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難管?用好心理學4大「說服」技巧,管孩子可以很簡單

2020-08-26 媽媽沒時間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跟孩子講道理有用嗎?

我身邊不少家長認為,和孩子講道理是最沒用的,還不如打罵、懲罰這些老一輩的方法有效。

雖然我並不贊同打罵、懲罰孩子,但我以前確實覺得,對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講道理是沒用的。他們的語言能力有限,無法理解我們說的話。

相比之下,還是玩遊戲、做示範、反覆提醒這些方法更有效。

不過最近我重新看了一遍《社會心理學》教材中有關「說服」的內容,發現以前對「講道理」的看法還是太片面了。

即使是對小孩子來說,講道理也是有用的,只要我們在講道理的時候運用一些說服技巧,用符合孩子年齡的方式去講就可以了。

而且孩子總會慢慢長大,兩歲的時候聽不懂道理,不代表他五六歲時仍然聽不懂。我們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仗著身體上的優勢用打罵、懲罰這些短期有效,長期卻後患無窮的方法傷害孩子,也傷害了我們之間寶貴的親子關係。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鬥智一定比鬥勇要好

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浪費了你聰明的頭腦,跟小樣媽一起來看看說服孩子時,可以用哪些有趣又有用的心理學技巧吧。

01 吸引力效應

吸引力效應指的是當信息的傳達者是我們喜歡的人時,我們更容易被影響和說服。這也是為什麼廣告商情願花大價錢也要請明星而不是普通人來為產品代言。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普遍更樂於接受喜歡的人所傳達的觀點。也就是說,不是因為對方說的有道理,我們才相信他,而是因為喜歡他,所以他說什麼都對

【應用方法】

如何運用吸引力效應來讓孩子聽我們的話呢?給大家2點建議。

1、變成孩子喜歡的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經說過,「好的親子關係,就是好的家庭教育,什麼時候和孩子的關係是好的,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我們和孩子親子關係的質量,決定了孩子是願意聽話,還是反抗叛逆。如果你的孩子總是(不是偶爾)和你對著幹,就要趕快反思一下你們的親子關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怎樣才能維護好親子關係,讓孩子喜歡你呢?做起來其實並不難,難在日復一日地堅持。

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要及時回應他的需求,多陪他說話、玩遊戲,不要把孩子放在一邊,管自己玩手機。

多向他表達你的愛和關心,給他微笑和擁抱

在乎孩子的感受,哭的時候給他安慰,不要嘲笑、斥責他。

多鼓勵,少批評,多共情,少打擊。即使孩子做錯了事,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耐心地引導他改正。

這些建議聽起來很簡單,真正能做到的家長卻很少。好在孩子都是愛我們的,尤其是在6歲前,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只要我們用心,就一定能變成孩子喜歡的人。

2、善用玩偶和動畫角色

在孩子的世界裡,除了爸爸媽媽,還有一群他們很喜歡的「人」,那就是他們經常抱在手裡的玩偶,還有動畫片裡的角色。

像小豬佩奇、汪汪隊的狗狗們、《冰雪奇緣》裡的艾莎公主、愛探險的朵拉、超級飛俠,還有女孩喜歡的毛絨玩具,男孩喜歡的奧特曼等等。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說的話不好使,這些動畫角色說的話孩子卻非常願意聽。

所以我們在說服孩子的時候,可以借用它們的口吻,「小豬佩奇說,好孩子要每天刷牙,這樣牙齒才會又白又亮,我們一起去刷牙吧。」

還可以找一些相關的片段,比如佩奇看牙醫的那一集動畫片,又或者是某本孩子很喜歡的繪本,來向孩子傳遞一些健康的知識和理念。

因為這些角色對孩子很有吸引力,所以在接受它們傳遞的信息時,孩子不會反感,反而會很信服。

02 專家效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更傾向於相信權威機構或者領域專家說的話,因為他們具有專業知識,所傳達的信息更可靠。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牙膏、藥品的廣告中,都會出現穿白大褂的「醫生」,或者正在做實驗的「研究人員」形象。

【應用方法】

在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如何應用專家效應呢?這其中還藏著一些小技巧。

1、告訴孩子是誰說的

相信90%的家長都和孩子說過「吃糖會蛀牙、不睡覺長不高」這樣的話,可為什麼孩子不相信,或者不當一回事呢?原因就是這些話都是我們說的,沒有權威性

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專家」替我們說這些話。

比如帶孩子看病、體檢的時候,當著孩子的面問醫生這類問題,讓醫生親自回答。

還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科普繪本,或者在視頻網站搜索相關的視頻、紀錄片,陪孩子一起看。

