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脈法的實戰運用…………

2021-03-04 醫品閣

仲景脈法的運用

1脈法概要

《傷寒雜病論》包抱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平脈辨證乃其辨證論治之精髓。《傷寒論》凡22篇,其中《平脈法》,《辨脈法》 兩面篇,著重論述了脈學的理論及實踐;辨六經病各篇,合398條,113方,其中脈證並舉的有135條之多,共敘述了60種脈象(單脈18種,相兼脈42種)。《金匱要略方論》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種疾病,載方205首(其中四首隻載方名而未見藥味,不包括後三篇),脈證並舉者有120餘處(論述單脈18種,相兼脈51種)。此書中非脈學專書,但對脈象的論述已基本開成體系,它既不同於《內經》的理論闡述,雙有異於後世諸家之論,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陰陽為辨脈總綱。陰陽學說不但是辨證的總綱,而且也是辨脈之總綱。仲景首先將脈分為陰脈陽脈,然後藉以辨別陰證陽證。如《辨脈法》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又如「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陰結也」。可見仲景脈法應用陰陽的大體,首先以脈象分陰陽。如浮、大、數、動、滑為陽脈,沉、澀、弱、弦微為陰脈。所謂陽脈,即以脈來有力,較平脈有餘,為太過之脈;所謂陰脈,即脈來無力,較平脈不足,為不及之脈。有餘之脈,多為陽證實證;不足之脈,多為陰證虛證。其次,診脈部位分陰陽,以寸脈為陽,尺脈為陰。

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陽不足,無以溫煦肌表,故惡寒;尺脈弱,下焦陰不足,陰虛而發熱,據此可診為陰陽俱不足,而致惡寒發熱(《辨脈法》)。還可以浮沉取法分陰陽,如陽浮而陰弱,辨寸口脈之浮沉,浮取為陽,沉取為陰,陽浮則為衛氣強,故見發熱,陰弱則為營氣虛,陽不斂汗,故汗自出(《傷寒論》第三12條)。總之,陰陽用之於脈法,可分脈象之陰陽、證候之陰陽、取脈部位之陰陽、取法浮沉之陰陽,從而辨別病在表、在裡、在氣、在營、在上、在下等不同情況,故陰陽為脈法之總綱。

(2)      脈與四時相應。四時氣候之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有著一定的影響,脈象也有相應的變化關係,這種天人相應的觀點,是中醫整體觀的內容之一。《內經》對此論述甚為詳盡,在《傷寒雜病論》中,因時辨脈的思想也是有論述。如《平脈法》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又云:「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肺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秋死。他皆仿此。」從而體現 了應時辨脈的特點。

由於中時氣候不同,人體五臟各有當旺之時,故五臟氣血盛衰於脈中亦可察見。四時脈象有微小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春主肝,其脈微弦;夏主心,其脈微洪;秋主肺,其脈微毛;冬主腎,其脈微沉。反之,若脈與四時不相應,有太過不及或相剋脈象則為病脈,並可根據脈象以判斷疾病之輕重和預後之吉兇。如春見純弦無胃氣之脈,為太過,是肝之真氣傷,故預後不良,夏脈來微弱,脈去反大,為正氣不足,邪氣反勝,其病在裡。凡此,皆說明五臟正常脈象受四時之氣的影響。因此,無論外感或內傷病對脈象的判斷,理應考慮四時不同氣候對脈象產生的影響。

(3)      脈與體質相關。由於人的體質 素有肥瘦之殊,對脈象也有一定影響,故要因人辨脈。如《平脈法》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天反沉,故責之。」又如《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篇曰:「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可見人的體質肥瘦和脈有一定關係。肥盛之人,肌肉豐厚,其脈不易顯露,故一般為沉脈;體質 消瘦之人,肌肉淺薄,脈象易於顯露,故一般多為浮脈,此乃正常現象。若肥盛之體,反見浮脈,消瘦之體,反見沉脈,皆屬異常之象。但體質肥盛者,脈雖沉而氣血充盛,其脈當沉而有力,如出現澀小或微澀之脈,亦為氣血不足之象,每易感外邪而發歷節痛。

