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的一句經典臺詞被奉為經典,「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在看待問題時,能夠抓住這個事件背後的「根本性」運作邏輯,你能夠理解它真正的前因後果,而不是被這個事件的表象、無關要素、感性偏見等影響了判斷。
此文章排除不值得探究背後本質的問題。
一、 看背後的冪律
實際上, 冪律分布廣泛存在於 物理學、地球與行星科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生態學、 人口統計學與社會科學,經濟與金融學等眾多領域中,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 自然界與日常生活中,包括 地震規模大小的分布等等。
20%的人佔據了全世界80%的財富,長尾理論等都屬於冪律的口語化表達。
很多人講2020年發展受阻,回到以前的話,肯定能發展好;微信公眾號紅利過去了;傳統行業的紅利過去了;股市變動不可預測,好像做什麼事情難度都增加了。其實任何時候抓住紅利的難度都是一樣高的。那些在90年代初幹小買賣賺到錢的人難度和現在創業融到資的難度差不多。只不過當我們用同一件事穿越回過去對比時才覺得原來的更簡單。如果有這樣的心態,可能面對變化可以更理性,更淡定。
普遍來說,很多事情都是一個又一個的輪迴,只要知道背後的運作規律,下一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我們也能知道背後的本質。
二、本質方法論
我們看到有些人,看到一個現象就能看到本質,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本身就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本質方法論。通過反覆實踐,構建了屬於自己的體系架構。而這個和我們看到一些應用廣泛的模型是很相似的,不斷的學習、實踐、復盤、優化;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
所以我們可以學習前人的智慧,再應用到我們自己的身上,不僅能省時省力,還能快速解決自己問題。
前人的智慧包括一二手知識,如教科書、理論模型、科研報告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解釋了本質的載體。
同時,因為不是每一個知識都能很好的適用於自己遇到的每一件事,還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實踐→復盤→優化,然後再重複這四個步驟,直到找到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式。
三、分清邊界
將現象各種要素分拆歸類,剔除掉無關的因素,那麼剩下的那些因素就是這一現象的本質。
就像功利讀書法一樣,為了輸出做的輸入,要問自己四個問題:
你希望得到什麼?這個現象想表明什麼?我可以用口述基本的內容嗎?描述這個現象背後的一個重點內容或者說你學到的方法論;談談自己的收穫,你在這個現象中學到的本質如何應用在工作生活中?
分析通過現象看本質的步驟:
第一步:收集現象的各種要素,並放在同一界面上;
第二步:將現象的各種要素分拆歸類,斷舍離掉無關的內容
第三步:對剩下的內容進行設立邊界以及萃取合適的內容,提取出來的的屬於現象的本質內容
補充:萃取是進行事物之間的「有效邏輯關聯」和「泛邏輯關聯」。
有效邏輯關聯就比如,生涯諮詢師的本質工作就是做諮詢;「泛邏輯關聯」就是生涯諮詢師人長得不錯。
因為在實際情況中,人往往不顧前提條件和問題的出發點,只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因素。
因此,透過現象看本質,第一要從目標出發第二剔除無關聯無邏輯,和關聯邏輯不緊密的內容,剩下的邏輯緊密的就屬於現象本質的內容。
總結:想要通過現象看本質,
這個現象是否值得研究,去看背後的本質,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不然後面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用功;了解現象本質背後的冪律,這個根本就不用花時間去研究,這個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第一條;通過學習→實踐→復盤→優化的不斷迭代,本身就具備了本質方法論,這個是直接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第二條;分清邊界是通過解決目標花費比較長的時間去分析剔除萃取的過程,多為研究人員用的,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可以使用。
今日精進
你有過什麼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