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沒有哪個時代的父母能比現在這個時代的父母更上心孩子的教育了。他們整日奔波在賺錢的戰場,又穿梭在補習班的路上,為了孩子能多學點技能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目的就一個,我家孩子不能比別人家的差,我家娃娃要出人頭地,去更大的世界過上等生活。
時時處處存在無盡的攀比和計較,出了一個狀元能通過各種途徑找到人家的養而密集,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真的會成為人生贏家麼?難道考了高分就一定人生開掛?上了名校就飛黃騰達麼?
成年人把自己迷失在賺錢的遊戲中,恐怕自己過的不如別人,隨後把自己的孩子拉入比較的陣營,比學習,比成長,比懂事,比聽話又比結婚成家等等,無休無止。
就像電影【和平戰士】裡說:世界上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差,你永遠不可能比別人更好,也不可能比別人更差。你需要做的只是對自己的選擇盡責,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和平戰士】這部影片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也有十足的教育意義。
我見過很多孩子,到高中了被問到為什麼學習,自己並不清楚。
你問他:為什麼要上學讀書?大多數孩子的回答是:我爸媽讓我來我就來了。
被問到:如果不來這裡讀書你會做什麼?絕大多數孩子是無言的,因為他們從未想過這個問題,說出答案的也不過是敷衍和逗笑,說著出去打工之類的話,他們是沒有概念的。
電影裡老人一語中的:每個人都想告訴你怎麼做是對的,什麼對你是最好的,沒有人想讓你找到自己的答案,而是想讓你相信他們的那一套。
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面對孩子天真無邪的提問,你有多少時候是有耐心聽完並陪伴孩子一起尋找答案的?
我有個鄰居,女主人沒有工作,就是在家帶孩子,但是她帶孩子的方式就是每天劃拉手機,孩子自己在一邊玩,孩子問什麼,她就哼哈的敷衍過去,繼續玩手機,坐著玩累了跪著玩。
孩子小的時候還好說,後來孩子上一年級,要算數,孩子不會就問媽媽,媽媽直接扔個答案給孩子,孩子做著題自己偷偷玩玩具了,她上來就是一頓打,還振振有詞的說著我讓你做題,你就偷偷玩,你看我不打你長記性。
我挺心疼那個孩子的,有時候就會看到他被擰的青一塊紫一塊,問他咋弄的,他說我不是不聽話麼,媽媽打的。
真的聽話的孩子就會是好孩子麼?
曾經把三個兒子都送到斯坦福的歌手陳美玲曾經分享過她的育兒經,當孩子問自己問題的時候,哪怕她正在炒菜也會關了火,陪著孩子一起去找答案。
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那個乾癟癟的答案,他需要的是大人的在乎,是能夠探索這個問題的過程帶來的樂趣,如果從小都沒有給孩子這樣的經歷,越長大他越懶得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自己尋找答案。
從小培養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活在父母經驗裡的木偶。想毀掉一個孩子,你給他你認為對的答案就可以了,而想培養一個孩子,你要付出極大的經歷陪伴他內在的探索欲望升起。
給家長的智慧:相信孩子內在力量圓滿具足,陪伴孩子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永無止境,永無盡頭。放下自己的標準和評判,在保護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儘可能多的觸摸這個世界的美好。
電影裡老人問過米爾曼這樣一段話:你是想成為一個跳起來抓住環,然後熟練的做兩個特技的人還是想成為一個用超乎別人膽量的方式,來運用自己的思想和身體的人?
讓我想到生活中那些只看重成績的父母們,成績好真的就代表一切都好了麼?從小被父母灌輸要好成績的孩子們,一直生活在我要考的好才是好孩子,考不好就代表我是一個失敗的人。還有的成績一直上不來的孩子索性放棄考好的念頭,每個班都會有那麼幾個混日子的學生。
我想這種只要成績的教育態度和電影中那些只想跳起來抓住吊環做幾個熟練的特技的人沒什麼區別。而真正能夠成為生活贏家的孩子們,往往都是掌握了快樂學習能力的孩子。
對這些孩子來說成績不是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把快樂成長做目標,成績只是他們成長自己順帶階段性考察的指標,但是一定不是終極指標。
為成績而學的孩子,會容易沉浸在成績好的喜悅中,也容易沉浸在成績差的失落中,他們不是憂患過去已經取得的成績失去,就是會擔心未來受不住的榮譽或者達不到的高度。
總之是很難活在當下把眼前的事做好。
就像整日追逐有錢就能幸福的大人們一樣,總在追逐金錢的道路上迷失而不自知,總以為幸福在別處,殊不知錯過了當下最重要的時刻,當下本身就是幸福的,一人一生僅一次。
這是基本上每個人的困境,家長在患得患失中讓孩子從小就在患得患失中迷失了自我是大忌。
給家長的智慧:人生不是考了高分,上了好的大學就是幸福的一輩子了,人生是一個連貫的過程,那些中要精彩的瞬間要分布在生活的每一天。
成績固然重要,但是一定是孩子內在成長之後的必然成果。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可以更好,你相信麼?
