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背後:志願軍衛生部隊遭遇「鋼鋸嶺」,敵我凍傷凍亡人數...

2020-12-19 環球網

【環球網軍事報導】在抗美援朝戰爭二次戰役的史海中看資料,翻閱《第20軍衛生志》時,看到志願軍醫護人員在冰天雪地的戰場,冒著敵人的狂轟濫炸搶救受傷的戰友時,我想起二戰影片《鋼鋸嶺》在日軍炮火中奮力救戰友的主人公多斯。其實,像多斯這樣的事情在二次戰役中俯拾皆是,所不同的是,志願軍的醫護人員面臨的炮火更加猛烈,戰場條件更加險惡,他們搶救的戰友數字也遠遠走出多斯的75人。志願軍衛生員幾乎人人都不亞於多斯,他們也不是單兵奮鬥,而是齊心協力,創造的英雄壯舉賽過一個又一個的「鋼鋸嶺」。這裡,僅以(志願軍第九兵團)20軍的幾名二級模範為例。

二次戰役期間,我志願軍某部官兵在冰天雪地中宿營(照片由志願軍老兵、原27軍《勝利報》社社長曲中一提供)

第二次戰役中,20軍協同27軍殲美陸戰第1師主力,(1950年)11月27日第二次戰役在長津湖、下碣隅裡一帶山區發起。20軍後勤部遂將每個治療隊劃分為6個治療組,所有物資均按6個單位分配,手術隊亦分為6個小組,分散展開收容治療。醫護人員遂以滿腔的熱忱,冒著敵人的炮火硝煙,投入到救治戰友的工作中,挽救了許多戰友的健康乃至生命。

20軍後勤部車書琴和她所在的醫療隊。黃草嶺戰鬥中,車書琴和另兩個衛生員去執行集中傷員的任務。在又陡又滑的大山上,滿山都是深過膝蓋的大雪,無法辨認道路,她們3人為防止跌倒摔壞傷員,兩人將擔架放在腿上坐在冰冷的山坡上,手把住擔架杆,另一個人在前面向下拖,從山頂滑至山腳,棉褲和棉鞋都溼透凍成了冰塊仍然堅持向前滑行,就這樣從凌晨3點鐘一直搬運到深夜11多鍾,才把18名傷員集中起來。每天起早摸黑為傷員燒水、做飯,凌晨還要敲開冰河為傷員洗血衣,手凍麻了,用嘴裡的熱氣呵呵繼續洗。為解決沒有房子的團難,醫療隊的全體人員一齊動手為傷員挖了防空洞,洞內有熱炕,既解決了無房子住的困難又能禦寒。

172團團衛生隊副隊長陳國鈞。二次戰役中,172團包紮所在上坪裡收容傷員,激戰開始後,傷員不斷下來,他一絲不苟地進行認真檢查、包紮,組織往後轉送。有50多名傷員無法及時後送,而下碣裡的敵人瘋狂突圍、用飛機、大炮向公路兩側掃射轟炸,上級通知陳國鈞迅速撤離,他沉著鎮定地動員部分輕傷員自行撤離,重傷員就地隱蔽,自己拿起傷員的武器和衛生員在山坡上輪流放哨警戒,一面注視敵情,一面照護傷員,持續兩天之久。糧食吃完後,組織衛生員找敵棄留的乾糧和罐頭充飢,不讓傷員挨餓。在第五次戰役中,他一人在一個晚上妥善處理了99名傷員。

175團衛生隊保健幹事陳良。第二次戰役開始時,上級要他負責在部隊駐地山溝搭一個能容納30個傷員的轉運包紮所,他冒著嚴寒一人完成了任務,腳被凍得失去知覺,一隻腳趾重度凍傷。戰役開始後,傷員陸續運下來,很多是凍傷,腳和膠鞋凍在一起,他耐心地給每一個傷員解脫被凍硬了的鞋,手指被凍得不能彎就用牙齒幫助解帶脫鞋,然後,洗淨包紮。有一名傷員送到包紮所四肢已經被凍僵,不能說話,陳良解開上衣,把凍僵的傷員抱在自己溫暖的懷裡,待傷員甦醒後,馬上給他餵開水,經長時間的急救,傷員終於恢復了知覺,這位傷員感激地說:「我忘不了您,一定要多殺敵來答謝您!」在834高地的戰鬥中,為保證傷員的安全,陳良帶領大家為傷員挖防空洞。他一夜砍材20多棵,全小隊挖了18個防空洞,使第二天接收的160名傷員沒有受到炮火和飛機的襲擊,順利地完成了包紮轉運任務。