因為這些信息來源在孩子眼裡是權威的,而且是爸爸媽媽以外的第三方,沒必要騙自己,所以孩子會對這些內容深信不疑。

在我們家,因為平時就有意地灌輸小樣很多科普知識,所以要說服他比較容易,只要提醒他某本書上是怎麼說的就可以了。

比如他吃完飯就蹦蹦跳跳的,我會跟他說,「還記得《我們的身體》那本書上小朋友得了闌尾炎,要開刀嗎?你先坐著休息,過半小時再跳。」

小樣想起書上的畫面,就會馬上安靜下來,玩別的遊戲。

2、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說

這點也是很多家長會做錯的地方。我們總以為孩子會開口說話了,就應該能聽懂我們說的所有話,但其實很多詞彙和概念他們是不理解的。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沒有足夠的動機去思考的時候,熟悉易懂的表達比新異的表達更有說服力。

回想一下我們在學校聽課的時候,如果老師講話很深奧,用一些專業詞彙,我們就會放空自己,對他說的內容也不會特別贊同。

但如果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講解,給我們打比方、舉例子,我們就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那一刻就會特別認同他說的話。

對孩子來說,最簡單、最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就是圖畫和故事

所以當你想要培養孩子的某個行為習慣(勤洗手,有禮貌),或者幫他塑造某種品質時(勇敢、自信),不妨挑一本相關的繪本,用看圖畫、講故事的方式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效果會更好。

03 好心情效應

這種效應光聽名字就覺得很有趣吧。研究發現,當信息與好心情聯繫在一起時,它們會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心理學家還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實驗。他們讓耶魯大學的學生閱讀一些材料,結果發現當學生一邊閱讀,一邊享用花生和可樂時,相比那些閱讀時不吃東西的學生,吃東西的一方更容易被說服

難怪心理學會得出結論:當人們有一個好心情的時候,他們會透過「玫瑰色的眼鏡」來看待這個世界,不僅會更快做出決定,而且做決定時也更衝動

【應用方法】

不過生活中,很多家長在說服孩子時恰恰做反了。他們神情嚴肅,態度嚴厲,還沒開口,孩子就已經捕捉到了氣氛的變化,不自覺地在心裡產生了害怕和牴觸的情緒

所以平時教育孩子,除非是非常危險的事,比如玩火、在馬路上玩,我們要用格外嚴肅的態度讓孩子明白事情的重要性

對待其他事情,還是要用「好心情效應」,在放鬆、愉快的氣氛下和孩子溝通,這樣說服的效果會更好。

比如孩子拖延不肯洗澡,與其扯著嗓子催,不如用開心的事吸引他,「我們一起玩泡泡吧,一起給玩具洗個澡吧」,孩子會更配合你。

不知道怎麼用好玩的事吸引孩子,可以看看這篇,有很多實用技巧哦:

04 承諾效應

承諾效應指的是人們傾向於遵守自己公開做出的承諾。這種承諾既可以是口頭上的,也可以是行為上的。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時,心理上的不一致會讓我們感到緊張,於是我們就會傾向於改變自己的想法,因為已經發生的行為是改變不了的。

【應用方法】

我們平時給孩子提要求,講道理的時候,總是讓孩子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因為沒有「承諾」這一步,所以孩子很容易就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完全沒有改變的動力。

承諾效應提示我們,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做出一些公開的「承諾」行為

講道理的時候,讓孩子說出他的觀點和想法,不要只是命令他「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做出肯定的回答,這樣孩子會更認同你。

