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書院│「中庸」和「鄉愿」

2021-02-24 青松筆記
熊逸書院│「中庸」和「鄉愿」

筆者|青松

共計 2006 建議閱讀時間 8 分鐘

1.《中庸》哪裡來?

2.兩大概念「十六字心傳」和「慎獨」

3.孔子區分「中庸」和「鄉愿」

 

 

1.《中庸》哪裡來?

 

 朱熹為《中庸章句》寫的序言在一開始就濃墨重彩地渲染了《中庸》的神奇來歷,說它的作者是子思,孔子的孫子。子思擔心真理會失傳,於是把它記錄下來。

 

 上古以來,聖人神王根據天道確立真理的標準,使它代代相傳,這就是道統。堯把「允執厥中」四個字傳給了舜,舜添了三句話,湊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然後把這十六個字傳給了禹。其實「允執厥中」四個字已經足夠了,舜添上的那三句話只起到解釋這四個字的作用。

 

 朱熹這一小段話,為元、明、清三代的讀書人確立了儒學大方向。首先,儒學被發明出一個「道統」,這完全是從佛教學來的,仿佛是高僧傳授衣缽。其次,「允執厥中」那十六個字被表彰成聖人心法,號稱「十六字心傳」,今後儒家陣營內部很多辯論都圍著這十六個字打轉。

 

 朱熹這段話講了三個內容:第一,子思是《中庸》的作者。第二,道統。第三:聖人心傳。他說對了多少呢?

 

 很遺憾,一點都沒說對。

 

 第一,《中庸》的作者到底是誰,其實考證不出。

 

 第二,儒家從來就沒有道統。朱熹看佛教有法統,有衣缽相傳,感覺很神秘,就「拿來主義」了。

 

 第三,所謂「十六字心傳」,出自《尚書》當中的《大禹謨》,是一個偽造版。退一步說,即便它是真的,但在堯舜禹那個原始部落時代,部落領袖再怎麼英明神武,也說不出這種話來。

 

2.兩大概念:「十六字心傳」和「慎獨」

 

 「十六字心傳」首先區分「人心」和「道心」。

 

 按照朱熹的解釋,人當然只有一顆心,屬於「人慾」的那部分叫「人心」,屬於「天理」的那部分叫「道心」。「人心」是壞的,充滿私慾,總是誘人犯錯,這就是「人心惟危」;「天理」是好的,至善至公,但總是被「人慾」遮蔽,很難顯露出來,這就是「道心惟微」。做人就應該全心全意地「存天理,滅人慾」,這就是「惟精惟一」。最後一句最關鍵:奉行中庸之道,這就是「允執厥中」。

 

 當然,漢朝人和唐朝人不會做如此深刻的理解。但朱熹的解讀,有一個很突出的優點,那就是給上進的人指明了修養的方法,或者說指明了通往中庸之道的途徑。

 

 再具體一點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這兩句點明了天理和人慾的關係,「惟精惟一」,這是用功的方法,「允執厥中」,這是「惟精惟一」最後能夠達到的目標。「精」就是「精明」,能分清自己的心裡哪些是天理,哪些是人慾;「一」就是「專一」,始終守住天理,沒有一刻放鬆。

 

 這種功夫說來容易做來難。我們待人接物,永遠做到有禮有節,這已經很不易了,所以獨處的時候總需要放鬆一下,比如動動歪腦筋,拉上窗簾,看一點讓人臉紅心跳的節目。這不傷害任何人嘛,有什麼不可以?但是,朱熹會說:「這當然不可以!」獨處的時候也不能放鬆自己,因為《中庸》說了:「道」是片刻也不能離開的,如果能離得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即便在沒人看得見、聽得見的地方也會謹小慎微。

 

 這就是儒家的經典概念「慎獨」,要求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不能放鬆自己。

 

 《中庸》引述了孔子的很多感嘆,從各種角度說「中庸」太難了,在現實社會裡完全見不到。

 

3.孔子區分「中庸」和「鄉愿」

 

 朱熹對「中庸」有過簡明的解釋:「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恆常不變。天理就是這樣的,既不偏不倚,又恆常不變

 

 如果我們看回孔子和孟子,他們對「中庸」的理解就樸素得多。

 

 在孔子看來,「中庸」是最高的修養,它意味著「無過無不及」,也就是說,一切都剛剛好,恰如其分。

 