(4)      脈與證治並舉。《傷寒論》以「辨XX病脈證並治」、《金匱要略》以「XX病脈證並治」為每篇命題,說明仲景診疾論病是以脈、證、治三者相互結合的。原文中包括有病因、症狀、脈象和治法,說明仲景脈法的特點在於平脈辨證,以定治則。如《傷寒論》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51條「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等,即論述了桂枝湯和麻黃湯的脈證和治法,又可見兩者脈、證之異。一屬表虛證,一屬表實證,故一以桂枝湯調和營衛,一以麻黃湯解表發汗,從而說明脈象對指導辨證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有時脈、證、治並非皆在一條原文論述,故需要前後互相參照。如《傷寒論》35條重在論太陽傷寒之證治,而第3條則明確指出「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金匱要略》的論述亦與此類同。因此可以說《傷寒雜病論》之脈法是以脈、證、治並舉為特點,其所論脈比《內經》重在理論上的論述有所發展,也與後世脈學論脈有所差異,平脈辨證是其特長。

(5)      診脈部位多樣。《傷寒雜病論》的脈法,是繼承了《內經》和《難經》之脈法而又有所發展。在《內經》,有遍診法(上中下,天地人)、人迎寸口對比診脈法、少陰診脈法、獨取寸口診脈法等不同,而《傷寒雜病論》則對獨寸口診脈有很大發展,在診脈中佔有絕大部分,並發展了寸尺脈對比診脈法、寸口趺陽對比診脈法以及尺脈趺陽對比診脈法等,也有單獨診趺 陽脈或少陰脈的方法,這以指導臨床實踐具有一定的意義。

2、仲景診脈法歸類

(1)寸口診脈法。獨取寸口診脈法出於《素問。五臟別論》。在《傷寒雜病論》中,凡提到寸口脈或單提脈象者,皆屬於診寸口之脈法。其中不但在脈象上有充分的發揮(如提到20種脈象及50多種兼脈),而且在診脈方法上,亦進一步突出了寸、關、尺三部及浮、中、沉九候取脈法。如〈〈平脈法〉〉曰:「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衛氣血,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 流行,不失衡銓。。。。。。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此段突出了寸口脈的診法及其意義,反映了五臟六腑、上中下三焦之病變。這種診法取脈方便,頗為實用。

(2)趺陽診脈法。趺陽為足陽明胃脈,在足背衝陽穴處。胃為後天之本,診趺陽脈可以候知脾胃之氣。《傷寒雜病論》中應用趺 陽診脈法者甚多,常見脈象有十三種,即浮、數、浮數、浮芤、浮澀、沉數滑、滑緊、微緊、緊數、微弦、伏、伏澀等。不同脈象,主病各異,如《金匱。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曰:「趺 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 數而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又如《傷寒論》247條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棒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平脈法〉〉曰:「趺陽脈滑而緊,滑者吸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以上趺 陽脈的不同表現,直接反映出了脾胃疾患的病理變化。

(3)少陰診脈半。少陰脈指足少陰腎脈,位於太溪穴處。少陰腎為陰陽氣血之本,《問素。三部九候論》中有「下部地,足少陰也」之論。但亦有指手少陰心脈者,其位在神門穴,脈之可候心氣盛衰,《問素。三部九候論》有「中部人,手少陰也」之謂。少陰脈常見有細、緊、沉、滑數、弱澀、浮弱等6種脈象,甚者則現其脈不至。少陰心腎,為人體生命之根,病則精氣虛損,如《金匱。水氣病脈證治》曰:「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又如《平脈法》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可見診少陰脈象,可辨心腎之氣的盛衰。

(4)寸口趺陽診法。寸口主五臟,為脈之大會;趺陽主脾胃,以候中焦。故曰寸口和趺陽脈合診,即可診斷五臟之候,特別是心肺之氣血的有餘與不足和脾胃之氣的強弱。二者合參,更為全面,辨證亦更準確。如《金匱。水氣病脈證並治》曰:「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腹滿腸鳴。。。。。。」。可見心肺俱虛,氣血不足,則寸口脈遲而澀;脾胃氣衰,則趺陽脈微而遲,又感於寒,陽不外達,則手足逆冷,陰寒內盛則腹滿腸鳴,甚者影響膀胱而小便不利。

