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向我吐槽,說孩子上課時總走神,如果老師注意到了,提醒他一下,他就能好好學一會兒;如果沒注意到,一節課就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浪費了。
事後,你去責備孩子,孩子也是一臉委屈:「我不是不想學習,也不是不愛學習,而是……完全控制不住自己!」
可是,不管孩子是真委屈還是假委屈,上課走神這種事,我們還是要管管的,要不然,怎麼指望他考出好成績呢?
想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有一個不需要費腦子,又特別好操作的辦法,就是給他準備一個「外置存儲器」,讓他把大腦裡無關學習的想法都清空。
具體怎麼做呢?
我們可以幫孩子準備一個隨身的小本子,方便他記錄待辦清單。
當孩子在聽課或者上自習的時候,一旦走神,或者想起什麼沒完成的事情,就立刻將它們記下來。
這樣一來,想法就會逐漸減少,孩子也能將注意力重新投放到學習上。
等到有時間時,就可以翻看一下小本子,有選擇地處理一些事情,讓它們徹底從自己的大腦裡跑開。
蔡氏效應,即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是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在一項記憶實驗中發現的心理現象,是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人類天生具有一種做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
這種驅動力的正面作用是,讓你必須一口氣把一件事全部做完,避免半途而廢;負面作用是,如果你有很多沒做完的事情,大腦就會偏執地將其他事情置身事外,不斷提醒你去做完那些未完成的事,讓你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行當前的任務。
孩子上課走神就是這麼回事。
因為孩子的大腦比較活躍,隨時都能想出很多有趣的點子,都比上課有趣。大腦就會不斷地發出聲音,提醒孩子去做這些事情,結果就耽誤了孩子上課。
其實不僅是孩子,我也會出現這種走神的情況。比如,我正看著書,就會突然冒出很多想法:
總之是亂七八糟,什麼想法都有。這種時候,我通常會拿起筆,一條條記在小本子上,等我看完書以後,再視情況去解決。
我發現,這樣做了以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書只翻了一頁,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做了一堆的情況了。
1.外置存儲器一個就好,不要太多。
我看到有孩子也喜歡記錄,但卻記得太零散,這邊記一下,那邊記一下,都想不起來要看。
這就不是給大腦減輕負擔,而是沒事找事了。
所以,不管是記在小本子上,還是記在便利貼上,一個就好。
2.檢查小本子,不要讓記錄成為擺設。
孩子上課走神時,大腦裡想的未必全是無關緊要的事,有時候或許還真有這麼一兩件特別重要的事情,需要孩子課後去做。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在養成記錄習慣的同時,也要養成檢查記錄的習慣。這樣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漏掉一些重要的事情。
3.要事第一,不要什麼事情都去做。
記在小本子上的待辦事項,只是暫時從大腦中轉移到本子上,如果不去實踐,那麼大腦還會反覆提醒。
所以這種時候,就要提醒孩子,給清單排個優先級,先把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劃掉。
我注意到,有些孩子喜歡挑軟柿子,專挑容易的事情做。結果,簡單的事總是被最先解決,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卻被一拖再拖。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方法適用於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像是一二年級的小學生,組織語言和寫字的速度都很慢,這個方法就不適用。
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也容易走神,不妨試試這個方法。大人可以用手機記錄,孩子還是建議用紙筆記。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