 孟子向弟子萬章講解孔子的人際交往觀念,說孔子最想結交的是「中道之士」,也就是達到了儒家最高人格標準「中庸」的人,如果實在尋不到這樣的人,那麼退而求其次,「狂者」和「狷(juàn)者」也是好的,前者銳意進取,後者有所不為,孔子最討厭的人是「鄉愿」,認為這些人才是真正賊害道德的人。

 

 「鄉愿」是這樣一種人:想指責他卻也挑不出他多大的錯誤,想斥罵他卻也罵不出個所以然來,大家都覺得他是忠厚老實的好人,他自己也以正直、廉潔自居,只有當你真正拿堯舜之道來衡量他的時候,才會發現他是何等的令人厭惡。

 

 這樣的人,其實正是最宜於群居生活的人。他並沒有內心堅守的道德準則,只是與世浮沉而已,總能夠零障礙地融入任何社會評價體系當中。所以除了尊敬和喜愛,我們很難對他擺出別種態度。

 

 是不是很眼熟呢?我們通常理解中的「中庸」,其實正是孔子最討厭的「鄉愿」。

當然,在今天的社群主義者看來,「鄉愿」簡直沒有半點不妥,而任何社會中的絕大部分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話,或多或少都是「鄉愿」。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在自幼生活的社會環境裡潛移默化來的,成為我們待人接物的第二本能。即便有一點特立獨行的念頭,總可以很好地掩飾起來。

 

 所以「鄉愿」比起「中庸」,更讓人感到可敬可愛,這讓孔子很憤怒,因為似是而非的東西最容易混淆視聽。「鄉愿」就是「中庸」的似是而非版,就像紫色是朱紅色的似是而非版。

 

