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禮儀,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很多的俗語,其中有一句流傳比較深遠的叫做"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大家可能對前半句比較陌生,但是後半句就比較熟悉了。而這句俗語同時也是中國廣大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
與城市相比起來,農村人的文化水平相對而言比較低,但這些絲毫不影響他們創造的能力。廣大農民在豐富的實踐之中,總結了很多經驗。為了使其流傳開來,逐漸演變成變成現在朗朗上口的俗語。 這些俗語雖然用詞不怎麼唯美,但卻有它存在的道理。每句俗語的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且有些俗語甚至會對你的人生有啟迪作用,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其中有一句叫做"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俗語中分別展示了侄子與叔叔、姐姐丈夫親人與姐姐親人、嫂子與小叔子的關係。大概意思是如果哥哥去世了,大部分的叔叔由於不想承擔過多的責任,就會與侄子疏遠距離;如果姐姐去世了,那麼姐姐的丈夫與姐姐娘家的人也會斷絕關係;如果自己的兄長去世了,那麼作為小叔子就要去繼承兄長的妻子,也就是自己的嫂子。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的改變,在家庭與工作兩者之間奔波。平時可能也沒有較多的時間用於親情之間的走動與聯繫,因此也更能理解"哥走侄不親"背後的原因。
在一個家庭中,兄長作為一家之主,維繫著自己的妻子與自己親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如果兄長去世了,就代表著中間維繫的紐帶斷掉了,因此妻子與自己這邊親人的關係也會逐漸疏遠。如果改嫁的話,那就徹底失去了聯繫,自然也很少跟自己丈夫這邊的親人走動。
當兄長去世之後,嫂子的地位也會發生改變,對於家中的事情不再有發言權,因為她自己內心也清楚,此時此刻,在這個家庭中,她只是一個外人。至於自己的孩子從小要上學;長大了要去外地讀大學;成年以後要忙於自己的工作;因此與叔叔之間的關係,也會逐漸淡化。這就是大家為什麼會說"哥走侄不親"的原因。
而第二句"姐去門檻斷",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能理解。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在廣大農村地區仍然會有一種非常嚴重的禮數思想。姐姐以前作為丈夫與娘家人的紐帶,如果不幸去世,自家的親人會主動避嫌。試想一下,姐姐不在了,作為妹妹再去拜訪姐夫的家庭,傳出去名聲可能不太好聽。因此,為了減少誤會,妹妹就就會儘量不去姐夫家裡做客。久而久之,這種親戚關係也會逐漸疏遠。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給大家插播一句俗語,叫做"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清"。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姐姐已經去世了,作為妹妹你還隔三差五的去姐夫家裡。旁人看到了,肯定會說一些流言蜚語。孤男寡女的,即使是正常的關係,也會被大家在背後議論紛紛。
而第三句"兄死叔就嫂",可能不太符合我們現代人的思想。 但是在古代社會,這可能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如果自己的兄長去世了,自己便可以繼承兄長的妻子。對於那個時候的人們來說,是非常值得推崇的。既可以節約娶妻的錢,又可以繼續傳宗接代。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尤其低下。只要嫁為人妻,就失去了選擇的權利。一切要聽從夫家人的安排,不得有任何怨言。
這句俗語是古代農村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放到社會來看,我們要採用辨認的態度來看。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