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中庸的辯論

2021-02-19 國學時代

大學和中庸是儒家的兩部重要經典,細細品味,兩者立論的層次卻是不同的。大學是「誠之者」的君子之學,中庸是「誠者」的聖人之道。

大學中的誠意是「擇善而固執之者」,區分一個內外本末,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中庸的「誠身」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從容中道」,這樣的「誠」是「誠者自成也」,是「物之終始」,因為「合外內之道」,所以不分人我、內外和終始。

大學相傳為曾子所作。當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對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


曾子

中庸卻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雖然「忠恕」違道不遠,但「忠恕」還不是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

如果中庸是子思所作,說明子思對曾子的這句話是有所保留的。

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大學和中庸,都有慎獨內容,其涵義卻不一樣:「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這裡所說的慎獨的「獨」就是朱子說的「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

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裡的「獨」不是一個人獨處(指身體),也不是「獨知」(指意識),「獨」是與物無對,也是不將不迎的「無待」,如陽明子所說的「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或如莊子說的「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

大學說「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如果有所恐懼憂患,心就不得其正,而中庸則主張「戒慎恐懼」,「戒慎恐懼」是必需做的功夫,只有做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才能達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的境界。

大學的「恐懼憂患」是心誘於外物而發作的情緒,而中庸的「戒慎恐懼」,是「不睹不聞」,沒有「戒慎恐懼」的對象,所以「戒慎恐懼」正如孟子的「必有事焉」的「集義」。

大學說「修身在正其心」,是要做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正如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

大學與《禮記·樂記》是一致的,要保持心的平靜,不要被視聽言動等感覺所擾動,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漸修法門。


禮記集說

中庸說,「子曰:道之不行也,吾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吾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然鮮能知味也」。雖然「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但中庸不離開吃飯睡覺,大道不離日用人倫,所謂「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中庸主張在人情事變上做功夫,以「喜怒哀樂之未發」來說「中」。《傳習錄》中有一段話可以作為印證:「澄嘗問象山在人情事變上做工夫之說。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只在人情裡。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

大學由「內聖到外王」的次序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區分了心、意、知、物,所以在功夫論上有嚴格的次序,所謂「欲…,先…」。

中庸的「明善、誠身、順乎親、信乎朋友、獲乎上、民可得而治」,也是有功夫層次的。但中庸把「心、意、知、物」打成一片,「明明德」與「親民」合一,「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所以從「至誠以盡其性」,到「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是「能…,則能…」的格式。

大學中是「物格而後知至」,然後再誠意、正心、修身。而中庸中「不誠無物」的「物」是「合外內之道也」,既成己,也成物,沒有區分心、意、知、物,格致誠正的內聖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也全融為一體了,是「至誠無息」,功夫沒有絲毫間斷。

在大學中,「知止」而後能「定、靜、安」,而後能「慮」、能「得」,區分「以誠包心」和「以心包誠」兩個環節。

中庸則直言「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既不是一個主體(心)向外發出一個「誠」的活動,如格物致知,也不是去誠自己的本心,如誠意、正心,而是「誠者自成」,心物一源、體用一源。

所謂「物」是成己成物、心物一源的「獨」,誠是物之「始」,也是物之「終」,所以是「至誠無息」。「不誠無物」,正如孔子所說的「操則存,舍則亡」;因為既不是「以誠包心」,也不是「以心包誠」,「誠」沒有一個始點和終點,所以是「莫知其鄉」;所謂「至誠無息」,即是「出入無時」,其實就是沒有出入。

大學則如《易傳》所言「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儒學落實到「開物成務、化民成俗」的實踐中去,是實學,不是玄學,而「不誠無物」的「物」字恰恰體現了儒學的這一本質。中庸除了「中」「和」「誠」「獨」外,「物」字也須細細體會,它不同於大學中格物的「物」。

周廉溪說,「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這也如大學一樣把心與物二分。

中庸中的「物」是儒門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但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聖人之道是「待其人而後行」,所謂「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誠」就是人的「至德」,「物」就是至道的「凝」,表現為「開物成務、化民成俗」。

