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中庸

2021-02-19 孔門之學

朱子認為讀《四書》應「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和中庸立論的層次是不同的,段正元先生曾說:「大學只言誠意,中庸乃雲誠身,二者皆黃中之實學,一自始位言,一自終位說」。段先生以「始」與「終」來分別界定《大學》《中庸》,不僅從從讀四書之序上說的,《大學》闡述君子之學,《中庸》發明聖人之道。君子之學為「金聲也者,始條理也」,聖人之道乃「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大學》《中庸》立論雖有不同,但均是「黃中之實學」。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君子積「學」而能「大」,「學」則能「原始反終」,自「明明德」以至於「明明德於天下」,成就大人之學,即是《中庸》所謂「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故「學」能夠達到「具體而微」,即是率性,《大學》之「止於至善」,即是盡其性,即是《中庸》所謂「唯天下至誠」。

明末東林學派大儒孫慎行先生曰:「儒者之道,不從悟入。君子終日學問思辨行,便是終日戒懼慎獨,而更無虛間以求一漠然無心光景。故舍學問思辨行,而另求一段靜存動察工夫,以養中和者,未有不流於禪學者」。《中庸》區分「率性」與「修道」,「誠者」與「誠之者」,不是要以「修道」與「誠之者」功夫來反襯「率性」「誠者」境界之高明。恰恰相反,《中庸》其實是要以「率性」「誠者」為參照來闡述「修道」與「誠之者」功夫,此所謂「終則有始」。一方面要把修心養性功夫落到實處,杜絕凌空蹈虛,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如《中庸》二十章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既然說「及其知之,一也」,顯然應該從「學知」乃至「困知」中去實現「生知」。另一方面,以「生知」來說「學知」,與孟子道性善之旨相同,要為學問之道立一個大本,防止後世學者「義襲而取之」。

宗聖曾子作《大學》,述聖子思子作《中庸》,兩部經典又同出於《禮記》。從義理上說,《大學》與《中庸》均可看做是對至聖孔子「吾道一以貫之」一句的闡發引申。只不過《大學》偏於從致廣大上發明大人之學之意蘊,《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偏於從盡精微角度闡幽顯微,體現為「庸」、「時」與「久」。《大學》三綱八目為「原始反終」,《中庸》一貫之道乃「終則有始」,兩部經典殊途而同歸,相互參照著研讀,可收到事半而功倍的功效。

《大學》曰「格物致知」,《中庸》曰「成物,知也」,又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大學》主張通過格物而致知誠意,「物」與「知」字義淺。《中庸》合心、意、知、物而言「性」或「誠」,所謂「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知」不是功夫,而是從性體起用,或者說「知」不是修道功夫,而是弘道事業。《中庸》曰「成物」而不曰「格物」,格物為「始」,成物為「終」。「不誠無物」正是從終位說「物」,「誠」為「日新之謂盛德」,「物」即「富有之謂大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均涵攝在其中。

《大學》曰「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中庸》曰「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明乎善而誠乎身,即「自明誠,謂之教」,孟子所謂「反身而誠」。《大學》之「誠意」,與《中庸》之「誠身」,「誠」字意思接近。除此之外,《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者自成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至誠無息」,「誠」字通「性」與「中」,高於《大學》「誠意」之「誠」。《大學》曰「誠於中,形於外」,「中」與「外」相對,「誠」字義淺。而《中庸》所言「誠」乃天下之大本,天覆地載,無所不包,無內外之別。

大學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誠意功夫只在於自慊於心,孔子曰「夫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孟子引曾子之言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中庸》說得更高,不滿足於自慊於心,「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君子以至誠而盡其性,「盡性」即孟子所謂「盡心知性」。

