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 把「砂鍋」精神留給建築學子
2013年12月劉先覺於家中 叢婕攝
留聲機
他是著名的「中國建築四傑」楊廷寶、梁思成、劉敦楨、童寯共同的學生;他是我國建築學科第一部研究生樣板教材《現代建築理論》的主編;他出版了約30部著作、譯著,發表論文百餘篇……
他就是我國著名建築教育家、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劉先覺。前不久,他因病逝世,享年88歲。
「建築四傑」共同的弟子
劉先覺祖籍安徽肥東,1931年出生於福建福州,1953 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大學期間,他先後受教於建築學家楊廷寶、劉敦楨、童寯。本科畢業後,劉先覺被保送到清華大學讀研,成為建築教育家、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學生。
上學時,劉先覺非常好學,因為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建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齊康給他取了個外號叫「砂鍋」。
梁思成的開拓精神對劉先覺影響很大。梁思成每周都會召集弟子去家裡開研討會。有時候,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也會加入討論,她還常拿出點心、花生、瓜子跟大家分享。
劉先覺生前曾回憶過一件有關劉敦楨的往事。有一次,劉敦楨讓學生站在遠處,判斷一座廟的建造年代。大家七嘴八舌地猜了一番,有的說是明代的,有的說是遼代的。
「聽罷,劉先生說:『那是現代的,是仿造品。判斷建築的年代,不能靠猜,必須找到證據!』」 生前劉先覺常說,劉敦楨的治學態度對自己的影響很深。
編寫著作助力澳門申遺
劉先覺先後學習了英語、德語、日語、俄語等語言,尤以英語最佳。建築學著作《建築美學》的英文原版晦澀難懂,憑著過硬的英文功底,他把這本書翻譯成通俗易懂的漢語讀物。
多年的閱讀習慣,也為他的寫作功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某家出版社從國內選了十位著名建築史專家,請他們寫一套關於國外大建築家的書籍。該出版社請劉先覺執筆,他欣然答應,並選擇了自己最推崇的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這本書在出版後深受業界好評。
2000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準備將「澳門歷史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特區文化局希望與劉先覺合作編寫一本關於澳門建築文化遺產的專著作為申報材料。而後3年,劉先覺團隊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完成了這項寫作任務。
此外,應國內某出版社邀請,劉先覺將自己上課的講義,編寫成名為《外國建築簡史》的教科書。這本書現在被很多高校建築系選用,還被評為國家精品教材。
嚴謹態度感染一代代人
劉先覺先後帶了約80位博士和碩士,其中許多人成為業界翹楚。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副院長葛明是劉先覺的學生,他向科技日報記者回憶道:「劉先覺教授不求聞達也不求富貴。他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熱愛祖國、提攜後輩。」
「劉老師常常為學生量身打造培養方案,只要我們有需要,他就會耐心地並且毫無保留地把知識傳授給我們。」葛明說,「劉老師是我們做學問的榜樣。」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回憶道,1989年,劉先覺要求自己拍攝匯文書院(今金陵中學)。「劉老師把我帶到那裡,向我講解拍攝的注意事項,然後讓我單獨前去拍攝。光第一個建築,劉老師就讓我拍了8次。」周琦說,在這個看似單調而枯燥的過程中,周琦收益頗豐。以後再拍攝類似的東西,自己就駕輕就熟了。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汪曉茜也是劉先覺的學生。在劉先覺編寫《外國建築簡史》期間,作為他的助手,汪曉茜真正感受到了他的認真勁兒。為了確保圖片質量,劉先覺請汪曉茜把圖片編輯的事情都做了:把五六百張照片按大小、高度、方向一一排列好,加上準確的圖片說明,印成冊子寄給出版社。
作為劉先覺長期的學術助手,葛明被這位長者的嚴謹態度所深深感染。「每寫完一篇文章,劉老師都要逐字逐句地念一遍,他給學生改稿子就像職業編輯一樣專業。」葛明說。
通訊員 唐 瑭 本報記者 張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