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5月11日電 「氫氦鋰鈹硼 碳氮氧氟氖……」還記得中學化學課上必背的元素周期表嗎?5月9日,它又添上四個新的漢字。
繼去年元素周期表第七行的四個新元素確認英文名稱和縮寫之後,中國科學院、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發布了這四個元素的中文名稱。
這四個字你都認識嗎?不認識?那也不必尷尬,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它們吧↓↓↓
本次發布的四個元素中文名稱依次代表元素周期表上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其中,(tián)和(ào)兩個字為新造字,已得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同意,將納入國家規範用字。
去年6月,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發布了這四個新元素的元素符號,日本、俄羅斯、美國三個國家分別為它們命了正式的英文名稱。
此次中文名稱的發布,不僅在國際國內的科技交流上有了共識,也避免了因不能確切理解的科學含義而造成的混亂,對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4個新成員填滿元素周期表第7排
2000多年以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元素是萬物之源,在玻意耳、拉瓦錫和道爾頓等科學家的努力下,元素的概念不斷完善,終於在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給出了一張有代表性的元素周期表。由此揭開了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面紗。
200多年來,這個神秘而富有挑戰性的領域,吸引著無數科學家為之不斷探索。
2015年12月30日,IUPAC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被全部填滿。
至此,周期表中共有118位成員,這些元素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
新元素中文名如何確定?
元素中文名稱的確定並非易事,既要尊重IUPAC元素命名法則,也要遵循元素的中文命名原則,還要考慮到其推廣性、海峽兩岸用字的一致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此外,元素的中文命名歷經百年,已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命名原則:
取中文名為何要造新漢字?
在4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中,(tián)和(ào)屬於新造字,(nǐ)是新簡化字,之前只有繁體字「鉨」。
針對元素中文名採用新造漢字的主要原因,新聞發布會給出了如下說法:
1.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不能像印歐語系的各語言之間那樣,在引進科技名詞時可採用轉寫的方式。要從「氣、石、金」部中尋找一個形聲字而不與其他常用字重複是很困難的。
2.元素定名必須符合1932年以來的「元素命名原則」中關於元素用字的右半邊為聲旁的慣例。
3.復活一個古字,與創造一個新字,對於科技界和公眾來說,其接受的難易程度是相同的,所付出的成本也是相同的。
因此,元素的中文命名要準確、唯一和便利使用,很難從已有漢字中選出。何況,新的元素發現的周期比之一般詞彙增長的周期要長,因此並不會妨礙漢字規範。所以在選字未果的情況下,新造漢字是必要的。(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責編:樊小菲、李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