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第三周4月21日 周二
歷史上的今日
1910年馬克·吐溫逝世逝世紀念
1910年馬克·吐溫逝世營銷節點
米蘭設計周生日
明星朱亞文36歲生日寫在前面:沒有人不後悔,只是有人在努力讓自己的選擇最後變的沒有那麼難看
五年前,你做對了什麼
這是一個不算太好的時代,也是一個不算太壞的時代。就像是凡事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一樣,我們只是以一個自然人或是社會人的身份存在於這個時代,每天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或是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
五年前我初中畢業,中考成績不是很理想,以兩分之差與重點高中失之交臂。出分數的那天晚上,我愣住了,先是給班主任發信息問自己可以上哪所高中,然後又恍恍惚惚地在好友列表裡找到一位同學尋求安慰,全然像是一個手足無措的孩子。
可是,那又能怎麼樣,這還不是因為自己的不思進取而換來的結果,心裡想著等上高中了再說吧。
初級攻略
許是自己過渡到高中不是很順利,所以在高中自己一直過得渾渾噩噩。我沒有學習的動力,也沒有喜歡的愛好,更沒有任何能與他人匹敵的競爭力。
猶記得那時,拿到一張試卷,20多分都得過,怕是那時我自己都已經放棄了自己。想知道我是怎麼學習的嗎?那就是整天看著書,卻根本看不進去,一做題就拿出答案抄,而且竟然以為這樣就能取得好成績,這正是一個滑稽的笑話。
於是,那時,我凡事只是默默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沒想過自己要怎樣,也沒想過自己以後會怎樣。所以,高中——於我而言,意義並不大。唯一給我留下印痕的就是自己手上的疤,一條長長的疤。
事情是這樣的:高三本該在學校衝刺複習的最後兩個月,我卻進了醫院,動了手術,還恍恍惚惚地待在家用已經脫臼了的右手在練字——因為我的右手粉碎性骨折,寫字根本使不上力。
但我又想參加高考,所以還能怎樣,那時整個心裡連自己都不知道哪來的怨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讓自己的心態崩掉。而後,我高考也考得不好,只是勉強抓到了本科的尾巴。
「後來,你明白了什麼」
2017年的暑假結束,我步入了大學的校園。
那時,我開始明白: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大學第一年,對於大學新鮮感還未褪去:我參加了一些社團,一些活動,結識一些小夥伴,然後知道了一些優秀的學長學姐。我不知道自己的大學生活會是怎樣,會不會像高中那樣糟糕,這仿佛就像是一個糟糕的人習慣性地糟糕性的條件反射。
後來的經歷告訴我:生活仍然有糟糕的時候,但是事後我並沒有變得很糟糕,而是每次進步一點點,直到我開始慢慢改變自己,然後把對外界的關注轉移到對自己的自我提升上來,才漸漸找到自己的靈魂。
進階攻略
在這裡,我想梳理一下自己在大學的進階之路,以及分享一下我那些黑暗的日子。
一筆略過大一的生活吧,因為那沒什麼好說的,我的自我認知是從大二逐漸建立起來的。那一年暑假,我在一個月內動了兩次手術,一次半麻,一次全麻。我嚴重懷疑自己會不會因為麻藥打太多而讓自己變得不聰明,醫生告訴我說「不會的」,於是我這才放心。
由此我想表達的是:雖然自己身體上還是受了不少罪,但是每一次我都會把此當作體驗生活。因為我發覺:如果有一天,你已經忽略掉機械式疼痛,那麼,你必定會漸漸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至少你不會因為外界的得失而忽喜忽悲——因為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
人嘛,而且是作為一個成年人,真的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更不能在跌倒後還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的表現。
雖然大家都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是思想上和心理上未必是。如果現在你要去面試,面試官問你: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你有什麼特長?你說服我錄取你的理由是什麼?你能回答出來嗎?或許能,或許不能。
這種不確定的可能都是我們自我成長規劃上的一種欠缺,所以,大家的處境都是大同小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沒必要為無意義行為浪費太多精力和時間。
最後想說的就是,在大學,不要絕對地信奉「讀書無用論」。因為目前我國的教育現狀就是只有4%的人是本科生,更不用提碩博研究生了。你隨口一提的「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恐怕只是個段子,你可以選擇相信,但建議你可以自動屏蔽,畢竟人各有志,不是每個人都配有同一種生活。
寫在最後:金子總會發光,鏡子總會反光。願透過屏幕讀到這篇文字的你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自己想為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