就像電影中的米爾曼,即便在所有人眼中他擁有的一切足以讓他驕傲著享受別人的羨慕,他仍然在嘗試讓自己在動作上做的更好一點。
就像我們的孩子們,小時候多麼熱愛學習啊。小孩子開關一下燈,他的眼睛都會亮,哇塞,太神奇了吧!而現在的孩子你問他你願意學習麼?大多數孩子很明確的回答:我不願意。
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們成功的讓孩子的世界只剩下學習這件事了,並且緊盯著要好成績,把孩子本身那種探索的熱情澆滅了。
電影中當米爾曼嘗試做的更好的動作的時候,教練在旁邊鼓勵他:這太難了,你只要正常發揮就可以了。
表面上看是心疼,實際上是用過去的標準和眼光衡量一個當前的人,看低了人的本性。
當老人開始訓練米爾曼的時候,老人傳遞的是:勇士主動,傻瓜被動。勇士不會放棄所愛,並且在所做中找到樂趣。
老人一直在引導米爾曼的是從自己內在搜索信息,而不是向外找答案。
米爾曼渴望做好又害怕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問:萬一我做不到呢?
老人說:那是以後的事。
無不在傳遞只要你盡力而為,此時此地做最值得做的事,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棒的。
後來米爾曼從被醫生教練判定無法繼續參加比賽,到重新回到賽場,真的成為一個可以控制自己思想和身體的勇士。
在孩子表現出渴望更好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能夠陪伴並且完全接納,而不是如電影中的教練一樣,用經驗來決定放棄。
給家長的智慧:無論什麼時候,請你相信孩子並且無條件支持孩子,也許你不一定做什麼,但是你的信任足矣讓孩子內在激發前進的動力,勇往直前了。
電影的最後,米爾曼執著在金牌上時,老人告訴他想要金牌只是你的佔有欲,並且你不可能控制發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
為了讓米爾曼拿到體驗,他帶著米爾曼爬了三個小時的山,當米爾曼迫切的想要到山頂看一看老人到底要給他看什麼珍惜景色的時候,老人指給他看了一塊腳底下不起眼的石頭。
米爾曼最開始沒有理解到,而是用情緒表達了自己的不滿。當他領悟到老人的真正用心時,發現過去登山的三個小時帶來的快樂遠遠大於登頂這一刻的喜悅。
如同學習過程帶來的樂趣,遠比那一紙成績單更讓人值得慶祝,在學習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來的能力才是可以終身受用的本領,成績的提升只是能力提升的副產品。
一個人所說的所做的一定都是自己體驗到的,米爾曼在最後的比賽中開導向他求助的隊友:清楚雜念,你的比賽與金牌無關,與你父親對你的認可無關,你只需要盡力做好每個動作,就夠了。
米爾曼果然做出了超級漂亮的動作,創造了奧林匹克歷史上的傳奇,這可能本身就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傳承,拋卻一切雜念,做好當下能做的最好的事。
給家長的智慧:能體驗到生活本來美好的人,從來不缺那些精彩的瞬間,
電影和生活並不遙遠,我遇到過一個家長,她女兒剛上一年級,被老師選中國旗下講話,第一周日日苦練,放棄了睡午覺的時間也要練習演講,卻因為下雪取消了升旗,第二周繼續操練,一張滿滿的A4紙被女兒熟練掌握聲情並茂,卻在升旗時候被告知因為其他活動取消。
女兒失望的回到家,她並沒有和女兒一樣責怪學校或者責怪天氣,而是告訴女兒:
這位媽媽的做法讓我感動。教育孩子不像拼接積木,把幾個不同的模塊拼接在一起就能成就一個好孩子,在電影中的種種情節和生活裡那些教育案例都在告訴我們,信任孩子並且給孩子支持的力量和自由,培養一個生活能力強的卓越的孩子,不容易,但很值得。
無論什麼時候別忘了,不管他怎麼樣我們都愛他們,別讓外在的一切擾亂了你愛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