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孔祥清打交道並不是第一次,印象中的他是挺健談的,也很平易近人。不過,這一次面對面的獨家專訪,則讓我對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那善於創新和敢於擔當的精神,在贏得業界認可的同時,也獲得了患者的尊重。行醫近30年沒有發生一起醫療糾紛,這足以證明,孔祥清是一位既有技術又善於與患者溝通的醫者。
留學德國獲得「兩隻右手」
1月21日上午,在極寒天氣即將到來的南京城,已經飄起了雪。當堵車遲到的我,一路狂奔至孔祥清辦公室時,他溫暖的笑容融化了冬日的寒冷。
90年代末,孔祥清到德國亞琛科技大學讀博士,當時,他自認為只是一名擅長手術的「工匠」,不過,初來乍到,他卻沒有資格獨立手術。機緣巧合,孔祥清不但獨自完成了手術,還讓老闆對他另眼相看,他更是被老闆稱為有「兩隻右手」。繪聲繪色地說起這段故事,雖然時隔近千,孔祥清仿佛又回到了當年。
在德國,介入手術一般由兩個醫生同臺完成,平時,孔祥清作為助手總是和他的德國小老闆同臺手術。2001年的那一天是個偶然,手術時間到了,小老闆因為有急事沒有趕到,他打電話給孔祥清:孔,你先做吧,我事情處理完馬上過來。
那是一臺室間隔缺損介入手術,通常需要四個小時,孔祥清在一個半小時內將手術順利完成。幾十分鐘後,德國醫生趕到,看到坐在手術室外的孔祥清很生氣,「你坐在這幹什麼?」「手術做完了。」孔祥清告訴他。
小老闆無論如何也不相信,他翻看了手術相關記錄後一聲不吭地就走了。 「當時心裡那個緊張啊!心想完了完了,當時我在德國才待了一個多月啊!」
中午交接班時,小老闆向大老闆匯報了這事兒,孔祥清被大老闆留下了。這更是把他嚇得夠嗆,「那個後悔啊!」當時孔祥清想儘量挽回,連忙說:「我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做的。」大老闆立即反駁道:「不對,他說他沒有上臺,是你一個人完成的手術。」更讓孔祥清沒有想到的是,大老闆直言:「在我們看來,一個人獨立完成介入手術是不可能的,但檢查了你手術的所有影像資料,你確實做到了。原本明天的一臺手術,提到今天下午2:00做,你準備下,就你一個人做,我們倆會看著你做的。」
下午2:00,手術準時開始,現場共有五名德國醫生觀看孔祥清獨自手術。準確、精細、穩妥,介入導管在孔祥清雙手的支配下在病人的血管、心臟裡行走著,遊刃有餘,一臺一人操作的介入手術,僅用了一個小時就乾淨利索地完成了,在場的五個人嘆服不已,從此,兩隻「右手」的中國醫生孔祥清令老闆和同行刮目相看。
這場「考試」之後,孔祥清獲得了一連串特許,老闆迅速為他特批手續,辦理了德國行醫執照;女兒、妻子到德國看他,老闆親自到機場街機,並請他們到家裡做客。
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對手術的態度,「以前都是做完手術才會問我有什麼意見,這分明是在考我,後來術前就會徵求我意見,不一致時他們會聽從我的建議。」
孔祥清並沒有因飆升的地位找不著北,除了當好醫生,他沒有放棄留學德國的初衷——專心科研。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技術、理論、創新方面有很大的短板,他要利用在德國讀博士的機會,把這個短板補上。
科學發明走向56個國家
2015年1月9日上午,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孔祥清教授主持完成的「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新器械新技術及其臨床應用」項目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獎項也是江蘇省醫療衛生組唯一榮獲的此類獎項。這一裡程碑式的獎項,進一步奠定了孔祥清科學家的地位。
「如今,我們的這項技術已覆蓋了56個國家,就是歐美發達國家也用的是我們的器械。」說起這項發明,孔祥清臉上洋溢著由衷的自豪。
當年,他婉拒了德國教授的邀請,義無反顧地回到國內,回國後就萌動了要自己發明創造的想法。正好,2003年的時候,有一家企業的工程師帶著一副草圖找到孔祥清,這一在他看來不符合要求的圖紙,被他全部推倒重來,他親自畫了封堵器的草圖交給工程師,從此走上了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新器械的發明之路。
孔祥清的這項發明走上世界的舞臺,他認為得益於2009年法蘭克福世界心血管大會上的一場實況轉播,他的技術和器械讓國際心血管專家都眼前一亮。
2010年,孔祥清再次被邀請到國際心臟病大會上做了4場講座,如何選擇病人?如何操作?選擇該項技術有什麼注意點?……孔祥清成了一名合格的「推銷員」,國際專家們更是給他取了個外號,人稱King Kong。
從此之後,孔祥清帶著他的「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新器械新技術及其臨床應用」項目真正走向了世界,他自己就跑了十七八個國家宣傳推廣,「這是一項完全中國掌握的技術,這種情況在心內科領域是唯一的,在醫療領域也不常見,在這項技術上,國外落後我們10年!」孔祥清心中的喜悅,不僅僅是因為這項技術簡單地解決了某一個疾病,而是發明了這項技術和產品後,能讓更多的患者從這項新的技術中獲益,也為中國爭了光。
「藝術家」醫生沒有醫療糾紛
當然,孔祥清始終沒有忘記自己醫生的本職,「行醫近30年,我沒有發生一起醫療糾紛。」面對當下紛亂的醫療市場,孔祥清不免感嘆。
在孔祥清看來,醫患矛盾是個「畸胎」,醫患之間本該聯手共同對抗疾病,但現在卻是醫患雙方站到了對立面,這80%是溝通問題,「年輕醫生不擅長溝通,高等醫學教育在這方面的缺失,使得教出來了一群『工匠』,實際上,醫生應該是藝術家,既要懂技術,又要會與人打交道。」
多年前,他接診了一位18歲的年輕女孩,在找到他之前,女孩已經看過4家醫院了,每家醫院的醫生都明確告訴她:「你心臟有問題!」這可把女孩和家人嚇壞了,她學也不上了,和家人一起四處奔波求醫,醫生開的各種藥就有一大袋,但吃了卻並不見效。
孔祥清看了她的檢查結果後,拍著胸脯告訴她:「你沒事,小問題,放心好了!回家該幹嘛幹嘛,藥也不用吃,有這錢不如買老母雞吃!」當時,女孩再三問他,是不是不用吃藥。「不用吃,出了問題找我!」孔祥清斬釘截鐵地答覆,當時,女孩跪下來就給他磕了個頭。孔祥清至今仍然記得女孩當時石頭落地的神情。
「她患的是室性早搏,有點小症狀,這種病與焦慮、緊張也有很大關係,如果我還說她有問題,女孩這輩子就完了。」
「這時,需要我們醫生有擔當!」
孔祥清,男,現任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院長、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主任。同時兼任FSCAI、FESC、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介入醫學工程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結構心臟病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江蘇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
擅長:熟練掌握各類常見心血管病的診療,尤其擅長難治性高血壓的治療;心臟介入治療方面主攻先天性心臟病和心臟瓣膜病的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