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著兩個孩子的她,又和留守兒童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繫,她成了全村留守兒童的「童伴媽媽」。
小時候,唐清英的學習成績很差,放學後經常被老師留堂直到天黑。她希望父母能陪伴在身邊,然而,在電話中,「那些想讓爸爸媽媽安慰自己的話,卻從來都沒有開過口。」
因為有過留守的經歷,唐清英生下孩子後,和丈夫放棄了原本在浙江的工作,回到江西省賴塘村的老家開了家小店,陪伴孩子成長。
2018年5月,唐清英當上了「童伴媽媽」,開始為村裡的留守兒童服務。
開始並不順利,第一次入戶走訪時,她被狗追著跑;第一次在下雨天的家訪路上,她摔了一身泥;第一次同時面對這麼多孩子,她有點不知所措。
也正因為這些「第一次」,她一點一點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心裡。
村裡有了「童伴之家」後,很多孩子來玩玩具、做遊戲。一段時間後,孩子們似乎玩膩了,唐清英耐心地詢問孩子們的想法,再結合童伴媽媽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制訂活動方案。
知道女孩子喜歡跳舞,她上網下載視頻,一遍遍地自學,然後再教給她們;知道男孩子喜歡打球,她又擼起袖子,和少年們一起揮灑汗水……她用一片真心,換來了孩子們的敞開心扉。
有一次,她發現,有孩子在院子裡用粉筆歪歪扭扭地寫了一句話:「童伴之家,我們的家;童伴媽媽,我們的媽媽。」簡單的話語如一股熱流撞進她的心裡,「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2019年春節期間,唐清英組織了一次親子主題活動,幫助孩子和回鄉的父母增進感情。她準備了一些親子遊戲,孩子們進行才藝表演,這是村裡「童伴之家」開放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活動,每一個家長、孩子都特別開心。
活動結束後,唐清英疲憊地癱坐在椅子上,嗓子已經啞了,但心裡卻充滿了溫暖和成就感。
「童伴媽媽」李前梅:「愛的感染和傳遞從來無需多言」
李前梅到五年級教室宣傳安全常識
李前梅兩歲時,父母外出打工。「我那乾癟瘦小的童年,父母常年缺位。」
成為貴州省綏陽縣蘿柏村的「童伴媽媽」後,李前梅下定決心要幫助孩子們。
然而,工作起來並不容易,剛開始,她甚至被誤解為「人販子」。
李前梅毫不氣餒。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她會向村委會報告,村委會解決不了的,她就向民政局上報,為孩子們解決困難。漸漸地,她完成了轄區內兒童信息建檔工作,還和家長籤訂了安全協議和監護責任書。
每次開放「童伴之家」活動之前,李前梅會與孩子們商量,將一些性格比較內向、偏激、孤僻的孩子帶動起來,鼓勵他們融入這個「家」,感受溫暖。
漫長的童年,孩子們要學會和同齡人友好相處。李前梅想到一個辦法:發動孩子們成為小小志願者。她找到當地初高中成績比較好、性格活潑開朗的學生,輔導孩子們的功課,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更加親密,「童伴之家」的孩子們會經常和志願者說一些悄悄話。不少假期返鄉的大學生和學校老師也紛紛加入了志願者隊伍。
「留守兒童們並不是都羞於表達,總有一些膽子特別大,帶動性很強的孩子。因此,傾聽他們的想法尤為重要。」李前梅說,「我對孩子們保持尊重,並願意傾聽。」
村裡有一個叫小蕭的孩子,父母離婚。這孩子膽子特別大,不太聽話,喜歡調皮搗蛋。
最開始,小蕭不願意開口叫李前梅為「童伴媽媽」,後來才隨著了解慢慢加深,李前梅才知道,孩子心裡一直糾結於母親的離開。她和孩子交心並鼓勵其努力學習,慢慢地,孩子變得樂觀開朗起來,成為了小小志願者。
每當遇到一些新的困境兒童,「童伴之家」的小小志願者們都樂意提供幫助。李前梅問孩子們怕不怕髒,孩子們回答:「我們不怕髒,因為當初『媽媽』就是這麼照顧我們的,我們也可以這樣去照顧別人。」
「愛的感染和傳遞從來無需多言,就像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李前梅說。
「童伴媽媽」張蓉:「張媽媽一定會幫你實現願望!」
張蓉在「童伴之家」組織主題活動
2016年春,張蓉成為四川省南江縣碓盤村的「童伴媽媽」。
有一次入戶走訪,她看到一個在樹林裡玩泥巴的孤單身影,到家和奶奶聊天才知道,這孩子8歲半了,患有先天性疾病,尋醫看病花光了積蓄也沒有好轉,家裡一直沒有錢給孩子上戶口,孩子也沒能上學,父母為了還債,都出門打工去了。
張蓉問孩子:「你有什麼願望嗎?」
這位叫做小琳的孩子膽怯地說:「我想去上學。」
聽到這小小的心願,張蓉心如刀割,安慰道:「孩子,別擔心,張媽媽一定會幫你實現願望!」
身為「童伴媽媽」,張蓉要做的是連結當地政府部門、共青團、婦聯等多方資源幫孩子們解決問題。
在她多次聯絡與溝通後,小琳父母回到家,張蓉陪同他們找相關部門上好了戶口,爭取到了低保,又聯繫學校,讓孩子順利入學。接著,張蓉又和村兩委協助家長去當地殘聯辦理了二級殘疾證,可以享受國家發放的護理補貼。孩子的心願慢慢地實現了,心情也漸漸變好了。
2017年12月,在童伴媽媽項目省級合作夥伴共青團四川省委的安排下,張蓉帶著小琳和她的媽媽到華西醫院做了全面檢查。孩子第一次看了3D電影,第一次品嘗肯德基,還參觀了大學校園,參加了共青團四川省委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的主題活動。
小琳非常喜歡「童伴之家」,每個開放日都不缺席。張蓉帶領她和小夥伴們一起跳繩、打桌球、摺紙花、講故事、下跳棋,讓她找到了自信,臉上隨時都有甜甜的笑容。
小琳的故事僅是個案。這3年,張蓉家訪了1258人次。全村有23名困境兒童、4名殘疾兒童、19名單親兒童、85名留守兒童。期間,她幫助兩名輟學兒童返校,協助25名兒童辦理新農合,協助12名兒童辦理戶籍登記;為5名兒童辦理大病救助,為43人申辦低保;申請連結幫扶資金1.5萬元。共青團南江縣委兩次安排張蓉做授課老師,培訓了40名「愛心媽媽」;她還應邀向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童伴媽媽」分享了經驗和心得。
「項目實施的3年,是孩子轉變最快的3年。」張蓉說,「叛逆的少年懂事了,主動為癱瘓的爺爺奶奶上山砍柴;厭學的孩子喜歡上了讀書,發誓要考上大學;性格孤僻內向的孩子終於敢和夥伴們一起上臺表演節目……用愛陪伴、用心引導,孩子一定會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兒童均用化名。中國基金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