比如關於幾點睡覺,你可以問孩子,「你覺得很晚睡覺有什麼害處,幾點睡覺比較合適,有什麼辦法可以保證你不會太晚睡?」

多讓孩子說說他的想法,最後討論出一個折衷的方案,效果一定比你每天催他要好。

此外,鼓勵孩子動筆把承諾寫下來或畫下來,然後掛在家裡顯眼的地方,如孩子的房門上,也可以增加對孩子行為的約束力。

如果孩子比較小,可以用圖片的形式記錄,讓孩子按個手印,或者你抓著他的手籤個名。

如果孩子比較大,就用文字的形式記錄,讓他在底下署名。

現在網絡這麼發達,還可以讓孩子在朋友圈拍照打卡,這樣他就更不容易反悔了。

最後提醒大家,有些時候孩子不是不聽你的話,而是因為年齡太小,能力有限,才達不到你的要求。這種時候與其責備孩子,不如給他一些實用的方法,讓他通過練習來提高自己,效果會更好。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說服」孩子的4大技巧,吸引力效應、專家效應、好心情效應,以及承諾效應,回家一定要試試看哦。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文末留言,小樣媽看到後會給大家解答。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孩子越大越難管?培養自控力,智慧家長才不會「胡蘿蔔加大棒」
    研究發現,孩子4-6歲時的自控力,可以預測成人後的各項指標,如健康狀況、經濟收入和犯罪潛在可能。小時候的自控力越高,長大後的健康指數就越高,對經濟的掌控能力就越高,犯罪率自然就低。這說明什麼?也許這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會給你不一樣的家庭教育視角。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大受歡迎,榮獲2019年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傑出非虛構類圖書獎,入選美國「社區共讀書」。
  • 孩子越大越不好管?用好這一招,管用!
    在前不久,接到一個媽媽的電話,媽媽說:「你們能幫我管一下我們家孩子?我真的管不了了。讓他好好學習,他玩手機。讓他寫作業就磨磨唧唧,一說他,就說我啥也不懂。有時講多了,就發好大一通脾氣,之前還鬧過幾次離家出走。我真的管不動了。」
  • 不獎不罰怎麼管?——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不用說動手,懲罰都不行,好吧,那就放下所有身段,學著獎勵誇讚,不是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嗎?得,這回專家又發話了:不獎不罰。這屆父母徹底暈了,不獎不罰,佛系管娃,熊孩子怎麼辦?自控力難道會自動上身?這次由資深媒體人兼育兒專家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寫作的這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給中國父母支了個大招兒。
  • 為什麼父母難以說服孩子?溝通說服的好技巧—下切回應模式
    前幾天,見到了一位孩子在學校裡面鬧,老師費了很大勁安慰勸說孩子也沒成功。母親來了以後,花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說服孩子,最後,雙方精疲力盡後才結束。當然,這是一個相對極端一點的事情。在日常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很多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好點的採取的是說服教育,大多數是強制性的訓斥。其實不僅僅是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在成人的世界裡面,我們發現,人往往是難以被說服的。
  • 青春期孩子難管?錯過「立規矩」最佳時期,孩子以後只會更難管
    2019年的4月17日晚上,一個17歲的男孩從上海盧浦大橋上縱身跳下,結束了短暫的一生。更讓人揪心的是,這場悲劇被他的媽媽親眼目睹,看到兒子跳下去後,那位母親當場坐地崩潰,痛哭不止。從監控錄像可以看出,事發前母親曾緊急停車,然後上車對著後排座位的窗戶說了幾句話,接著又上車準備繼續開。
  • 這些年齡段是「立規」黃金期,別慣著孩子,不然越大越管不住
    不少家長都會有寵著自家娃的私心,這其實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直溺愛自家娃而沒有做出管教,娃會越大越不好管。這些年齡段是給娃&34;黃金期,一旦錯過,孩子越大越難管曾有這麼一件事,小俊是家裡的寶貝,自從出世以來,他一直都是受著家裡成員的寵愛。
  • 初中生比高中生難管,無非這些原因,家長知道越多越容易教育
    大兒子成績好,性格乖,初中時雖有點叛逆,但並沒有爆發過,進入高中後,她基本沒為他操過心。小兒子雖然成績不差,但是卻很叛逆,常被老師投訴,也經常跟父母頂嘴,很難管教。她說,她覺得初中生比高中生難管,面對小兒子,她不知道要怎麼管。我相信面對這樣的教育困惑和難題,她不會是唯一的家長。
  • 寶寶亂發脾氣不能慣,越大越管不了!3個方法幫你改善孩子壞脾氣
    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發脾氣是一個正常的事情,從發展心理學上來講,發脾氣的行為是合理的,也是成長的一部分,大人都會有控制不住脾氣的時候,何況是小寶寶呢很少有寶寶是不發脾氣的,這也和孩子先天的氣質有關係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孩子生來就比別的孩子脾氣大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爸媽可以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大喊大叫都管用
