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後半句才經典,古人智慧結晶

2020-12-11 筆尖文史

關於禮儀,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很多的俗語,其中有一句流傳比較深遠的叫做"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大家可能對前半句比較陌生,但是後半句就比較熟悉了。而這句俗語同時也是中國廣大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

與城市相比起來,農村人的文化水平相對而言比較低,但這些絲毫不影響他們創造的能力。廣大農民在豐富的實踐之中,總結了很多經驗。為了使其流傳開來,逐漸演變成變成現在朗朗上口的俗語。 這些俗語雖然用詞不怎麼唯美,但卻有它存在的道理。每句俗語的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且有些俗語甚至會對你的人生有啟迪作用,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其中有一句叫做"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俗語中分別展示了侄子與叔叔、姐姐丈夫親人與姐姐親人、嫂子與小叔子的關係。大概意思是如果哥哥去世了,大部分的叔叔由於不想承擔過多的責任,就會與侄子疏遠距離;如果姐姐去世了,那麼姐姐的丈夫與姐姐娘家的人也會斷絕關係;如果自己的兄長去世了,那麼作為小叔子就要去繼承兄長的妻子,也就是自己的嫂子。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的改變,在家庭與工作兩者之間奔波。平時可能也沒有較多的時間用於親情之間的走動與聯繫,因此也更能理解"哥走侄不親"背後的原因。

在一個家庭中,兄長作為一家之主,維繫著自己的妻子與自己親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如果兄長去世了,就代表著中間維繫的紐帶斷掉了,因此妻子與自己這邊親人的關係也會逐漸疏遠。如果改嫁的話,那就徹底失去了聯繫,自然也很少跟自己丈夫這邊的親人走動。

當兄長去世之後,嫂子的地位也會發生改變,對於家中的事情不再有發言權,因為她自己內心也清楚,此時此刻,在這個家庭中,她只是一個外人。至於自己的孩子從小要上學;長大了要去外地讀大學;成年以後要忙於自己的工作;因此與叔叔之間的關係,也會逐漸淡化。這就是大家為什麼會說"哥走侄不親"的原因。

而第二句"姐去門檻斷",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能理解。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在廣大農村地區仍然會有一種非常嚴重的禮數思想。姐姐以前作為丈夫與娘家人的紐帶,如果不幸去世,自家的親人會主動避嫌。試想一下,姐姐不在了,作為妹妹再去拜訪姐夫的家庭,傳出去名聲可能不太好聽。因此,為了減少誤會,妹妹就就會儘量不去姐夫家裡做客。久而久之,這種親戚關係也會逐漸疏遠。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給大家插播一句俗語,叫做"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清"。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姐姐已經去世了,作為妹妹你還隔三差五的去姐夫家裡。旁人看到了,肯定會說一些流言蜚語。孤男寡女的,即使是正常的關係,也會被大家在背後議論紛紛。

而第三句"兄死叔就嫂",可能不太符合我們現代人的思想。 但是在古代社會,這可能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如果自己的兄長去世了,自己便可以繼承兄長的妻子。對於那個時候的人們來說,是非常值得推崇的。既可以節約娶妻的錢,又可以繼續傳宗接代。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尤其低下。只要嫁為人妻,就失去了選擇的權利。一切要聽從夫家人的安排,不得有任何怨言。

