能拿高工資呢?
要衡量工資高低,我們需要標尺。
通常,我們用GDP增速衡量財富創造速度,用貨幣M2增速表示貨幣膨脹速度。數據顯示,1995年-2018年,貨幣M2年均增速為16.14%,GDP年均增速為8.87%。
在25個主要行業中,只有銀行業以35.88%的利潤率跑贏了貨幣M2的增速,僅有公共事業、食品飲料、傳媒、非銀金融、房地產、醫療生物和計算機超過GDP年均增速,其他17個行業利潤率均低於8.87%。
25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不過8.35%,依舊低於GDP年均增速。
你試想一下,自己所在公司利潤率僅為8.35%,它能很輕鬆地給全體員工加薪10%嗎?
大林喝了好多年的可樂,十年前是一個價,現在依舊是那個價,沒有變。許多工業品生產商不會輕易的提高產品的價格,因為這樣會失去客戶。你可以看一下身邊的工業製成品,多少年沒有漲價了。這背後是一群幸苦勞作,卻苦哈哈的上班族。
實際上,有不少行業已經好多年沒加工資了,或是象徵性地加5%,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
那些能放心地給自家產品漲價的公司,多半認為自家產品不可替代,譬如房子。
四、好的選擇
現在,我們回歸到現實問題,什麼樣的工作能拿到高工資?
首要任務肯定是往高利潤行業跑啊!
記得上文提到的銀行業利潤率35.88%,公共事業、食品飲料、傳媒、非銀金融、房地產、醫療生物和計算機利潤率都超過8.87%麼。
當然,你還得有議價能力,不能說進了高利潤行業就一定高薪。
像銀行的櫃員,他們屬於金融行業,但工作非常幸苦,下午關門後,還得對帳,經常是晚上7-8點才能真正下班。點鈔的時候,漏了錢得從自己工資裡扣,多了錢算銀行的營業外收入。看吧,心裡滿是委屈,可你要真是櫃員,又能找誰說理呢?
如今櫃檯業務越來越少,銀行能隨時炒了你,而你拖家帶口,卻不能炒了銀行。
作為對比,很多網際網路大廠給到應屆畢業生工資非常高,阿里、騰訊、百度、字節跳動、華為的起薪都超過20萬/年。好好幹幾年後,這些研發人員還能獲得不錯的漲薪。
除了行業和職業的選擇,城市的遴選也非常重要,北京超過26%的職位工資破萬,上海是23%,廣州是18%。
一個普遍性規律,經濟越發達的城市,工資越高。不過,大家需要注意,不是人均GDP越高的城市,工資越高。有些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的城市,不見得工資高,因為就幾個礦企就把資源全佔了,其他行業分不到太多好處。
一座城市除了人均GDP高,還要捨得給錢,你才能活得好。這就是涉及到一個概念,工資佔GDP比重。
像上海,第三產業發達,收入佔GDP的50%左右,很多資源性城市,比例僅為30%。另外,很多地方GDP依靠投資拉動,非當地勞動創造價值,收入分配比例自然低。投資拉動的GDP增長,資本折舊在GDP的比重高些,勞動者的工資佔比就少些。
比較武漢和上海第二產業佔比,就能看出,為什麼武漢人均GDP高,但人均收入低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有些城市基礎設施很好,樓房很漂亮,但工資不高的現狀。
五、各地工資現狀
最後,大家可以看看各地平均工資水平。
城鎮私營單位和非私營差距還是有點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覺得自己被平均的原因。
很多城市月薪也就四五千元。這才是大家的普遍感受。年入20萬,放在二三四五六線城市,都屬於高收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