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式看漲期權使企業獲得賠付的概率更高
企業需對原料進行套保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產業結構持續深化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各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企業怎樣運用新型的衍生品工具規避市場價格風險,增強自身產品的競爭力,顯得十分重要。
海通期貨及其風險管理公司海通資源結合企業實際需求,精心設計多周期、多行權價的亞式場外看漲期權,降低期權成本,提高賠付概率。應用該風險管理方案,企業可以在原料均價下跌的周期內以低價採購原料,而在均價上漲的周期內獲得賠付,彌補價格上升的採購成本,規避原料價格上漲風險。
下面以廣東省某塑料印刷企業為例,該企業是典型的民營製造加工企業,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過30多年的深耕,已成為區域龍頭企業。該企業曾多次被評為當地的「納稅大戶」「出口大戶」,是廣交會貿易平臺全球供應商,其年產塑料製品在行業中排名前列。該企業主要採購聚丙烯(PP)進行加工印刷,製造各式各樣的包裝袋。聚丙烯屬於熱塑性樹脂,是五大通用合成樹脂之一,在汽車工業、家用電器、電子、包裝及建材家居等方面均有廣泛的應用。
目前,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聚丙烯生產國與消費國。從區域分布來看,我國聚丙烯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南、東北、西北等工業發達地區,消費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和華北,進口聚丙烯主要流入華東和華南。換言之,聚丙烯貿易集中流入以廣東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以江浙滬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以山東為代表的華北沿海地區,而西北和東北為淨流出。
從供需方面來看,國內聚丙烯需求旺盛,我國自產聚丙烯多用於國內消費,出口少而進口量持續增長,消費需求正不斷上升。聚丙烯產業上遊主要為大型石化企業,定價議價能力較強,而產業下遊非常分散,缺乏定價權。
對產業鏈下遊的該塑料印刷企業而言,企業經營需採購聚丙烯用於生產包裝袋。然而,由於該企業沒有配備專業的衍生品交易部門來進行套期保值,企業根據接單進行生產、採購,常年隨行就市購買原料,主要的風險是聚丙烯原料價格上漲的風險。鑑於企業的產品製造成本與聚丙烯的價格密切關聯,聚丙烯原料成本是影響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企業對原料成本價格的波動有非常強烈的避險需求。因此,企業迫切需要對原料進行套期保值,在新一代經營管理人的帶領下,企業積極探尋市場,嘗試利用場外期權衍生品工具管理原料成本風險。
設計亞式場外看漲期權
在大商所的大力支持下,海通期貨及其風險管理公司海通資源與企業接洽調研,針對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情況,設計個性化的場外期權風險管理方案,為企業生產保駕護航。場外期權運作模式,為企業向海通資源購買原料聚丙烯的價格保險,如果期末聚丙烯平均價格相對期初約定價格上漲,海通資源按約定對企業進行賠付,幫助企業有效控制聚丙烯的採購成本,從而有效規避原料價格上漲風險,穩定生產收益預期,有利於企業規避採購成本不確定因素的幹擾,專注於專業技術研究,有效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海通資源作為場外期權賣方,則充分發揮在風險管理領域的專業優勢,通過期貨市場進行相應的期權複製與對衝,從而轉移和化解市場價格風險,並通過權利金的收益覆蓋風險對衝成本,最終運作主體雙方各盡其能,形成風險分散、共同受益、合作共贏的有效閉環。
圖為價格波動風險轉移
基於以上模式,海通期貨及海通資源為企業量身設計了多周期、多行權價的亞式場外看漲期權風險管理方案(下稱方案)。亞式期權又稱為平均價格期權,是當今金融衍生品市場上交易最為活躍的奇異期權之一。與歐式期權或美式期權的區別在於,亞式期權在到期日確定期權收益時,不是採用標的資產當時的市場價格,而是用期權有效期內標的資產價格的平均值。
之所以採取亞式的期權設計,主要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企業在現貨端通常都是使用平均價格計算,亞式期權可使方案更貼近企業的實際風險管理需求;另一方面,相對於歐式期權、美式期權,亞式期權成本較低,可幫助企業節約避險成本,提高風險管理方案的可複製性和可持續性。
之所以採取連續行權價的期權設計,主要是為了提高期權到期時的行權概率,增加企業獲得賠付的機會。在該方案中,從100%行權價到110%行權價,一共有11個行權價格的看漲期權,每個行權價格的期權在組合中所佔的比重有所不同,出於行權概率以及套保成本的考慮,行權價格越低的看漲期權其所佔的權重越低,總的權重為1,具體的權重如下表所示:
表為亞式場外看漲期權所佔的權重