                                            祝夏安

  2017年7月5日於成都

相關焦點

  • 《論語17·13》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但鄉愿是阿俗,眾人喜歡什麼,他就作什麼樣子。他沒有自己內心的原則和是非,隨俗不是問題,但把隨俗當一切而沒有是非才是問題。段蘭華:貌似謹厚、不分是非、流俗合汙、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不得罪人、一團和氣。而今這種人也不少!
  • 原標題:孔子說的鄉愿是什麼意思,揭秘鄉愿人格形成原因
    日常讀書看報,偶爾會見到「鄉愿」一詞。初見不解其意,查詢後一知半解,無奈用得少,很快就又忘記。於是逼自己下一番功夫,深挖它的淵源和前人用過的語境,於是有了清晰的理解。最初查閱《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說是「外貌忠誠謹慎,實際上欺世盜名的人」。詞典中的話自然理解,就是偽君子了。可是不知道這和「鄉」「願」二字有何關聯。說某人是個偽君子,沒有人不明白;說某人是個鄉愿,該要費一番腦子了。
  • 鄉愿的山東
    同時也對後天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力量更加充滿信心。三、鄉愿,德之賊也我並不是針對山東。地域歧視的黑鍋,我背不起。這也不是我的本意。山東只是把這片土地的很多特質,表現到了極致。敏銳如莫言者,只需要稍作記錄和潤色,就夠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了。我對我認知的多數山東人,其實是頗有好感的。
  • 熊逸·《熊逸講透資治通鑑》(更新中)
    熊逸·《熊逸講透資治通鑑》(更新中)我剛好有這個課,需要的可以找我,高清完整版,想學習的聯繫我,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並且有交流群
  • 一篇文章讀懂《中庸》及其現代意義
    「中庸」的思想,起源於上古時代。《論語·堯曰》記載,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唯一告誡的話是,一定要做到「允執其中」,「允」是信的意思。傳位者說:如不真誠地實踐「中」道,四海的百姓窮困,你的祿位就會永絕。使用、奉行中道,是聖王相授受的經國大道。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庸」的思想及其現代意義。什麼是「中」?什麼「庸」?什麼是「中庸」?
  •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因為要參與「鄉賢文化」活動論證,我曾對「鄉賢」和「鄉愿」做過一個專門的思考,現在來說一下這個問題。一、要讀懂這句話,就要先理解什麼是「鄉賢」賢,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解釋為「多財也」。又說:引伸之凡多皆曰賢。人稱賢能,因習其引伸之義而廢其本義矣。小雅: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傳曰:賢,勞也。謂事多而勞也。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庸成了一個貶義詞,老好人、折中主義、和稀泥等成了其代名詞,平庸成了它的象徵。如果對一個人說「你做事很講求中庸之道啊」,人家肯定會不愉快,因為人家認為你在詆毀他。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體系》中說:「溫而厲,威而猛」是他人的中庸;「鉤而不綱,夜不射宿」是他對事的中庸;「再,斯可以」是他做事的中庸;「師也過,商業不及」是他評價他人的中庸,「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他審美的中庸;「敬給神而遠之」是他對鬼神的中庸。」這裡的「中庸」說的是一種與人接與物接時的一種原則和態度。可以看出「中庸」涉及到人的各個方面。
  • 《大學中庸》(前言)
    現在的學生如同古時之學子,以考上大學和中舉為實現人生夢想的途徑,只是大學之門大小不一
  • 論反「裝逼」人士的鄉愿
    再翻翻她其他的朋友圈,和那位先生一樣,妥妥的文藝青年,非常文藝。雖然沒什麼藝術細胞,對很多自己還沒擁有的美好事物,有著極度強烈的欲望和渴求。卻又非常刻薄地評論著已經擁有的人,併合理化、美化自己不文藝的言行。 我隱隱覺得有些不對了,很多事先有心理準備的事情被我低估了。
  • 王陽明|正思維:寧為狂者,不為鄉愿
  • 思想隱士熊逸帶領你深挖唐詩中言外之意,感受其所蘊含的人生滋味
    知道熊逸這個名字,是因為羅胖子。不止一次地聽到他在自己的節目中誇讚熊逸,為此還在羅胖子的大力推薦下去拜讀了一本熊逸所寫的《春秋大義》。這一次,熊逸要在這本《人生四時,唐詩九味》中開講唐詩,帶領諸位唐詩愛好者們重回那個詩歌盛行的繁華時代,去探究古人的生活重合在一起,深度挖掘唐詩的言外之意和蘊含其中的人生滋味。
  • 和博學書院一起討論:中庸就是妥協、折中、調和嗎?
    《周易》裡面就講了很多「中」,繫辭中還形成了「位中」「適中」等概念;儒家講「中庸」,簡單說來,「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常」,也可以當「用」講;道家講「中和」,即調和萬物之道;法家表面上不去闡述「中」,但也要求中規中矩,重視「循繩墨而不破」,做事要合乎規則。
  • 《中庸》解經課堂
    熱門文章連結讀經理論專題 端謙家長必讀文集端謙書院2020年全日制班招生簡章端謙書院2020年秋周末班中文課程招生簡章端謙書院,是一所全日制讀經私塾,走讀制,成立於2015年初;招收3至13歲兒童;秉承王財貴教授兒童讀經教育理念,遵循「及早、老實、大量、快樂」讀經原則。
  • 《大學中庸》直播精講課
    18:30 - 19:30 課程共計16期,每期1小時       為了幫助孩子們夯實國學基礎,提升個人修養,系統學習儒家修齊治平、孝悌忠信等核心思想,2017年春季,繼《論語》、《孟子》之後,弘毅國學網絡課堂又開設直播精講課——《大學中庸
  • 【通識核心課程】陽明書院本學期通識核心課圓滿結課
    本學期通識教育中心陽明書院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通識核心課,邀請了陳智慧老師主講《<大學>的智慧》、周月亮老師主講《<中庸>心解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 自卑亭與「自卑」精神——嶽麓書院的一部分
    其實,此處的「自卑」取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譬如登高必自卑。譬如行遠必自邇。」考其原文、原理,「登高必自卑」與「行遠必自邇」是對舉關係,講的是大小之辯、遠近之辯。泰山道孔子登臨處有「登高必自」碑,表達的是同一意思。古人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最樸素的話往往能講出最深刻的道理,欲登上高處一定要從低處開始,欲行至遠方一定從近處開始。不辭壘土,故成其大,不擇細流,故成其深。
  • 儒學在宋朝的發展,陸九淵和他的象山書院
    一般提及心學都會說提到王陽明,可畢竟他不是創造者,同時身居明代和朱熹也隔了上百年,而還有一位心學大師,既創立了心學同時也身在南宋,他就是陸九淵。心學誕生的基礎應該回到南宋政局,陸九淵為官一生,所重視的是君臣的和諧共處以及一句民為貴。看似簡單卻在那個時代幾乎不可能,面對北邊的局勢和朝中的各種勢力,能夠獨善其身則已經不容易。所以陸九淵最終還是回到象山書院講學。
  • 《中庸》——重點注音版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jì)憚(dàn)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xiǎn)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zhī)之矣,知(zhì)者過之,愚者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