【國學時代,時代國學】

GuoxueTimes

Sheer

Reading Pleasure

與您一起分享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大學與中庸
    朱子認為讀《四書》應「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大學和中庸立論的層次是不同的,段正元先生曾說:「大學只言誠意,中庸乃雲誠身,二者皆黃中之實學,一自始位言,一自終位說」。段先生以「始」與「終」來分別界定《大學》《中庸》,不僅從從讀四書之序上說的,《大學》闡述君子之學,《中庸》發明聖人之道。君子之學為「金聲也者,始條理也」,聖人之道乃「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大學》《中庸》立論雖有不同,但均是「黃中之實學」。
  • 《大學中庸》(前言)
    上小學,學小的,如待人接物,灑掃應對;讀大學,學大的,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今天讀《大學》《中庸》,目的在於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古人成就堯舜的路徑與方法。現在社會的景象,歷史上都曾經歷過。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在不同時期,或是社會清明,或是禮崩樂壞。讀讀歷史,看看孔子;誦詩三百,窺視李白;走進名著,繁花似錦。
  • 【課程預告】大學中庸
    為什麼學習《大學中庸》《大學》為「修己安人」之學,探討「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與「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處世之本,要由何處入手,修養關鍵何在,如何推己及人,皆在《大學》揭示出來。
  • 大學,中庸的啟示
    聖心不可揣度《大學》,《中庸》以修己治人為目的,在歷朝歷代受到人們的推崇。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新,以及文化學者兼主持人王紹培圍繞主題「《中庸》與中庸之道」展開了一場深刻生動的對話。《中庸》文本有何複雜的流傳疑案?又在儒家思想系統裡佔有怎樣的地位?何謂「中庸」精神?針對上述問題,在場學者發表了鞭辟入裡的剖析和看法。
  • 《大學中庸》直播精講課
    18:30 - 19:30 課程共計16期,每期1小時       為了幫助孩子們夯實國學基礎,提升個人修養,系統學習儒家修齊治平、孝悌忠信等核心思想,2017年春季,繼《論語》、《孟子》之後,弘毅國學網絡課堂又開設直播精講課——《大學中庸
  • 《大學》《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就教育理論闡述的集中性而言,首推《大學》、《中庸》和《學記》等。 《大學》中的教育思想 《大學》是儒家學者論述「大學之道」的一篇論文,它著重闡述大學教育的目的、任務和步驟,提出了一個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綱領和程序。
  • 【大學·中庸】心得分享(七)
    學習《大學·中庸》心得體會    《大學》《中庸》既是《禮記》中的兩篇重要文章又是「四書五經」中的「兩書」,為儒家的兩部重要經典。先學「致良知」,後學《大學·中庸》,對於「致良知」思想再學習、再實踐來說更是添柴加火、添磚加瓦,百尺竿頭更上一步。
  • 大學中庸全文
    - 1 -大 學【導讀】《大學》,原是《小戴禮記》裡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的儒家作品,這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發揚了善性之後,即從事治民,治民要親愛人民。
  • 【好書推薦】大學中庸(簡體 橫版 注釋)
    內容簡介《大學》和《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南宋朱熹首次將其從
  • 儒家的大中至正之道及其結構規模——《中庸》與《大學》合論
    《中庸》《大學》被收入在戴德所編輯的《禮記》中,根據傳統說法,前者是戰國時代子思(孔子的孫子)所作,後者是曾參所作,皆不可考,大體來說是戰國中後期儒家的作品。宋代程顥、程頤將二者從《禮記》抽出,加以編次,朱熹亦對之進行整理,並納入《四書》,影響甚大。
  • 《大學》是怎麼樣的一本書?是誰寫的?與《中庸》的作者是一個人嗎?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又稱四子書。 《大學》相傳是孔子弟子曾參所作,《中庸》相傳為子思所作,其實它們都是秦漢之際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學思想的產物。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這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紀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 我讀《大學》《中庸》——摘自《傳統的再生——錢文忠演講集》
    換句話說,過去的我,認為《大學》《中庸》只不過是兩種古書而已;而今天的我,則認為《大學》《中庸》乃是當之無愧的「經典」。後來讀的書多了,就知道,研究儒家傳統經典的「經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學問,有的學者,如周予同教授認為,「經學只是中國學術分類法沒有發達以前之一部分學術綜合的名稱」;有的學者,如朱維錚教授則認為,「經學是中國中世紀的統治學說」。
  • 《大學》《中庸》中的女性元素:從「女」、「母」到「婦」
    《大學》之篇,向為人所重視的,是其「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之篇,向為人所重視的,主要有「性」與「教」、「中庸」、「自誠明」與「自明誠」、「尊德性」與「道問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論題。
  • 熊逸書院│「中庸」和「鄉愿」
    《中庸》哪裡來?2.兩大概念「十六字心傳」和「慎獨」3.孔子區分「中庸」和「鄉愿」  1.《中庸》哪裡來?其次,「允執厥中」那十六個字被表彰成聖人心法,號稱「十六字心傳」,今後儒家陣營內部很多辯論都圍著這十六個字打轉。  朱熹這段話講了三個內容:第一,子思是《中庸》的作者。第二,道統。第三:聖人心傳。他說對了多少呢?  很遺憾,一點都沒說對。  第一,《中庸》的作者到底是誰,其實考證不出。
  •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傳統上,把這四書五經看作是儒家的名著或經典。儘管孔子做了「十翼」,我個人還是覺得《周易》不是局限於儒家的,應該是先於儒家、超脫於儒家的。今天,想探討一下「中庸」這個概念。
  • 美國大學為什麼熱衷承辦總統辯論?
    事實上,自從1960年開始總統電視辯論以來,大學是舉辦總統候選人辯論最多的地方。到2016年,包括副總統候選人辯論在內的43場辯論中,大學一共舉辦了28場。 總統辯論最初只在電視演播室舉行。
  • 南懷瑾老師:誰能說出《大學》《中庸》的源頭出自哪裡?
    其實《大學》、《中庸》學說的源頭,一千多年來,包括宋明理學家在內,都說錯了,未找到出處。《大學》中大人的觀念從何而來?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所謂大人即從《易經》中的乾卦卦辭來的(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然如何才做到大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見到如此即為大人,即為聖人,出家即為佛。
  • 四書中《中庸》最難懂,把中庸理解成不偏不倚就太淺陋了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中庸》,這本書的內容跟論語相比,有些內容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是能夠領悟到精髓可謂受益無窮。
  • 寧波諾丁漢大學舉辦中國辯論訓練營
    7月10日—16日,來自帝國理工學院、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29所國內外大學的學生齊聚寧波諾丁漢大學,參加一場由諾丁漢英文辯論社(中國)主辦的「中國辯論訓練營」。「中國辯論訓練營」採用的是英國議會制辯論形式,由8個人兩兩搭檔分成4組,分別代表執政黨的上院、下院及在野黨的上院、下院,並通過首相、副首相等的角色扮演對熱點話題展開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