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一點不假,孩子小時候的所作所為就註定他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特別是在餐桌上,一個孩子坐的端正,吃相斯文,言談舉止皆有禮貌,定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如果這個孩子只顧自己吃得開心,不理會他人,而且任性蠻橫,想怎樣就怎樣,定是一個沒素質之人。
教養無聲,卻藏著一個人最好的品質;教養無形,卻彰顯了一個家庭的家風。
所以作為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我有幾點經驗分享給大家:
1·吃飯時長輩優先當大家在一起吃飯時,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先把長輩請到桌前,讓孩子幫忙擺放碗筷,放凳子等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準備就緒,讓孩子對長輩說:「開飯啦!」
入座前應該讓長輩先入座,然後孩子再坐。
2·言傳不如身教
給孩子說100遍,讓他做到尊長,不如給孩子做好示範動作,先讓長輩上桌,先給長輩盛飯,長輩沒有動筷子,晚輩們都不能動。
只有長輩們吃起來晚輩們才可以動碗筷,這樣,不僅給孩子做了好的榜樣,更重要的是這些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3·飯桌上的學問
吃飯時,不能把自己喜歡吃的菜都放到跟前。
夾菜的時候也不宜一次加的太多,更不能用筷子在菜裡隨意攪動。
在吃飯時不要摳鼻孔或者是邊吃邊說話,如果感覺要打噴嚏,應該把頭轉向後面,然後用餐巾紙捂住嘴……
餐桌禮儀不容忽視,雖然孩子尚小,但是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多點耐心,多點關注
4·引導孩子看動畫片或者繪本
讓孩子看動畫片或者繪本都是不錯的引導方式。
比如:繪本《小小餐桌禮儀》通過一個個非常可愛的小動物形象,幫助孩子來規範在餐桌上的行為。在一點一滴中教會孩子餐桌上的禮儀,讓孩子們都變身為小紳士、小公主。
5.抓住培養孩子禮儀的重要時期一般來說,3-6歲的孩子正處在自我約束的重要時期,3歲前父母應該包容,但3歲後就需要教導孩子正確的禮儀。
曾有研究表明:在作為個體發展的過程中,有些行為習慣有屬於自己的關鍵期,在這個期間,如果能夠進行必要的刺激或是幫助,那麼孩子的某些行為會迅速發展起來,並產生深遠的影響。
學齡前兒童可塑性較強,也易接受來自外界的信息,而這個時候也是培養他們各種行為的最佳時期,更是養成禮儀好習慣的好時候。
因為禮儀教育的本質就是培育一個人的教養,懂得如何尊重別人以及與人相處的一門大學問。
只有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美德。
培養孩子們的餐桌禮儀,讓他們養成良好習慣。
教育孩子懂文明有禮貌,是我們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巴金曾說: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
一個好習慣,藏著家長的教養,更藏著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