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中國參建的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觀天巨眼」有多牛?

2020-12-13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記者張建松)9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有望再現「宇宙黎明」,繪製「宇宙地圖」——我國參建的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觀天巨眼」有多牛》的報導。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南非以及南部非洲的8個國家,2020年將開始建設世界最大綜合孔徑望遠鏡——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SKA由全球十多個國家計劃合資建造,中國是發起國之一。目前,面向全球的項目布局、科學準備、工程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工作正全面推進。我國部署的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相關科學預研,日前在上海正式啟動。

打造史上最牛的「觀天巨眼」

浩瀚蒼穹,帶給人類永恆的好奇;仰望星空,離不開功能強大的望遠鏡。

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以大量的小單元天線匯聚實現綜合孔徑射電幹涉成像,總接收面積達一平方公裡,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宏大的望遠鏡。

SKA由130萬個對數周期天線組成的低頻陣列(位於澳大利亞西部沙漠的無線電寧靜區域)和2500面碟形天線組成的中頻陣列(位於南非及南部非洲8個國家)兩部分組成。建成後,將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靈敏度提高約50倍、巡天速度提高約10000倍,堪稱史上最牛的「觀天巨眼」。

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的第一階段(SKA1)將於2020年開始建設,計劃完成大約10%的建設任務,包括在南非建造197面碟形天線、在澳大利亞建造約13萬臺低頻陣列天線。

大科學裝置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重要機遇。SKA建成後,有望揭示宇宙中誕生的第一代天體,重現宇宙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史進程;有望以宇宙最豐富元素「氫」為信使,繪製宇宙最大的三維結構圖;有望發現銀河系幾乎所有的脈衝星、發現來自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引力波、重建宇宙磁場的結構、探知宇宙磁場的源頭;還有望揭開原始生命的搖籃,尋找茫茫宇宙深處的知音……

中國SKA科學目標和發展路線圖

據SKA中國首席科學家武向平院士介紹,作為SKA國際大家庭的一員,中國SKA科學家團隊經過廣泛徵詢、充分論證和頂層設計,現已確立了中國SKA科學目標和發展路線圖。即在第一階段,確保兩個優先突破領域和若干個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概括為「2+1」推進戰略。

兩個優先領域分別是:利用SKA1低頻陣列,直接抓捕宇宙第一代天體「再電離」的身影,再現「宇宙黎明」;積極參與脈衝星的搜索,並致力於發現毫秒脈衝星、脈衝星-脈衝星系統、脈衝星-黑洞系統等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事例,以用於驗證引力理論。

此外,中國SKA科學團隊還確定了若干重要突破方向:利用SKA極高靈敏度和大面積巡天優勢,開展中性氫21cm宇宙學研究,揭示從黑洞、星系動力學甚至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性質,檢驗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特性;利用SKA快速巡天和極高時間解析度的優勢,探究「暫現源」(如快速射電暴、伽瑪暴、引力波源)的物理本質,揭示宇宙極端天體的秘密;繪製從星雲到宇宙大尺度的磁場結構,追溯宇宙各層次的磁場起源。

武向平表示,圍繞核心科學目標的實施,中國SKA科學團隊由11個科學研究課題構成。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聯合高校和各研究院所,廣泛深入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與SKA兩個臺址國以及各SKA探路者聯合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在中國SKA區域中心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和建設SKA亞太區域中心,集聚全球頂尖人才,使中國成為未來SKA人才最嚮往的國際科研中心之一。

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在滬啟動

在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專項的支持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相關科學預研,日前在上海正式啟動。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洪曉瑜研究員介紹,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相關科學預研,共分為三個大課題。將以我國自主建設的低頻望遠鏡陣列21CMA和澳大利亞低頻望遠鏡陣列MWA的實測數據為基礎,為SKA的首要科學目標「宇宙再電離成像」的觀測研究做準備;將完成低頻射電幹涉大視場、高動態、多波束的成像處理軟體;同時建設中國SKA區域中心數據處理系統的原型機。

