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一個有資質的醫美醫生有多難?通常情況下,招聘啟事發布後兩三個月,招不到一個合適的醫生是常有的事,並且還是重金招聘。
「像美萊一個醫院的院長月薪30萬-40萬很正常,中等的整容主刀醫生月收入也大概在5萬到10萬之間,當然工作強度也相當大。」南方醫科大學整形外科黃醫生透露。
目前,中國醫美行業的現狀是:醫療美容機構的數量比註冊醫療美容醫生還要多。加上醫療美容需求日益高漲,甚至,越來越多的非整形外科醫生,如骨科、泌尿科醫生也會轉到吸「金」的醫美業中。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對於醫生資源缺乏,一些民營醫美機構飢不擇食,只要能上手,或者經過簡單培訓,不在乎醫生資質的現象十分普遍。即便如此,醫生缺口仍然十分巨大。
人才供不應求,既有醫美本身特點的原因,更多的是我國的高等教育難以跟上市場發展。不過,隨著醫師多點執業逐步落地,正規醫生集團入局,非法醫療美消退,辦照規範化等趨勢,在市場原則和醫療原則的雙重考驗下,醫美醫生的轉型和醫療機構的洗牌也悄然將至。
醫美醫生缺口巨大,中國醫美市場的發展速度遠遠高於醫美人才的增長速度。據相關報告數據統計,醫美行業整體市場份額有望在2020年突破3000億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40%,預計2030年將突破萬億。對比其他國家,中國佔據全球醫美市場10%的份額,僅次於美國和巴西。
與行業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醫美醫生缺口巨大。如2014年數據顯示,中國美容註冊醫師2800人,每百萬人中(15-64歲)註冊醫美醫師為2.8人,而韓國/巴西/美國/日本為該水平的20/14/11/10倍。數十年前,韓國人口是4700餘萬時,整形外科醫生的數量就達到1300餘人,平均3.6萬人就有一名整形外科醫生。
截至2016年年底,這一狀況也沒有得到轉變,當時,我國共有5600多個正規醫美機構,但僅有3000-4000 名持證醫生。這意味著,平均一個正規的醫療美容機構,還配備不了一個有資質醫生。
而公立醫院和私立機構的差別更加劇了醫美人才的匱乏。
在整形醫療機構中,分為公立醫院整形科、民營醫院和私人診所三類。民營機構儘管佔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超過85%),而在醫生資源配比方面卻不佔優勢。公立醫院擁有技術人員優勢,但發力點卻在基礎性醫療,如病理型整形、燒傷型整形,而市場需求較大的美容整形,公立醫院涉及較少。
民營醫美機構則以美容整形為主,但真正以美容整形為專業的醫生少之又少。以致經常出現半年也招聘不到一名合格醫生的現象。
「醫療美容是市場化定價,主刀醫生月收入10萬司空見慣,年收入上千萬的整形醫生都存在,遠遠高於其他行業醫生。甚至諮詢師月入5萬-10萬的也很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高薪資促使各類相關專業醫生兼職或者轉型做醫美醫生,醫美現已納入一級學科,與內科、外科平行。各個科室轉型過來做醫美的很常見,最多的是大外科、骨科、皮膚科、眼科,甚至肛腸科、麻醉科。
有資質的醫生匱乏,產生了很多變相的解決辦法。如目前我國大部分民營醫美機構讓諮詢師充當「諮詢醫生」,直接對接顧客,真正負責操刀的主刀醫生,才是持證醫生。
而這還算是正規的操作手法,業內人士透露,更多的是辦一個短期培訓班,幾個月的學業結束後,拿到一個並未經過國家認可的證書,就算是持證上崗了。由此難免造成大量見諸媒體的醫療美容糾紛。
目前,我國主流的醫生培養體系為「5+3+X」模式,即正規醫學院臨床相關專業畢業之後(本科5年),考取醫師執照,隨後進行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即在符合標準的醫院進行系統地專業技能訓練,俗稱「輪轉」),結業考核合格後,才能在固定的科室成為一名專業的醫生。
由此看來,成為一名有資質的醫美醫師,至少需要8年以上的系統學習和實踐。與此同時,可從事醫療美容外科相關工作的醫生專業僅有四個,即美容外科、美容中醫、美容皮膚科、美容牙科。
對比醫美大國韓國,從專業選擇到職業認證、執業就業等環節,醫生培養體系都較為多元化,除高等教育外,高職美容專業的學生,在畢業時所修總學分要求在80個學分以上,即可從事醫美醫生行業。
相比之下,我國一些高職院校醫美教育,曾在美容剛剛成為熱門專業時一哄而上,以至後來因缺乏市場競爭力,而無法長期發展;同時,我國對醫生培養的學術要求也逐漸加碼,不利於此類職業教育的開展。
據悉,我國整形外科需要學習的內容包括,手外科、顯微外科、燒傷外科以及整形美容外科,其中整形外科是市場上需求最多的細分行業。
「敢於出來做醫美的(醫生)都是願意接受市場檢驗的。」對於醫美醫生來說,尤其是民營醫療機構,恰如其分的營銷、個人口碑、案例的形象塑造等,都是對醫生最基本的要求。
除了市場化對醫療美容醫生提出的新挑戰,技術層面上,醫美醫生也不同於傳統醫生。
醫美行業涉及範圍很廣,一個成熟的醫美醫生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外科基礎,才能從容應對各類血管神經等複雜情況。成為一名出色的整形醫生,需要的是綜合性知識和解剖的立體感,持續、綜合的學習能力是醫美醫生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