《大學》曰「正心」,《中庸》說「中」不說「正」,論「性」不論「心」,且「中」即是「性」,故只單說一個「中」或「性」。顯然,《大學》之「正心」,不及《中庸》之「率性」,「正」不及「中」。但須注意,《大學》所謂「正心」,「正」不僅是一個動詞,「心」也不是一個名詞,「正心」二字需要合在一起去領會其內涵,而不是一個「動詞+賓語」的結構。「正其心」即是大其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均是「正心」,涵養擴充此心,心充塞到身、家、國、天下,身、家、國、天下即是心。陽明先生曰:「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大學》分三綱八目,闡明了君子為學、修身與弘道次第。《中庸》則說得簡略,直接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又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成己與成物可謂一以貫之。

大學首章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既然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所以要區分一下身、心、意、知、物,在功夫論上有格致誠正到修齊治平的次第。「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欲…先…」,以及「…而後…」,這正體現「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中庸則不滿足於「近道」,首章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顯然是針對大學「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而發。《中庸》二十二章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則能…」,功夫是一以貫之的。

《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中庸》也說「終始」,所謂「誠者物之終始」。「誠」為物之「終始」,誠者,實也,真也,不區分「終始」,「誠」就體現不出生生不息的創生之義而落入虛寂。但《中庸》又曰「至誠無息」,區分終、始又終始不貳,所謂「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大學曰:「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大學區分一個內外人我,絜矩之道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謂「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但《中庸》十三章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忠恕違道不遠」,既予以肯定,又略嫌其不及一貫之道。中庸二十五章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大學》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身有所恐懼、有所憂患,則心不得其正。「要修這個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故身不得其修,還需要追溯到正心這個環節,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而《中庸》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主張君子主動去做戒慎恐懼功夫,目的是實現「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大學》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後世學者都把「心不在焉」理解反了,以致錯會了「修身在正其心」章微言大義。陽明先生曰:「正心只是誠意工夫裡面,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鑑空衡平,這便是未發之中」。又曰:「修身是已發邊,正心是未發邊;心正則中,身修則和」。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正是復性求中功夫,向內反求諸己,「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鑑空衡平」,故不見、不聞、不知其味。《中庸》四章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不僅承接前文「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也隱約指向《大學》「正心」章「……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大學》要學者「食而不知其味」,此是正心功夫。而《中庸》卻主張「知味」,「知味」即「知道」,所謂「率性之謂道」。