作為下一代擔當引領作用的射電天文觀測設施,SKA不僅承載孕育世界級科研成果的使命,還將產生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超大數據量。據估計,僅按照全部規模10%來建造的第一階段,科學處理器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就相當於我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的8倍、「神威·太湖之光」的3倍。如此龐大的數據還需要深度分析和加工後才能被科學家使用,這些工作是要由分布於幾大洲的區域數據中心合作完成。

在SKA中國首席科學家武向平院士帶領下,中國SKA科學團隊計劃在上海建設中國SKA區域中心,主要包括科學中心和數據中心。中國SKA數據中心將作為國際上幾個大型區域數據中心之一,一方面承擔一定份額的SKA數據處理和存儲的國際義務,另一方面重點為中國乃至亞洲區域科學用戶提供必要的計算和數據存儲資源以及技術支持。中國SKA科學中心將為數據中心的建設和運行,提供科學指導以及研發天文軟體。

目前,上海天文臺正全力推進中國SKA區域中心建設,加快原型系統建設和人才培養。據課題負責人、上海天文臺安濤研究員介紹,現上海天文臺已與澳大利亞的SKA先導望遠鏡數據中心之間建立了端對端的直連互通,成功研製了符合SKA數據處理特點的原理樣機,完成了SKA核心軟體的大規模集成測試,為國際SKA區域中心的建設做貢獻。

