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2020-12-15 國學堂

歡迎關注新國學堂,弘揚創新中華文化,分享國學的新知和新用!

《禮記大學》裡有一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含義:就是在說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本末的規律

內容:第一、事物的本質決定其性質屬性和表現形式,事物的變化、形式的多樣都其實都要回歸本質的,要求追本求源莫本末倒置(即本質與形式辯證關係)。

第二、事情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物的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本質,要求解決問題要抓主要矛盾(主次矛盾)。

《新國學之中華定律效應與法則》

國學經典《論語》

孔子的「禮」不是禮器和樂器,禮樂本質是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且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

1.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2.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孔子說:「禮呀禮呀,只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只是說的鐘鼓之類的樂器嗎?」

解讀:喪事的本質不在禮節儀式,而是人的誠心。正如培根在《人生論·論禮貌》所說的:「如果把禮儀形式看得高於一切,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孔子所主張的禮樂也並不是禮器和樂器,禮樂本質是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且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

《新國學之中華定律效應與法則》

從科學的角度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規律是本質,現象是本質的體現。科學之本在於規律,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萬象不離其律」,複雜的科學現象也離不開簡單的科學規律。科學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包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現象是人能夠看到、聽到、聞到、觸摸到的。分現象可分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自然和社會現象反映自然和社會規律,規律是本質;現象是本質的體現。

通過現象總結規律,通過規律認識現象。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而造成四季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轉」。一天有白天和黑夜,而造成晝夜的根本原因是「地球自轉」。而不論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本質其實都是牛頓所的「萬有引力」在其作用。所以我們要不斷地「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思考和探索,不斷去偽求真,直指現象本質。

我們中華文化裡確實少了點「刨根問底」的精神,往往只是淺嘗輒止。

如果「杞人憂天」的故事若用逆向思維重新審視,它反映了天體物理學和地理地質學的問題。火藥的本質是化學、指南針是物理中磁場的作用、曹衝稱象用的是槓桿定律,雞兔同籠用的是二元一次方程…。透過現象看本質,凡事多問為什麼?不斷思考探索,積極歸納總結,並實際論證與實踐!

牛頓只是被蘋果砸了一下,就思考總結出萬有引力…!

相關焦點

  • 《大學》中的智慧: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知止而後有定,何為「知止」?
    《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唯有首句用「有」字,下面四句均是「能」字。「有」與「能」相比,語氣偏弱,有或然性,所要傳達的意思是:「知止」是「定」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知止而後有定」,朱子注曰:「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
  • 以終為始-明確事業的目的和意義
    1、東方智慧: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四書中《大學》的一段名言,事有終始不是事有始終,古代先賢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告訴我們,終為先,始為後,明確一個終點的目標要比事情的開始更重要,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質與規律。
  • 人做好了,事就成了|如何運用《大學》教養孩子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於親愛民眾,在於使自己達到至善的境界。
  • 【4】 知止而後有定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青春修煉手冊 | 大學該做的50件事,快收藏起來吧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禮記·大學》很多大學都已經開學啦大學是一個新的起點那麼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活呢希仔相信很多的萌新們都有這樣的疑問
  • 「師者」的本質——傳道!
    當今社會,又有哪類教育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大學畢業、社會失業,上大學、考研究生、考博士成為學生的標配。為什麼大學畢業、社會失業,為什麼我們的家庭觀和社會觀都蕩然無存?唯一的解釋是:缺了傳道。想想看,從小學學習開始,無論是學習什麼科目是不是都在授業、解惑,而忽略了傳道。
  • 「師者」的本質——傳道
    當今社會,又有哪類教育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想想看,從小學學習開始,無論是學習什麼科目是不是都在授業、解惑,而忽略了傳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道,是不可更改的法則天人合一,每一個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每一個人的心靈和自然是相通的,每一個人的細胞和自然是相通的,所以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要遵循這個自然法則。
  • 解讀鬼谷子:如何理解「變化」這件事
    「穩定」一詞成了現在社會的急需品,仿佛人人都陷入了談及「變化」就臉色大變的地步,如何面對生活的變動,成了每個人未雨綢繆的事情。鬼谷子對於「變化」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變化這件事情是無窮無盡的,事情總是處於不斷地變化之中,無論是人還是世間萬物要想擺脫這種變化是萬萬不能的。
  • 李嘉誠「知止」的大智慧:聰明人會解決問題,而智者會避免問題!
    這可以說是他的人生信條,不過據說他在辦公室還掛著一個條幅,上面寫著兩個字:知止。我認為這兩個字更能代表李嘉誠贏得商業成功的智慧。這其實就是在提醒眾生要知止。知止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在《大學》裡有一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對芸芸眾生來說,「知」很難,知止就更難了。貪嗔痴是人性,我們哪個不都是在「身後有餘忘縮手」呢。
  • 心力訓練:如何變成厲害的人,請先學會靜心
    而我們該如何靜心,可以按照這幾個方法:01一、先學會覺醒靜心的前提是先學會覺醒與覺察。許多人都不懂得覺察,生活需要覺察。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02二、靜心是發現世界的真相為何我們要靜心,靜心的本質是發現世界的真相。
  • 透過現象洞察本質的3大思維:演繹思維、歸納思維、透視思維
    在下,教育領域優質作者一書一法一工具,之前出了專欄《21課零基礎打造第二大腦》教會大家如何建立知識體系,如何管理知識,涉及如何打造寫作素材庫。而要想學好寫作需要運用到很多基礎的知識積累,比如說思維方面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