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歡 封面新聞記者 蘇定偉
實習生陳恩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7月7日,伴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封面新聞記者來到西充縣觀音庵社區「童伴之家」,只見寬敞明亮的室內各類書籍、玩具應有盡有,牆上的「作品展」貼著孩子們稚嫩的的書寫、繪畫作品,「成長欄」裝點著各個孩子的照片,記錄他們的成長點滴,室外則擺放著滑梯、鞦韆、蹺蹺板……10餘名兒童在「童伴媽媽」袁莉梅的帶領下讀古詩、做手工、繪畫等,一片其樂融融。
「童伴媽媽的定位不是替代父母,而是通過她們督促父母落實監護責任。」據共青團西充縣委副書記李微介紹,「童伴之家」由該團縣委組織建立,每個「童伴之家」設有一名「童伴媽媽」,旨在通過童伴媽媽的陪伴,彌補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情感缺失等問題。童伴媽媽的基本職責包括排查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定期走訪、陪伴,輔導功課;督促父母履行監護職責;為留守兒童爭取各項保障等。
「曾經我也是一個留守兒童,現在我已經是5歲孩子的媽媽了,我能深深體會到這些留守孩子們的感受。」袁莉梅說,在看到「童伴媽媽」的招募後,她馬上報了名,經過初選、社區居民公開票選和公示後,在6月15日這一天,她正式成為了該社區26個留守孩子的「袁媽媽」。
「袁媽媽,快看!我的毛毛蟲做好了。」6歲的劉夢琪拿著剛用黏土做好的「毛毛蟲」跑來。對劉夢琪來說,「童伴之家」和「童伴媽媽」對她和弟弟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欣喜和變化。劉夢琪和弟弟劉梓琪的父母常年在廣州工作,每年幾乎只有春節才能回家,奶奶袁文珍獨自一人照顧著兩姐弟。「兩個娃娃都很喜歡袁媽媽,天天都想過來耍。有時我忙不過來,也會把他們送到童伴之家來,在這裡我很放心。」袁文珍說,社區裡不少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都和自己一樣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輔導孩子的學習,「童伴媽媽」在作業輔導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為孩子們的『袁媽媽』,我不僅要陪伴他們,給他們帶來快樂,更重要的是做孩子和父母之間連接親情的紐帶。」袁莉梅還通過微信建立了該社區留守兒童家長群,不時在群裡發布孩子學習、玩耍等視頻,讓家長們能及時了解孩子的近況,同時也讓孩子感覺父母一直在關注著自己,拉近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據了解,西充縣「童伴之家」項目將在全縣逐步展開,截至目前,該縣鳳鳴鎮雙龍橋村、大全鎮黃龍場村等15個村(社區)已成功設立「童伴之家」,15名「童伴媽媽」用愛心呵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搭建起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感情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