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肆虐,在全民防疫中,我們採取了種種措施,如封城、戴口罩、隔離「疑似病人」等。這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都是抗疫經驗的積累。
1911年12月24日,佩戴雙龍寶星勳章的伍連德,攝於天津小白樓山本照相館。
為了阻斷飛沫傳播,伍連德設計了一種成本低廉的口罩,即用兩層紗布,內置吸水藥棉,戴上它就可以隔離病毒,這就是「伍氏口罩」。
鮮為人知的是,從發明醫用口罩到建立中國的防疫體系,都離不開一個人——伍連德博士。在清末的東北鼠疫中,他挽救了數萬同胞的性命,並由此構建了中國的防疫體系。
伍連德在哈爾濱傅家甸指揮抗擊肺鼠疫。
「1908年9月末那命中注定的日子,我來到了北京,變黃的秋葉已開始飄落。這座古老而壯麗的京城……因為它象徵著力量、權勢、尊嚴與美麗,而令任何嚮往者流連忘返。」在自述中,伍連德這樣回憶著他與北京的初見。那一年,他應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
伍連德是馬來西亞華僑,並非生長於中國,但是根據晚清及民國早期的律法,海外華僑只要父系有中國血統,就能世代擁有中國國籍,這也使他畢生都以中國為自己的祖國。從劍橋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後,他便回到故國效力。
1911年,年僅31歲的伍連德臨危受命,任北滿防疫處總醫官,前往哈爾濱處理肆虐的鼠疫。在沒有醫學實驗室的情況下,他偷偷解剖屍體,得出了肺鼠疫可以人傳人的結論。醫護人員欠缺防疫常識和設施,他就發明了便宜、有效的「伍式口罩」。
慘烈的東北鼠疫,瘟疫流行期間東三省死亡達60468人,哈爾濱(此時哈爾濱不包括傅家甸,常住人口4萬餘人)及當時所處的吉林省共疫死27476人,僅傅家甸(今哈爾濱道外區)即發病5272人(常住人口為16000人),無一倖存。
經伍連德博士研究,這次可怕的肺鼠疫來自於草原旱獺(蒙古土撥鼠)。很可能是獵人首先從旱獺身上感染了病毒,而後逐漸傳播開來。
伍連德向中東鐵路公司借了一些火車車廂作為臨時隔離營,收容鼠疫患者家屬和接觸者,以及出現咳嗽等症狀的疑似者。
在他的主持下,東北鐵路停運,哈爾濱封城,病人隔離,屍體火化,防疫局勢一舉扭轉。四個月後,駭人的肺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伍連德之名也聲震寰球。
同年,在進京覲見攝政王並受嘉獎之後,伍連德在北京東堂子胡同55號(現為4-6號)購置了房屋,將家眷從天津遷到了北京。一位德國建築師將房子改建成了三層西式小樓,漂亮的後花園則是留法設計師華南圭的傑作。
1934年,伍連德夫婦在東堂子55號居所內合影
伍連德夫人黃淑瓊在北京宅院門外。被他稱作「我那纖細、柔弱,異常美麗且有著文學天才的妻子」的黃淑瓊,在這棟故居裡,以英文創作了中國四大美女小說,英國劍橋大學華文教授吉爾斯博士稱之為「迷人的書」。
從1911年至1937年,伍連德有近三十年的時光在中國,但東堂子胡同的家,他卻很少享用。國內數次烈性暴發傳染病,他都衝在一線,還先後主持興辦了現代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行政單位及科學社團等30餘個,代表國家與學界出席重大國際學術會議20餘次。不過,北京這座城市仍然留下了伍連德許多足跡,至今餘蔭猶在,舊跡可尋。
剛開辦時的協和醫學院,伍連德攝。
1913年,伍連德向袁世凱提出加速發展現代醫學教育。次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考察團來華,伍連德全程陪同,歷時四個月,訪問了十餘座城市的17所醫學院及97家醫院,最終促成基金會出資,在北京創辦一所集教學、臨床、科研於一體的高標準醫學院。
伍連德在協和醫學院開辦儀式上,與中國教職工的合影。
伍連德博士與洛克菲勒基金會Welch醫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院長威廉·韋爾奇)和 Victor G. Heiser(維克多·海澤)博士在協和醫院開幕期間的合影。
1917年,協和醫學院奠基,五年後,正式建成。伍連德受邀在開辦儀式上宣講其學術論文《論肺鼠疫》。梁啓超在回顧晚清到民國50年歷史時,感慨地說:「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1918年1月27日,北京中央醫院開幕時,內設一等病床10張,二等病床20張,三等病床120張,堪稱全國醫院的標杆。這座紅頂灰牆的建築保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塔寺院區。
讓他傾注心血最多的,則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化西醫院。1915年,北洋政府前財政總長周學熙想在西山一帶建療養院,而伍連德則提議,應在北京的中心城區為老百姓開辦一所西醫院。為此,他聯絡社會賢達,募集資金,在獲贈歷代帝王廟一側高地的基礎上,又購置了其後約1英畝的土地,作為院址。
1916年6月,這所新式醫院動工,作為榮譽醫務總辦的伍連德,「每天乘坐私人黃包車,從東城東堂子胡同家中穿過紫禁城,通過兩座皇家湖泊上的石橋,拐過乾隆登基前接受早期教育的黃瓦宮殿,途經1644年起義軍逼近北京城下使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自縊的煤山。25分鐘後,飛快的黃包車便到達了未來的中央醫院所在地」。他在一棵老樹下休息,或在旁邊吃一頓簡單的麵條午餐,同時監督工程進展。
北京中央醫院三層手術室內景
中央醫院僅兩年就建成開業,各科室設備周全雅致。作為首任院長,這所醫院寄託了伍連德「醫學昌明,可與列強並駕」的期願,也讓普通中國人可以不用求醫於外國醫院。如今,這棟建築仍在為患者服務,現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塔寺院區)。
中央防疫處在神樂署為孩子接種疫苗
設置在天壇神樂署內的中央防疫處,更與伍連德所開闢的防疫工作直接相關,他曾任防疫處處長。
1937年,抗戰爆發,伍連德被迫舉家遷回馬來西亞,而他的長子伍長庚則留在北京,仍致力於公共衛生事業。在1941年北平霍亂的防疫工作中,伍長庚不幸染病,並在當年11月殉職於東堂子胡同。
1937年6月19日,伍連德長子伍長庚的婚禮合影(後排右一為司徒雷登)
如今,這座老宅依舊掩映在胡同裡的槐影中,我們從此走過,應會在心中記起伍連德的名字。
東堂子胡同東口的這棟洋房是伍博士1911年買下的。紅頂紅磚配以淺藍的窗欞;木製樓梯盤旋而上……雖已陳舊,但輕撫歷史的灰垢和歲月的磨痕,昔日風採依稀可見。來源:北晚新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