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的智慧: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2021-03-01 哲學詩畫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

釋義:

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的根本和末梢,事情有開端和結尾,我們在對待處理的時候,應該知道孰先孰後,孰本孰末,加以區別對待,這樣的話,就離道不遠了。

道雖玄乎深奧,但同時又是很樸實、貼近自然的,道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很少用一雙慧眼去發現。

1,重科技,輕道德

人類誕生以來,物質文明似乎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尤其是科學技術,而人的良心、道德、品質、精神等方面,還一直落後的很。

古人的智慧很深遠,他們知道科技無論如何進步,都只是一種工具。

為什麼現今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人們的幸福感指數卻在下降?筆者以為是因為人的精神覺悟不夠高,物質水平的提升並沒有帶來精神水平的同質提升。幸福是和人的內心感受相關的,現今社會人們奔波、忙碌、各種博弈,為了利益不擇手段,把自己搞得很累,都是在捨本逐末。道是人的良心,道德,品質,精神,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而很多人從不曾把它們放在重要的位置,甚至為了利益丟掉了它們。

而《大學》教給我們的這些道理,可以深度的影響我們的人生。

2,做事分清主次,注意輕重緩急

除了上面那些,通過對《大學》中這句話的深入學習,我們還認識到另外一個道理,即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非常重要。掌握好事情的輕重緩急,對於做事效率的提高很重要。

1)事物的本質決定其性質屬性和表現形式,事物的變化、形式的多樣都其實都要回歸本質的,要求追本求源莫本末倒置,即本質與形式辯證關係。

2)事情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物的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本質,要求解決問題要抓主要矛盾,先把主要矛盾解決了,其他矛盾就很容易解決。

現實中,很多人不注重這些,總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後,結果呢,貽誤了最佳時機不說,還把自己弄得超級被動

相關焦點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禮記大學》裡有一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含義:就是在說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關於本末的規律內容:第一、事物的本質決定其性質屬性和表現形式,事物的變化、形式的多樣都其實都要回歸本質的,要求追本求源莫本末倒置(即本質與形式辯證關係)。第二、事情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物的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本質,要求解決問題要抓主要矛盾(主次矛盾)。
  • 知止而後有定,何為「知止」?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首章開示三綱領、八條目,在三綱八目之間又插入「知止而後有定」等五句話,點出「定」「靜」「安」「慮」「得」。研讀《大學》首章一般聚焦於三綱八目,對這幾句話往往重視不夠。其實,三綱八目只是為了接引後世學者而方便設教,開示這一段心性工夫才是最緊要的。
  • 以終為始-明確事業的目的和意義
    「明確事業的目的和意義」是稻盛和夫老先生經營十二條的第一條,在稻盛經營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稻盛老先生常說的「大義名分」,在西方被成為「使命」,簡單一點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初心,道理淺顯易懂,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這樣的教育,但實際上很少的人或者經營者能夠真正明確事業的目的和意義
  • 人做好了,事就成了|如何運用《大學》教養孩子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於親愛民眾,在於使自己達到至善的境界。
  • 青春修煉手冊 | 大學該做的50件事,快收藏起來吧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禮記·大學》很多大學都已經開學啦大學是一個新的起點那麼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活呢
  • 李嘉誠「知止」的大智慧:聰明人會解決問題,而智者會避免問題!
    這可以說是他的人生信條,不過據說他在辦公室還掛著一個條幅,上面寫著兩個字:知止。我認為這兩個字更能代表李嘉誠贏得商業成功的智慧。這其實就是在提醒眾生要知止。知止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在《大學》裡有一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對芸芸眾生來說,「知」很難,知止就更難了。貪嗔痴是人性,我們哪個不都是在「身後有餘忘縮手」呢。
  • 【4】 知止而後有定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大學與中庸
    《大學》三綱八目為「原始反終」,《中庸》一貫之道乃「終則有始」,兩部經典殊途而同歸,相互參照著研讀,可收到事半而功倍的功效。《大學》曰「格物致知」,《中庸》曰「成物,知也」,又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大學》主張通過格物而致知誠意,「物」與「知」字義淺。《中庸》合心、意、知、物而言「性」或「誠」,所謂「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
  • 【特別重要】《大學》的三綱領、六要素、八條目指的是什麼?
    郭繼承:《大學》之三綱郭繼承:《大學》之六要素郭繼承:《大學》之八條目原文賞析知止而後有定
  • 《大學章句》——②
    」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 《大學》10條經典名句,讓人醒悟,足以受用一生!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二程」將其中《禮記》抽出,朱熹將其納入「四書」之中,為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大學》10條經典名句,讓人醒悟,足以受用一生。   1.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善其善。
  • 新的開篇,《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是對「大學」的簡單註解,現在很多人讀書,到很少有人真的能理解書,所以把自己的部分理解和心得寫進去,就有了一片片文章。大學側重於對個體內在精神世界的開發和完善:一個人的人格精神魅力,往往是對這個世界有深刻的領悟以後,才能感受由內而外的豐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我對大學的理解
    古語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古人心中的大學但是不是我的。記得高考完時我對大學的期待是「自由 戀愛」三年過去了,對比當初,大學原來不是我想的那樣。大學是自覺性的生活,如果你無法離開老師的督促,那麼你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同時有感覺大學生活是那麼簡單,宿舍----餐廳----教室——圖書館。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光明不可能從外面輸入進來,而是要從自家性體中生發出來,「善」與「知」也是如此。故孟子道性善,陽明先生開示「良知」,均是為了護持孔門之正學,對治「義襲而取之」。 【現代漢語有「襲取」一詞,「義襲而取之」,出自《孟子》「浩然之氣」章,孟子云:「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 2020年大學畢業就業率排名前50的專業
    近年來由於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社會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大學教育的相關專業調整,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導致大學的專業人才與社會的就業需求脫節,使大學有些專業,畢業後就業難度增加。
  • 曾國藩:將來有出息之人,多半有這4種「福相」,看看你有沒有
    相傳,他有一套獨家的識人秘技,一個人站在他面前,他能判斷出這個人是否有出息,能否擔當大用。如果一個人身上有多半有這4種「福相」,將來必有出息。「福相」一:謙卑含容古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福相」二:事有歸著《禮記》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世間萬物有因就有果,因果循環,福報所依。能將一件事做到條理分明,有始有終,方能成就一番大事。
  • 大學與中庸的辯論
    大學和中庸是儒家的兩部重要經典,細細品味,兩者立論的層次卻是不同的。大學是「誠之者」的君子之學,中庸是「誠者」的聖人之道。大學中的誠意是「擇善而固執之者」,區分一個內外本末,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中庸的「誠身」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從容中道」,這樣的「誠」是「誠者自成也」,是「物之終始」,因為「合外內之道」,所以不分人我、內外和終始。大學相傳為曾子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