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向社會發布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名稱。這4個元素的中文定名依次為「nǐ」「mò」「tián」 「ào」。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專職副主任裴亞軍介紹說,這4個新元素的合成與確認,填滿了元素周期表的第7周期,形成了一張完整規範的元素周期表。
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2016年11月30日,在經歷了近6個月的公眾審查期後,IUPAC正式公布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的英文命名和符號,分別是113號元素名為nihonium,符號為Nh,源於日本國的國名Nihon;115號元素名為moscovium,符號為Mc,源於莫斯科市的市名Moscow;117號元素名為tennessine,符號為Ts,源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州名Tennessee;118號元素名為oganesson,符號為Og,源於俄羅斯核物理學家尤裡·奧加涅相(Yuri Oganessian)。
據裴亞軍介紹,此次給新發現的4個元素確立恰當的中文名,遵循了科學嚴謹的程序,按照元素中文命名有關原則,徵詢了社會和學界意見,組織了專家反覆研討,徵得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同意,納入國家規範用字。
裴亞軍說,為新元素確定中文名稱,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首先,它是科技名詞規範方面的重要成果。賦予新元素統一規範的中文名稱,旨在促進各專業領域的學術科研交流,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傳承。其次,是語言文字規範方面的重要成果。這次新命名的四個元素,有兩個是新造字(「tián」和「ào」),在字形上需要納入《通用規範漢字表》。「
他還提到,這次命名體現了海峽兩岸專家的合作成果。從1997年對101—109號元素確定中文名稱開始,兩岸專家就開展了深入交流。本次為四個元素定名,兩岸專家從工作開展之初就在及時交換意見,並且達成共識,避免了不同命名的問題,對兩岸科技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給元素定中文名,有利於中國文化和科學知識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裴亞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