與單純的虛值亞式看漲期權相比,本方案的優點在於,在相同的成本下,企業獲得賠付的概率更高。以105%行權價格的亞式看漲期權為例,企業如果購買單一行權價的看漲期權,只有在期權有效期間,聚丙烯平均價格相比期初約定價格上漲超過5%以上時,才開始獲得賠付。然而,通過本方案,無論聚丙烯平均價格上漲多少,只要相比期初約定價格有所上漲,企業即可獲取對應的賠付,漲幅越高,賠付比例越高。對企業而言,付出去的期權費用有更多的回收可能性,有利於提高企業持續套保的積極性。
另外,在方案設計上,引進了多周期的模式,即將方案總的期限拆分成多期,每期期限一個月,每期結束時結算一次。之所以採取多周期的期權設計,主要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滿足企業生產需求,能夠更好地貼合企業的生產運行周期;另一方面,通過多次結算,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獲賠概率。
最終,在籤署《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場外衍生品交易主協議(2014年版)》及補充協議的基礎上,該企業與海通資源籤署《場外衍生品交易確認書》,達成此項交易。
該風險管理方案每期場外期權的約定價格,為當期生效日當天標的期貨合約的收盤價格。假設生效當天標的期貨合約收盤價格為7500元/噸,場外期權到期損益情況如下圖所示。其中,不同傳統期權到期損益曲線的弧度,源自於方案對不同權重行權價的調控。
圖為期權到期損益
下圖顯示,企業在參與套期保值方案前後,實際購貨價格的比較。從圖中可以看出,買入看漲期權套保後,當聚丙烯期貨價格下跌時,企業仍能以較低的價格購貨,而當聚丙烯期貨價格上漲時,企業能鎖定購貨價格,有效控制原料採購成本。
圖為聚丙烯購買成本比較
在場外期權風險管理方案運作期間,聚丙烯價格經歷了飛速衝高與緩勢回落的行情起伏,行情如下圖所示:
圖為標的聚丙烯期貨價格走勢
得益於風險管理方案約定的多周期結算原則,該企業在第1期與第5期均獲得了賠付,在其他周期雖未得補償,卻可因均價回落,而順利以相對較低成本採購預期原料,幫助企業實現了管理原料價格上漲風險的目標。
構建買入看漲期權策略
除卻上述討論的場外期權,如果場內推出聚丙烯期權,該塑料印刷企業則可以結合場內期權對原料聚丙烯套期保值,通過適時購買聚丙烯看漲期權,以防範成本上升帶來的風險。同時,可以根據行業經驗,對聚丙烯行情預判,構建不同的期權策略。下面以該企業買入聚丙烯看漲期權為例進行分析:
聚丙烯原料成本是影響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原料價格的上漲會侵蝕企業利潤,買入看漲期權賦予企業以較低約定價格買入聚丙烯期貨的權利,聚丙烯期貨上的浮盈可對衝原料採購成本的上漲。當聚丙烯價格下降時,企業可放棄行使看漲期權的買入權利,直接在市場上以低價購入原料,實現低成本採購,企業在期權上的損失最大為期權的權利金。
場內期權提供了不同月份、不同行權價格的期權合約,給予企業較大的選擇空間。該企業可選擇與採購月份相匹配的合約,或選擇流動性較好的主力合約,並根據聚丙烯行情及企業風險偏好選擇行權價格,確定具體的看漲期權合約。
例如,2016年11月25日,聚丙烯1705合約收盤價為8290元/噸,廣州石化現貨價為8850元/噸。企業擔心聚丙烯價格近期出現上漲風險,於是購買2017年5月行權價為8300元/噸的聚丙烯看漲期權,權利金為521.3元/噸(目前交易所尚未推出聚丙烯場內期權,以上聚丙烯期權權利金依據期權定價模型推導出)。該企業可以在期權有效期內擇機平倉獲得收益,規避原料價格上漲風險。
圖為聚丙烯期現價格和期權價格走勢
從上圖可以看出,從2016年11月25日到2016年12月中旬,聚丙烯現貨價格從8850元/噸上漲到9850元/噸,成本增加1000元/噸,但企業聚丙烯期權持倉價格也上漲至1573.6元/噸,浮盈約1573.6-521.3=1052.3(元/噸),可有效彌補企業購買原料上漲的成本。
到2017年2月14日,現貨價格上漲到9300元/噸,該企業成本增加450元/噸,利潤受損,但企業聚丙烯期權持倉浮盈約1310-521.3=788.7(元/噸)的收益,同樣有效彌補了原料價格上漲的風險。
圖為具體的套保效果對比
綜合以上分析,無論是場內期權,還是場外期權,均可以實現在市場走勢對企業不利的時候,幫助企業規避風險;在市場走勢對企業有利的時候,保留企業應有的利潤。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稱之為「只對衝風險,不對衝利潤」,對穩定實體企業正常經營有著重要作用。
場外期權定製化屬性較強,主要由專業的金融機構根據企業具體經營狀況和風險點,構造定製化的期權風險管理方案,並承擔具體的對衝和對衝風險。企業只需支付相應的期權費,無需配置具體的操作人員,即可實現規避風險,從而將主要精力放在經營業務上,實現更好的發展。
場內期權則因實現了標準化,引入了大量的市場參與者。由於通過市場化競價確定交易價格,所以期權費相對較低,企業可以根據行情以及熟悉現貨的優勢,制定相應的期權風險管理方案,實現良好的套期保值效果,促進經營主業的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撰寫單位:海通期貨華泰期貨廣發期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