59師177團6連衛生員路林民。二次戰役中,他在敵炮火下英勇地搶救了12名傷員,6連配合兄弟部隊固守西興裡一帶高地,戰鬥非常激烈,敵人在兩挺重機槍掩護下,妄圖奪我陣地,5班機槍手王祥負傷了。路林民不顧一切奔出連指揮所把王祥背到防空洞進行包紮,把自己的毯子給他蓋,無微不至地關懷傷員。他不僅搶救了戰友,還搶救朝鮮人。在一次阻擊戰後,他冒著4架敵機轟炸的危險,連續出動,將5名朝鮮兒童救至防空洞。

二次戰役期間,時值隆冬,氣侯寒冷,山高路險,冰天雪地,敵空襲頻繁,傷病員多,後轉困難。本來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前,在兗州整訓時20軍後勤部已預作了準備,成立了擔架營,師、團成立了擔架連。熟料,二次戰役開始後,敵機狂轟濫炸,使轉運工作更加困難,又因在這次戰役中部分擔架員也被凍傷,非戰鬥減員,轉運力量甚弱,大批傷員屯積無力後送。考慮到第一線搶救任務難以完成,傷員轉運距離遠,加上運輸工具缺乏,道路經常遭敵機襲擊,於是動員了1200餘名輕傷員翻越高達1730米的廣城嶺,步行40公裡到後方醫院。其餘重傷員則等到攻克柳潭裡後,開始後運。

二次戰役中,20軍總傷病員數17007人,輕傷病員留治數9885人,佔58.12%,後送人數6670,佔39.22%。27日二次戰役東線長津湖地區戰鬥發起,12月12日戰役基本結束。20軍的醫務人員分別在龍林洞、南興洞、小東洞、新德裡、大南洞、小南洞、倉裡、大南裡、加裡洞等地展開收容。由於戰線漫長,各隊均分散展開,每個治療室都完成了150至200名傷員的救治轉運。全部隊完成4000餘名傷員收治轉運任務。(《中國人解放軍陸軍第20軍衛生志》第110頁)

戰役的第二階段結束後,美軍乘我北撤之機北犯,60師180團撤離大興裡時,敵已接近此地,此時附近友部部隊兩所醫院中還有800餘名傷員沒有轉移,情況非常危急。他們一面組織掩護,一面幫助醫院將傷員迅速後撤,輕傷員組織步行,重傷員部分由汽車運轉外,其餘皆由部隊趕做的擔架抬運。泥橋軍醫院中的八百餘名傷員,在58師指戰員協助下也全部安全轉移。在戰況危急、條件困難的情況下,沒丟下一名傷員。

12月13日 20軍奉命在下碣隅裡、古土水一帶休整待命。各級成立休養單位突擊治療凍傷。在鹹興休整時,20軍共留治了近萬名一、二度凍傷患者,絕大部份治癒歸隊參加戰鬥。

僅從中美兩軍對比數字中可以看出,志願軍「鋼鋸嶺」的成績。20軍在第二次戰役長津湖地區戰鬥中,共凍傷人員4340人。凍亡2890人;其它減員764人,合計共有7994人傷亡(第二次戰役長津湖地區戰鬥中受凍死亡72名,凍傷6262名不包括在內。)的確非戰鬥減員很大!但如若對比一下同一時期,物質條件遠比志願軍優越的美軍,便可知道這是多麼的不容易了!美軍陸戰一師的凍傷凍亡數字也是2000多人。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天氣中作戰,若非志願軍醫護人員的頑強努力,能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很難想像的!