相關焦點

  • 《大學中庸》(前言)
    上小學,學小的,如待人接物,灑掃應對;讀大學,學大的,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今天讀《大學》《中庸》,目的在於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古人成就堯舜的路徑與方法。現在社會的景象,歷史上都曾經歷過。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在不同時期,或是社會清明,或是禮崩樂壞。讀讀歷史,看看孔子;誦詩三百,窺視李白;走進名著,繁花似錦。
  • 大學與中庸的辯論
  • 【課程預告】大學中庸
    為什麼學習《大學中庸》《大學》為「修己安人」之學,探討「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與「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處世之本,要由何處入手,修養關鍵何在,如何推己及人,皆在《大學》揭示出來。
  • 大學,中庸的啟示
    聖心不可揣度《大學》,《中庸》以修己治人為目的,在歷朝歷代受到人們的推崇。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新,以及文化學者兼主持人王紹培圍繞主題「《中庸》與中庸之道」展開了一場深刻生動的對話。《中庸》文本有何複雜的流傳疑案?又在儒家思想系統裡佔有怎樣的地位?何謂「中庸」精神?針對上述問題,在場學者發表了鞭辟入裡的剖析和看法。
  • 《大學中庸》直播精講課
    18:30 - 19:30 課程共計16期,每期1小時       為了幫助孩子們夯實國學基礎,提升個人修養,系統學習儒家修齊治平、孝悌忠信等核心思想,2017年春季,繼《論語》、《孟子》之後,弘毅國學網絡課堂又開設直播精講課——《大學中庸
  • 《大學》《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就教育理論闡述的集中性而言,首推《大學》、《中庸》和《學記》等。 《大學》中的教育思想 《大學》是儒家學者論述「大學之道」的一篇論文,它著重闡述大學教育的目的、任務和步驟,提出了一個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綱領和程序。
  • 【大學·中庸】心得分享(七)
    學習《大學·中庸》心得體會    《大學》《中庸》既是《禮記》中的兩篇重要文章又是「四書五經」中的「兩書」,為儒家的兩部重要經典。先學「致良知」,後學《大學·中庸》,對於「致良知」思想再學習、再實踐來說更是添柴加火、添磚加瓦,百尺竿頭更上一步。
  • 大學中庸全文
    - 1 -大 學【導讀】《大學》,原是《小戴禮記》裡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的儒家作品,這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發揚了善性之後,即從事治民,治民要親愛人民。
  • 【好書推薦】大學中庸(簡體 橫版 注釋)
    內容簡介《大學》和《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南宋朱熹首次將其從
  • 儒家的大中至正之道及其結構規模——《中庸》與《大學》合論
    《中庸》《大學》被收入在戴德所編輯的《禮記》中,根據傳統說法,前者是戰國時代子思(孔子的孫子)所作,後者是曾參所作,皆不可考,大體來說是戰國中後期儒家的作品。宋代程顥、程頤將二者從《禮記》抽出,加以編次,朱熹亦對之進行整理,並納入《四書》,影響甚大。
  • 《大學》是怎麼樣的一本書?是誰寫的?與《中庸》的作者是一個人嗎?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又稱四子書。 《大學》相傳是孔子弟子曾參所作,《中庸》相傳為子思所作,其實它們都是秦漢之際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學思想的產物。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這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紀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 我讀《大學》《中庸》——摘自《傳統的再生——錢文忠演講集》
    換句話說,過去的我,認為《大學》《中庸》只不過是兩種古書而已;而今天的我,則認為《大學》《中庸》乃是當之無愧的「經典」。後來讀的書多了,就知道,研究儒家傳統經典的「經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學問,有的學者,如周予同教授認為,「經學只是中國學術分類法沒有發達以前之一部分學術綜合的名稱」;有的學者,如朱維錚教授則認為,「經學是中國中世紀的統治學說」。
  • 《大學》《中庸》中的女性元素:從「女」、「母」到「婦」
    《大學》之篇,向為人所重視的,是其「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之篇,向為人所重視的,主要有「性」與「教」、「中庸」、「自誠明」與「自明誠」、「尊德性」與「道問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論題。
  •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傳統上,把這四書五經看作是儒家的名著或經典。儘管孔子做了「十翼」,我個人還是覺得《周易》不是局限於儒家的,應該是先於儒家、超脫於儒家的。今天,想探討一下「中庸」這個概念。
  • 南懷瑾老師:誰能說出《大學》《中庸》的源頭出自哪裡?
    其實《大學》、《中庸》學說的源頭,一千多年來,包括宋明理學家在內,都說錯了,未找到出處。《大學》中大人的觀念從何而來?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所謂大人即從《易經》中的乾卦卦辭來的(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然如何才做到大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見到如此即為大人,即為聖人,出家即為佛。
  • 四書中《中庸》最難懂,把中庸理解成不偏不倚就太淺陋了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中庸》,這本書的內容跟論語相比,有些內容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是能夠領悟到精髓可謂受益無窮。
  • F004:聽大學中庸論語(B)3小時48分鐘522MB高質MP3+全文注音PDF
    (B)3小時48分鐘522MB高質MP3+全文注音PDF大學(01).mp3大學(02).mp3大學(03).mp3大學(04).mp3大學(05).mp3大學(06).mp3大學(07).mp3大學(08).mp3大學(09).mp3
  • 【讀有所悟】擷取《大學中庸》裡的為師之道
    適時地讀《大學中庸》,內心豁然開朗,儘管書中言論與教學關係不大,但其中許多教化觀點卻給了我許多啟發,讓我複雜的心情得以寬解。被譽為東方人之聖經,而《大學》和《中庸》就佔了「四書」的半壁江山,其中滲透出的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中國人言行的標杆。
  • 淵回國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理學,心學核心思想是啥?
    淵回國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理學,心學核心思想是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包括理學心學,這些一般都屬於儒家思想文化的範疇。儒家思想在這次抗擊疫情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去看世界上各個民族國家地區,抗擊疫情處理的比較好的都是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的地區。這個說的有點遠,我們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