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4日電 題:伍連德博士與北京協和醫學院(PUMC)
作者:禮露
1917年深秋的一天,北京協和醫學院正式破土動工。
至1921年第一屆正式入校生開學典禮隆重召開及協和醫院的開放,這所歷史上遠東地區最早創建的最高醫學學府,經歷了三次停辦、三次復校、六次更名,然其生生不息,卓爾不群,今天已發展成為亞洲一流的醫學院。
今天,我們紀念PUMC開創90周年,值得提起一位在中國現代醫學史上卓有建樹的科學先賢——伍連德博士。
二十世紀初,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龐大財富支撐下,計劃在中國資助符合社會公益的大型的長期項目。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顧問弗雷德裡克.蓋茨(Fredrick Gates) 傾向於在遠東實施一項計劃,先是提出在中國建一所綜合大學。但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經過考慮否定了這個建議,認為這是「一個當時無法實現的夢想」。
1913年底,身為大總統府侍從醫官的伍連德向袁世凱遞呈了《擬改組全國醫學教育意見書》(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提出加速興辦現代醫學科學院,發展中國的醫學教育。具體的,他提議徹底改革醫科生的訓練,包括修習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系統化醫院的臨床教學,設置中央醫藥協會,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等等。
與此同時,由哈佛畢業生組織的新機構中國哈佛醫學校(Harvard Medical School of China)行政委員會也提出特別呼籲請求援助。
蓋茨和另一位董事傑爾姆.格林(Jerome Greene)立刻對在遠東建醫學院表示了興趣。在一次為期兩天的會議後,洛克菲勒基金會終於決定將錢投向中國西醫學建設。
次年,伍連德博士建議政府邀請基金會派遣代表團來華考察。代表團受到袁世凱總統、黎元洪副總統及其他高級政要的接見。伍連德博士則參與了全程引導與陪同。代表團考察了北京和天津的醫學院及醫院,隨後又奔赴中國各地—— 濟南、漢口、長沙、南京、蘇州、上海、香港、廣州、廈門和臺灣。
在伍連德博士的參與下,代表團最終成就一份名為「中國的醫學」的詳細報告,報告於10月底呈交紐約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會。這份報告包羅萬象,從中國的總體衛生條件到女醫生的教育、在外國教會組織和非教會組織控制下的醫學院的標準、法醫學以及中國政府和人民對西方醫學的態度等等。報告還列入了行動建議。這一建議雄心勃勃,敦促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華大規模開展醫學建設,「應該認識到,這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在此期間,基金會在中國醫學教學工作中應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學應基於「最高的實用標準」,在今後一段時間內,英語將是主要的教學語言。
這份報告還提議,第一個醫學機構應設在北京。報告進一步列出一長串其他的「次要建議」,以援助中國各地的其他醫學項目,包括為中國學生在歐洲和美國學習醫學提供獎學金。
董事會於1914年11月批准了這份報告,並建立了一個名為洛克菲勒基金會中國醫學委員會(China Medical Board [CMB]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的組織,負責開展籌建工作,直至1917年9月24日——當銘刻著「民國六年」字樣的巨大奠基石沉穩座落的一刻,中國現代醫學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伍博士為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的籌建所做的努力只是他為中國現代醫學大廈奠基添磚加瓦的開始,之後的幾十年,從南到北,他參與創建了二十幾所醫院醫學院,包括:1918年,創建北京中央醫院(今位於白塔寺的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分院)並首任院長;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在瀋陽創建東北陸軍總醫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該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型軍醫院; 1926年,創辦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並任第一任校長……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