相關焦點

  • 長津湖戰役,宋時輪報告志願軍情況,主席得知後獨自一人徘徊很久
    當年長津湖戰役歷歷在目,很多戰友沒死於敵人的槍炮之中,而是被活活凍死,永遠地留在了異域他鄉。長津湖戰役發生於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因中國志願軍同美軍交戰於長津湖地區而得名。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後,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稍事調整後兵分兩路繼續向北進犯。為遏制其攻勢,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急調第9兵團入朝,擔負東線作戰任務。
  • 抗美援朝最悲壯的戰役:零下四十多度的長津湖,竟打出三個冰雕連
    1950年11月27日深夜,朝鮮戰場上,隨著一聲軍號吹響,志願軍奮不顧身撲向美軍中最有戰鬥力的精銳部隊,隨之一場驚天動地的戰役打響! 長津湖戰役,一場生與死的較量,一場冰與火的堅持。
  • 血戰長津湖: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一個團,團旗還在軍事博物館
    這些被凍成冰雕的志願軍隊伍,就是著名的冰雕連。名為冰雕連,但是,在長津湖戰役中被凍成冰雕的志願軍其實並不是一個連,而是三個,這三個連分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59師117團6連,第20軍60師180團2連,第27軍80師242團5連。
  • 打過瓜島戰役、衝繩島戰役的美軍陸戰第一師,在長津湖遭遇了恐慌
    也就是在不遠的長津湖地區,美軍陸戰第一師遭遇了他們此生最大的噩夢! 在太平洋諸多惡戰中,陸戰第一師都是先鋒官,美軍往往把最難打的仗交給陸戰第一師,比如瓜島戰役、新不列顛島戰役、貝利琉島戰役和衝繩島戰役,陸戰第一師都是打頭陣的部隊。
  •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凍死4000多人,兩個王牌師打得就剩200人
    70年前的今天,在寒冷的朝鮮北部山區,志願軍中九兵團和美軍進行了一場殊死搏殺,這場戰役就是長津湖戰役。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
  • 是物資匱乏還是運輸受阻,長津湖戰役第九兵團為何出現「冰雕連」
    在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戰士們身上還穿著華東地區棉衣,入朝行軍第一天就有800人凍傷,戰役結束後,出現了我軍歷史上最嚴重的凍傷減員現象,第9兵團凍傷3萬餘人,凍死4000餘人,出現了三個「冰雕連」。
  • ...戰役背後:美軍調動數百飛機撤兵,美陸戰一師差點全被志願軍包餃子
    【環球網軍事報導】編者的話:幾年前,我曾採訪了幾十名抗美援朝老戰士,收集他們的戰地老照片和照片背後的故事。我採訪的一名志願軍老兵曲中一,原是27軍《勝利報》社社長。他特別自豪的是,當年和戰友一起拍下了那段不同凡響的戰事,以及在戰火硝煙間隙的生活。
  • 志願軍唯一一次全殲團建制美軍,料得年年腸斷處,冰血夜,長津湖
    他們沒有一點禦寒的經驗,二十軍僅行軍3天就凍傷一千餘人,在幾乎沒有補給又要隱蔽偽裝行軍的情況下,戰士們一把炒麵就一口雪,連續急行軍10晝夜,終於在11月26日前集結到長津湖戰鬥位置。而志願軍通過美軍俘虜得知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美軍在長津湖的總兵力竟然達到3萬多人,比志願軍掌握的情報竟多出了三到4倍,在這種人數和武器裝備對比的情況下,全殲陸戰一師已經沒有可能。於是決定集中主力先消滅新興裡的美第七師部隊。11月30日晚,九兵團27軍向新興裡發起了猛攻。在不計傷亡的情況下突破了火炮和坦克陣地,攻入縱深與美軍展開巷戰。
  • 衝繩戰役中,鋼鋸嶺的懸崖上為何有一張繩網?日軍故意留的
    首先《血戰鋼鋸嶺》這段劇情當年確實是被吐槽過,但事實上,人家這個並不是杜撰的「神劇情」,在真實歷史上,日軍當時確實是沒有割斷繩網。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衝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特別是《血戰鋼鋸嶺》中的日軍,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敗象盡現,失敗只是時間問題。日軍面對強大的美軍,他們能做的不是怎麼勝利,而是怎麼拖住美軍,儘可能地苟延殘喘。鋼鋸嶺上的的的戰鬥目標不是守住這個地方,而是儘可能地給予美軍殺傷。這是我們來解讀這個問題得一個前提。
  • 網傳《血戰鋼鋸嶺》內地定檔12.8 還原衝繩島戰役
    網傳《血戰鋼鋸嶺》內地定檔12.8 還原衝繩島戰役 時間:2016.11.1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WY 分享到:
  • 長津湖戰役有多慘烈?多年以後美國老兵回憶:我很慶幸,我還活著
    11月24日,陸戰1師終於進入長津湖地區;此時長津湖地區已經被厚厚大雪覆蓋著,師長史密斯從望遠鏡向遠處的長津湖看去,茫茫一片白雪,什麼也沒有,史密斯心想,即便美軍後勤供應如此充足的條件下,都出現凍傷的情況,吃不飽,穿不暖的中國士兵在此條件下,不出半個小時也會被凍僵了,畢竟中國士兵也是人;但史密斯師長想錯了,此時就在這崇山峻岭的滿山大雪之下,十幾萬志願軍已經悄無聲息地潛伏几天
  • 狂嘯「長津湖」:打破美陸戰隊「死不留屍」傳統,其軍長掩面哭泣
    戰爭第二階段開始後,以美軍為首的所謂「聯軍」已經增兵到55萬人,而當時入朝的志願軍僅僅有23萬,而且由於戰鬥任務重,部隊上下都較為疲勞。於是原本準備攻臺戰役的九兵團15萬人被緊急派往朝鮮。十五萬精銳千裡馳援,戰鬥環境卻極其陌生!兵貴神速!
  • 想起長津湖的冬天
    位於朝鮮半島狼林山脈東側的長津湖,長年冰封積雪。1950年10月底,這裡遭遇50年不遇的嚴寒,最低氣溫甚至降到-40℃,加之湖區山巒疊嶂,山高林密,道路狹窄,自然環境異常惡劣。美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曾對美軍戰史學家談道:「長津湖地區根本不適合軍事行動,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會想去徵服它。」然而,一場長達20多天的戰役在這裡打響了。
  • 美軍陸戰第一師差點被全殲,志願軍層層圍堵,奈何天公不作美
    圖為長津湖戰役敵我態勢但是當時的美國陸戰第一師師長史密斯還是覺得很不放心,在北部的複雜山地地形中,美軍很有可能喪失機械化大兵團的優勢,被志願軍分割包圍甚至最後殲滅。志願軍已經開始在長清湖清川江一線部署了三個軍又一個師,共計13萬人的兵力,並且於11月27日發起了第二次戰役對東線敵軍包圍殲滅的任務。史密斯發現退路已經被插至後方的志願軍部隊截斷,於是命令陸戰一師向南撤退,並且要求其他僕從國軍隊密切協同,頂住志願軍從漫山遍野的小路上插過來的攻擊。
  • 長津湖戰役老戰士周全弟:臥雪埋伏三晝夜凍掉四肢 仍盼衝鋒殺敵
    老兵檔案  姓名:周全弟  年齡:86歲  籍貫:四川南部縣  經歷:原中國人民志願軍26軍77師231團1營2連戰士,一級傷殘軍人。1950年10月25日,他隨部隊從遼寧丹東夜渡鴨綠江入朝,行軍大半個月後,抵達長白山脈南麓長津湖地區的軍事要衝黃草嶺。
  • 冰雪長津湖:冬裝已到車站 志願軍為什麼沒帶
    當我寫完韓戰的上甘嶺和仁川戰役後,就一直想寫長津湖之戰,因為第二次戰役(長津湖之戰為第二次戰役的東部戰線)不僅是一場被稱為決定了朝鮮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的戰役,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風刀雪劍的苦寒高原上,參戰的雙方無論是志願軍的九兵團還是美軍的陸戰1師,在慘烈的戰鬥中都表現出令人難以想像的超凡英勇與頑強。
  • 電影《血戰鋼鋸嶺》
    是年,決定戰局走向的衝繩島戰役拉開序幕,成千上萬鬥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衝繩,等待他們的則是敵軍重兵防守、兇險異常的鋼鋸嶺。在這群人中間,卻有一個不願拿起武器的軍醫。  影評:《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1941年12月7
  • 長津湖戰役老戰士周全弟:臥雪三日凍掉四肢 仍盼衝鋒殺敵...
    時隔大半個世紀後,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熟悉的歌聲再次唱響,那些出國作戰的英雄:黃繼光、粟振林、孫佔元……以及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等無數戰役,都跨過歷史齊齊走來。憶往昔崢嶸,緬國家英雄。
  •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美軍敗退500公裡,志願軍是怎麼做到的?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對美軍打擊最為嚴厲的一次戰役,也是志願軍打得最為精彩的一次戰役。 從I950年11月6日誘敵深入開始,到l2月24日戰役結束,前後作戰49天,殲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
  • 志願軍老兵邢會禮:血戰長津湖,鋪上松枝雪地睡覺
    91歲高齡的志願軍老兵邢會禮說。1950年冬天,在常人難以想像的極限環境下,英勇的志願軍取得了長津湖戰役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近日,在廣州市白雲區軍隊離休退休幹部第一休養所,身為長津湖戰役的親歷者,邢會禮講述了那段令他永生難忘的烽火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