相關焦點

  • 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中文網站正式上線
    2015年7月15日, 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quare Kilometer Array,簡稱SKA)中文版網站正式上線(網站請參見:http://china.skatelescope.org
  • 關於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組織工程管理等職位的招聘通知
    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是國際天文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了重大機遇。SKA涉及天文、無線電、信息科學、計算數學與系統科學、綠色能源等眾多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領域,擬由多國政府及國家研究機構聯合籌資和參與。SKA組織(SKAO)總部設在英國。2012年9月國務院批覆由科技部代表中方加入SKA建設準備階段。
  • 關於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第一階段科學數據處理工作包建設信息...
  • 香山科學會議:參與平方公裡陣列望遠鏡提升創新
    原標題:參與平方公裡陣列望遠鏡提升創新   近日,以「中國射電天文學發展與平方公裡陣列望遠鏡(SKA)」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21次學術討論會落下帷幕。與會專家指出,參與SKA將提升國內相關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就國際大科學工程「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裡程碑。
  • 關於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組織中頻孔徑整列工程師及系統工程師...
    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是國際天文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了重大機遇。同時,希望能在整個系統工程的各個方面積極支持SKA低頻望遠鏡工程師、SKA高級系統工程師和SKA項目工程師。  職位要求:大學物理、工程或相關領域學士學位;有大型系統工程技術項目研發的工作經驗;在大型射電天文學的系統工程項目,天文學項目或物理項目中的工作經驗;相關行業從業經驗或與相關產業的成功合作經驗;良好的口頭和書面溝通能力;能勝任出差、野外工作和加班;能夠熟練運用英語進行工作。
  • 中國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今竣工:面積近30個足球場大
    2016年7月3日訊,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持,正在貴州平塘建設的500米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望遠鏡(英文簡稱FAST)主體工程即將完工,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今天將完成吊裝。FAST通過接收宇宙天體的射電信號完成科學任務觀測,反射面單元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一個30個足球場大小的「觀天巨眼」經歷二十餘年的設計、施工,最終揭開神秘面紗。
  • MeerKAT射電望遠鏡拍攝到銀河系中心最清晰的圖像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位於南非Carnarvon的MeerKAT射電望遠鏡已正式啟動。未來,MeerKAT將成為大型射電望遠鏡「平方公裡陣列(SKA)」的一部分。SKA是一個大型多射電望遠鏡項目,其一個信號收集能力相當於1平方千米鏡面收集能力。該項目至少在十年後才會完全投入使用,屆時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項目。
  • 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今啟用 國人苦等22年
    FAST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英文簡稱。這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坐落於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被譽為中國「天眼」。  望遠鏡「鍋蓋」越大越靈敏,500米的「超級天眼」究竟有多靈敏?科學家打了個比方,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機,也逃不過它的「眼睛」。
  • 從FAST到SKA 科學家揭秘下一代超級射電天文望遠鏡
    在29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全體院士學術報告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向公眾描繪了天文觀測的前沿方向。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備受矚目。在兩年多的調試期內,先後發現50多顆脈衝星候選者、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並得到國際認證。
  • 黑洞照片怎麼拍的 8個射電望遠鏡陣列捕獲黑洞影像
    科學家的觀測時間每年大約只有10天大量天文觀測數據已證實,在浩瀚的宇宙當中,有無數的黑洞神秘地藏身於各星系中。但人類卻從未直接「看」到過黑洞,並不知道它的真實模樣。為了能一睹黑洞真容,2017年4月5日到14日之間,來自全球30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龐大觀測計劃。
  • 上海天文臺與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SKA項目介紹: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quare Kilometre Array,以下簡稱SKA)是國際天文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其接收面積達一平方公裡,頻率覆蓋70MHz-25GHz。
  • 世界著名天文望遠鏡FAST榮登榜首
    德國波恩1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地面最大的機器」波恩射電望遠鏡建造於1972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在波恩市艾菲爾斯伯格的一個山谷中,建造了100米直徑的全向轉動拋物面射電望遠鏡,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可轉動的射電望遠鏡。即將被FAST超越。
  • 南非MeerKAT望遠鏡將擴大三分之一
    科技日報北京2月9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網站8日報導,由64個碟狀天線組成的MeerKAT望遠鏡將擴大約三分之一,從而大大提高其靈敏度及對遙遠宇宙成像的能力。新增的20個碟狀天線預計耗資5400萬美元,由南非政府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平均承擔。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美國射電望遠鏡坍塌,想不被中國超越,月球背面是重建最好的位置
    中國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鏡面射電望遠鏡,而在此之前57年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正是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12月是個註定要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月份。嫦娥五號奔月取土,日本小行星探測,多國衛星發射,世界各國的地外星球探索的熱情都空前高漲,但是對於美國來說,一切卻都並不順利。
  • 「天文望遠鏡界」新添中國「FAST」
    2016年7月,地處中國西南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完工。這架望遠鏡擁有30個標準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未來目標包括巡視中性氫、觀測脈衝星、搜索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等。從第一架望遠鏡到最新一架望遠鏡,伴隨製造水平躍升,人類由此獲悉更多關於宇宙的奧秘。解讀天文望遠鏡界,可以按照探測內容不同而「分門別類」。
  • 【中國新聞網】「天文望遠鏡界」新添中國「FAST」
    7月3日,位於中國貴州省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順利安裝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標誌著FAST主體工程完工,進入測試調試階段。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距今400年前,一架口徑為4.2釐米、長約1.2米的天文望遠鏡在歐洲問世。憑著探索宇宙的這扇「窗」,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觀測到月球環形山、太陽黑子、木星衛星等。  2016年7月,地處中國西南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完工。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 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被評為日本天文遺產
    該望遠鏡是世界第三臺、日本首臺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雖然直徑只有6米,小身材也能立大功,取得了新種星際分子檢測、獵戶座星雲及銀河中心區域星際分子分布觀測等一系列劃時代的成果,支撐起了日本射電天文學的序幕。在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前拍攝的紀念照片。左起分別為:日本天文學會日本天文遺產評選委員長 洞口俊博 、日本國立天文臺長 常田佐久 、日本國立天文臺副臺長 渡部潤一、日本天文學會副會長 田村元秀。
  • 什麼是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在哪裡
    十幾年籌備,五年半施工,2016年9月25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在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的窪坑中落成啟用,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