這句俗語是古代農村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放到社會來看,我們要採用辨認的態度來看。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後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關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老祖宗說過這樣一句話,"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這句話什麼意思?我們先看第一句,這裡的包含著一個親戚關係,是一個人的親兄弟和他的下一代之間的關係。"哥走"就是說哥哥不在了,哥哥如果去世了,那麼他的孩子們和自己的關係就不親密了。這是為什麼呢?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何意?有道理嗎?
    今天,我就分享一句農村俗語,關於親戚關係、人情往來的,「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俗語你聽過嗎?你知道是啥意思嗎?-02- 「姐去門檻斷」「姐去門檻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姐姐離世之後,女方的娘家人就不該再跟其丈夫來往了,特別是妹妹,要學聰明點,主動避嫌,最好是不要再去姐姐家,否則一定會讓外人指指點點、閒言碎語。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漲知識了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綜合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文化大國,裡面有很多國學經典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在我國民間,老百姓通過自身生活經驗,不斷的總結和歸納,發現了很多接地氣的智慧哲理,於是俗語文化也就應運而生了。
  • 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正是因為古人發現,如果不對人的欲望做出適當的克制,任由欲望不斷的膨脹,那麼最終會害人害己,為了避免這一點,才需要克制自己無盡的欲望,而民間自然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更加直白罷了。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古人講:「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話有道理嗎?
  • 俗語: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後面還有一句話,說盡親戚關係
    俗語: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後面還有一句話,說盡親戚關係歷史上有很多悽美的愛情故事,大都是讚嘆夫妻之間的愛情。也有很多故事是讚美兄弟之間的情誼的,中國人之間的相處是非常微妙的,外國人很難理解我們中國人的相處之道。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在教育晚輩的時候,經常在要說的話前面加上「俗話說」,時間長了這些話就被稱為俗語。俗語說明的事情很多,有些是天氣,有些是關於周遭人情的,我們來看看這幾句俗語。(一)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看到這段話,加上字面判斷理解起來應該不難。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但是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十分看重「面相」,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堅信「相由心生」,一個人的面相,其實就是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就連明代才子馮夢龍,也曾經在《智囊全集》中提到過「相由心生」的概念。
  • 「寡慾精神爽,多思氣血衰」,後半句才是精粹,老祖宗智慧結晶
    古人有一些養生之法,不一定能夠延長壽命,但是長期堅持下去,對身心有利。比如就曾說過:寡慾精神爽,多思氣血衰。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更為經典,蘊含了老祖先的智慧。古代帝王尋求長生之術的時候,最倚仗道家。在古代,道家的地位比較高,因為皇帝尊重道家,所以才有這樣的地位。道家注重清修,提倡清心寡欲,這樣對於自身的修為很有好處。
  • 古人智慧:「欲速則不達」,下半句更經典,道盡現實和人性
    子夏聽完孔子的教導之後恍然大悟,明白了不管做什麼事兒都一定要腳踏實地,穩中求進才是最好的狀態,如果急於成功、急於結果,那最後肯定會適得其反。有時候有的人還會為此投機取巧,甚至急於成功還動了一些不該有的歪心思,給自己帶去了很多麻煩,將自己陷入了困境。
  • 古人言:「有錢能使鬼推磨」,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閻王一看對小鬼說:「叫你去勾榆苗,怎麼勾來了榆樹?」小鬼辯解道:「這人是榆苗,長老了才成榆樹。」閻王一聽小鬼胡編,怒喝:「快去勾榆苗!」 小鬼心想:榆苗給這麼多錢,還能勾他?就把一個叫榆墩子的人給勾了來。並向閻王報告說:「榆樹死了就被人砍了,現在只剩下榆墩子了。」
  • 古人言:「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話雖如此,但是古人卻很相信"觀人"術,喜歡通過觀察人來預測一個人今後的行為。《智囊全集》中就有一些觀人方法,被稱作"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早年研究《智囊全集》,並結合書中內容加以應用,最終寫了一本觀人看人的《冰鑑》。
  • 人民日報整理:100句對偶佳句,堪稱古人智慧結晶!
    相信不少的人都能感受到對偶句的美麗。讀起來不僅郎朗上口,而且很容易就讓人記住。對仗工整,每一個句子和詞語都能與前面對的天衣無縫,毫無瑕疵,讓人拍手叫絕!在語文考試當中,也經常考到對偶句。特別是現在的課程改革,涉及到了非常對的文學知識(作品、作家、詩詞歌賦、對聯成語)所以掌握大量的對偶句絕對能為語文加分不少!
  • 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後半句更經典,道出了女人的弱點
    但是英雄有一關難過,那就是美人關,古人就曾說過:英雄難過美人關,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只是很少人知道。古人把美貌作為女子是否優秀的最直接標準,容貌美麗的女子出嫁的時候,對於男方也有一些要求。因此美人最好的歸宿是嫁給英雄,然而很多女性也想嫁給一位英雄,因為英雄備受尊重,古代女性對優秀的男性十分崇拜。而英雄雖然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面對美貌的女子還是很喜愛的,這是人之本性。
  • 古人說:「勸賭不勸嫖」,殊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道出人性險惡
    對於人們來說,知道上半句的可能多一些,下半句少有人知。如果你真的理解明白了這句話,你會很佩服古人的處世智慧。從字面意思看,我們可以解讀為:在賭博和嫖娼之間,我們最好是勸導別人千萬別賭博,而不要去勸導別人別嫖娼,如果你去勸導別人不嫖娼,那你們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具體來說,這句諺語揭示出了如下的人生真諦。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重點!
    新朋友請點擊上方藍字九龍軍事關注,即可閱讀更多精彩好文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澱非常的深厚,而俗語正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重點!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澱非常的深厚,而俗語正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自古以來,俗語的數量可謂是不可勝數。而且,有些俗語至今還被人們所沿用。當然,其中有一些俗語也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社會了。但是,不可否認,俗語的教育意義非常重大,它能夠很直觀的告訴我們做人、處事等生活中的道理和準則。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上歷史進程中,炎黃子孫通過智慧和生活,總結出了很多生存經驗,這些經驗隨著不斷傳承,已經成了我國寶貴的文化財產,像我們平時閱讀的唐詩宋詞,農村人民口口相傳的俗語等等。除此之外,古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有些人受儒家學派的影響,信奉儒家思想,有的人受道家學派的影響,信奉道家思想。不管什麼思想,都是不可替代的,給後世的影響都頗為深遠。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後半句才是經典,可惜鮮有人知
    同樣一個擁有文明歷史的國家,悠久而又源遠流長的文化值得所有人的學習與欣賞,文化是所有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所有人在生活與生產的過程當中所凝練出來的,這樣的文化教導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長。
  • 古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精華在下半句,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後被人們衍生成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意思就是說人在某方面極具努力的話就會有某方面相應的成就,現在很多人也會用這句諺語來表示因果輪迴。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後面還有半句而這半句才是前半句的總結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