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是當時解放長島時的報導。」1月27日,在煙臺長島縣孫長志開的「海銘居」漁家樂裡,他正在將自己收藏的以前的海報、報紙親手製作成相框,準備懸掛起來、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長島的過去。
文/片 齊魯晚報記者 鍾建軍 趙金陽 杜曉丹
漁家樂轉型升級
招待所變高端民宿
作為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長島去年被正式批准設立省級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幾十年來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孫長志出生在長島縣砣磯島,是土生土長的海島人,最早是開船謀生出海打魚,後來搞過養殖,現在經營漁家樂,自身的經歷也見證了長島在發展中的變遷。
「以前沒有天氣預報,全靠船老大的經驗,船老大掌握著一船人的命運。」64歲的孫長志說,他從16歲開始出海打魚,那時是木船,全靠風,風向不對就回不了家,風險很高。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了機動船,條件好一些了,捕撈回來的魚也很好賣,漁民開始掙錢了。到80年代,出海打魚,一個夥計出去一趟,回來分一千元很正常。「那時候出去一說是長島人,身上自帶有錢人的標籤。」孫長志稱,那時候一個家庭年收入三五萬元很正常。到90年代,漁業資源匱乏,出海一趟,打不上什麼魚來,許多人開始謀劃轉產轉業。
孫長志坦言,以前人們意識差,不知道保護海洋資源,後來才知道保護生態資源的重要性。搞養殖一段時間後,他發現來長島旅遊的人數逐年攀升,便將目光轉向了漁家樂。
2013年,在漁家樂轉型升級過程中,愛折騰的孫長志用和大海有關的物件、木頭、石頭搭配結合,將過去的「家庭式招待所」改造成充滿濃鬱漁俗文化的民宿型漁家樂。
「如今長島環境好、空氣好,資源保護得好,也有最正宗的渤海灣海鮮。」孫長志說,每年旺季他家常常滿客,年收入200多萬元。不少遊客定期來長島呼吸新鮮空氣、吃海鮮,享受慢生活,「國家政策落實好,長島發展得好,最受益的是老百姓。」
拿出壓箱底老物件
講述漁家故事
來到「海銘居」漁家樂,大廳裡放著一排排相框。孫長志說,201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時段,他特意將珍藏的幾百張海報、報紙、老照片拿了出來。準備裝訂後懸掛在漁家樂裡,讓更多人了解長島的過去。
「我本來打算從網上買相框,但都不合適。」孫長志說,後來他就自己動手製作相框,相框裡有兩個卡槽,放兩層玻璃,這樣兩面都能看。「這是當時解放長島的報導。」孫長志拿起一個相框介紹,當時漁民搖著小櫓參加戰鬥。
現在人們日子好了,一些事情還是不能忘記。他從年輕時就喜歡收集關於長島的報導、照片,一直想找個機會將這些東西展示出來。
「上面記錄著長島以前的事,將這些東西展示出來,遊客來了我就給他們講漁家故事,講關於長島的故事。」孫長志說,遊客們會更了解長島,也會讓他們對這次旅行印象更深刻、更有意義。
包鮁魚水餃送戰士
一送就是30年
長島喝上蓬萊水、南北長山聯島大橋島開通、環島慢行道串起綠水青山、成為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長島這些年來變化很大,變得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秀、岸更美。也有不變的,62歲的賈平出生在長島縣砣磯島,她對海島的感情從沒變過,對駐島官兵的軍民魚水情也沒變過。
來到賈平家裡,她正在準備包水餃。只見她把鮁魚拿出來,剁頭去尾,將魚肉片下來,再切成塊,放入盆中,放上切好的新鮮韭菜,再淋上花生油,加適量食鹽,攪拌均勻後,鮁魚餡兒便準備好了。
賈平說,長島人現在的日子過得很富足,但退回到二三十年以前,缺水、缺糧、少油水的海島生活還是很困難的。她家旁邊就住著部隊家屬,和他們真的是「門對門,窗對窗,一根繩上曬衣服」。與駐島官兵朝夕共處,久而久之便生出了難以割捨的感情。
「看著這些戰士吃苦就很心疼。」賈平說,她每逢過年過節就給戰士們送點海鮮、包些鮁魚餃子,這一送就是30年。每當戰士們叫她「媽媽」時,她越發感到自己要盡一分母親的責任。「每年都包七八百斤鮁魚水餃郵寄出去。」賈平笑著說,「孩子們到外面後吃不到這麼好吃的鮁魚水餃,都說想吃『媽媽』包的水餃,我每年都給他們寄一些。」
1月28日一早,賈平就將凍好的水餃打包好郵寄出去了。緊接著又帶著許多鮁魚、海鮮來到駐守海島的部隊。官兵們見到賈平後把她團團圍住,握著她的手喊著「媽媽」。
前幾天縣裡舉辦晚會,賈平上臺演節目,下臺後戰士看她穿得少,立馬給她披上了軍大衣。「我沒有自己的兒子,但是現在我又有了很多『兒子』。」樂觀開朗的賈平眯著眼睛笑著說,「我真的感覺到特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