    文/璇璇說育兒大家的孩子是不是都有這種問題,越是管他,他反而越和你對著幹。你說什麼他都不聽,即使知道是為了他好,他也擰著脖子和你說,你不對。但是爸媽有沒有想過你的管束方法有可能是錯的,所以才導致了孩子出現越管越叛逆的現象出現。
  • 孩子特別不聽話怎麼辦?談判專家:巧用談判技巧,讓孩子乖乖配合
    孩子突然變得不可理喻,難以溝通,這讓很多家長都措手不及,也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孩子真是越大越難管,越大越難溝通了。其實,不是孩子大了難管,而是家長的認知水平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速度。既不了解孩子,也不懂溝通技巧,又怎麼有能力對抗叛逆的孩子呢?孩子說「不」,是自我意識萌發的標誌,是好事。我們只需升級溝通技巧,在孩子不聽話時,用談判技巧與其溝通,就有可能破局。
  • 不獎不罰: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朋友家的孩子剛上一年級,每天都回家抱怨,「後排同學上課總是用腳踢他,用筆戳後背,還趁老師不注意用紙團扔別人腦袋」。朋友的孩子反擊,被不知情的老師批評,現在每天都不願意上學。顯然,調皮同學比新環境本身帶來了更大的困擾。朋友和同學媽媽溝通,對方回復心很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該懲罰的都試過了,但就是管不住啊!」
  • 父母越禁止的事情男孩越做,越長大越叛逆的男孩該如何管?
    青春期的男孩越長大越叛逆怎麼辦?早戀、逃課、打架、上網等等,父母越禁止他們越想嘗試一下。完全和父母反著來,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呢?第一、生理因素影響,體內雄性激素分泌過剩,男孩進入發育期時,身體體內的激素會增多,男孩的情緒變得起伏不定,進而產生一些叛逆行為。
  • 記住這些心理學技巧,輕易說服他人
    生活中說服的場景非常常見,但是你看到這,是否會產生一種不屑或者疑惑?「這些東西不是習以為常麼?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事麼?有什麼好講的呢?」「心理學這學科真的有價值麼?這不都是一些常識的東西麼?」但常識是在你知道事實之後才意識到它的存在,它是屬於經驗的產物。
  • 職場心理學:如何有效說服他人?
    在過去五十年中,行為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只要觸及人類根深蒂固的幾種欲望和需求,說服行為就可以奏效並獲得期望的結果。換句話說,說服有其基本原理,而我們可以傳授、學習和應用這些原理。通過掌握這些原理,就可以將科學的力量帶入到工作中,從而達成一致意見、完成交易,並贏得他人的妥協。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管他,使勁管他
    常常聽到有家長抱怨:孩子實在太難管了,說什麼話都聽不進去。其實,這是因為你在「管「孩子,而不是在「管理」孩子。01幼兒園放學了,娃又要在外面買零食。你突然想起最近已經吃過兩次外頭的零食了,今天不能再讓他吃了,跟娃提出NO之後,迎來一陣哭鬧。
  • 暢銷30年的育兒書,從理論到實踐,輕鬆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讀書真的可以變成好媽媽嗎?」朋友問到。自從當了媽之後,我們彼此見面聊的都是孩子多麼的難管,孩子是多麼的不聽話,這不其中考試剛出了成績,就把孩子K了一頓,說好的當個好媽媽的,面對孩子的成績早已經不淡定了。
  • 【家長必讀】父母對成績期望越大,孩子的壓力越大
    70.2%的家長表示,自家孩子的心理素質「還可以」。壓力主要來源於學習任務和考試(69%),其次是人際關係(15.7%),學習階段越高,孩子的學習壓力越大。父母對成績期望越大,孩子的壓力越大。調查數據顯示,父母要求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優秀」,其壓力「很大」的佔比明顯要比「努力就好」、「成績不重要」高。
  • 是孩子越來越難管,還是你的教養方法過時了?
    有相當多的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社會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當今的孩子管理自我情緒和行為的能力正在逐年下降。當家長希望為孩子多儲備情感上、心理上以及道德上的正向資源時,立規矩顯然就變成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是讓孩子聽話這麼簡單。
  • 孩子越管越難管?家長要避免深陷「墨菲定律」,可以試試這3招
    文章/熊二編輯/御姐孩子的教育問題讓許多家長都感發愁,時常感覺越是對孩子管束的嚴格,孩子就越是對其反抗的厲害,但是又不能因為孩子的反抗行為而停止對孩子的教育,這就造成了許多家長對於教育孩子時出現:越不讓孩子做的事,孩子越要做,孩子越做,家長就越不讓孩子做,這樣讓家長感到心累的現象
  •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這就出現了親子教育不在一個頻道上,有時家長會焦慮,為什麼為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支持,可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呢?對於父母而言,我們不如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為什麼孩子們不好管,不聽我們的話?據統計,美國18歲以下的孩子當中,每兩個就有一個會有情緒或行為失調,藥物濫用,菸酒依賴等問題。在當今的大環境之下,家長如果還延續舊的管理方式,孩子表現好了就獎勵,表現不好就懲罰,對於孩子而言並無多大的效果。這樣的教育方式就像撥號電話一樣,早就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