(5)趺陽少陰診脈法。趺陽主脾胃,少陰主心腎。趺陽與少陰脈對比診脈法,可察後天之本與先天之根的強弱。如《辨脈法》曰:「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一作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本段說明趺陽脈浮而澀,是脾胃氣虛,故見下利之證,若是浮而大,當為有熱,故應鑑別。同時少陰脈正常,為下焦無病。如果少陰脈出現滑而數之象,為下焦溼熱傷及血絡,故見下利膿血,自非中焦有熱所致。

(6)寸部尺部對比診脈法。寸口脈又分為寸關尺三部,因寸關尺三部脈象所主臟腑不同,故寸部與尺部相對比,對分別臟腑的不同病證,亦具有一定的意義。常見的脈象主病有數種,如寸尺脈平為緩,《辨脈法》曰:「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日緩也。」寸為陽尺為陰。寸尺相等,無大無小,脈來和緩,不疾不躁,故為緩脈,即正常之象。又如有寸微尺弱,寸浮數尺澀,寸尺俱浮,寸微尺緊,寸浮尺澀,寸沉尺微,以及寸尺脈獨見等不同的情況,各自反映五臟六腑表裡、寒熱、虛實不同的病變,從而指導著辨證論治。

(7)診尺脈法。單診尺脈多候下焦疾病,特別是對腎及妊娠等的病理反映,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如《金匱。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篇有對尺脈小弱的論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育齡婦女,身無大病,但見嘔吐,不欲飲食,無寒熱見症,為妊娠惡阻,即所謂「身有病而無邪脈。」只見尺脈小弱為婦人胎氣始成,經血養胎,胎氣未盛之故,宜以桂枝湯化氣調營,使脾胃和,胎氣自安。妊娠多見滑數之脈,此處尺脈弱,乃妊娠惡阻之徵。

(8)尺脈趺陽診脈法。尺脈主下焦,主候腎;趺 陽主中焦,候脾胃。故以尺脈與趺陽對比,可診斷脾胃及緊的疾患。如《金匱。黃疸病脈證並治》篇曰:「尺脈浮則傷腎,趺陽脈緊則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破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黃疸」。尺脈浮為腎虛有熱;趺 陽脈緊為寒盛傷脾,脾溼內停,溼熱相搏,則為黃疸。

(9)診關脈法。關脈主中焦脾胃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傷寒論》154條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關脈以候脾胃,浮脈又主陽熱,故法以清熱主治。又如《金匱。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篇曰:「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寸口脈沉而遲為胸陽不振,痰飲上乘;關上脈小緊並見,為中焦痰飲積聚,故為胸陽閉阻。治以宣痺通陽,瓜蔞薤白白酒湯為宜。總之,《傷寒雜病論》診脈法,理論充實,診法多種,緊密結合實踐,內容十分豐富。但限於篇幅,本文僅作概要論述,對其脈法的診治機理,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文來自:聶惠民《聶氏傷寒學》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獨家的中醫秘術,掃描保存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圓運動微課:

中醫內治課程:

《至簡經方網絡班》一對一,從辨證到用經方傾囊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外治課程:

《徒手中醫》零基礎也能徒手治病!!!(一對一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學習導圖系列:

《植入六經辯證----將六經辯證植入你的大腦》電子版思維導圖 (點擊進入)

自學中醫自己治病」自助集成導圖套裝(點擊進入)

陰陽一元治病大法(讓複雜的中醫回歸至一元之道)(點擊進入)

圓運動辯證大全(全身上下,微觀陰陽升降、臟腑定位)導圖版(點擊進入)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請掃碼打賞,隨緣心意

相關焦點

  • 徐汝奇平脈辨證學習班辦班啟事暨37期開課通知
    一、學習班概況:徐汝奇平脈辨證學習班以「知道、明理、學法、工術」為宗旨,培訓臨床高手,力求短期內強化學員的經典學習能力,掌握經方運用技巧,上午臨床跟診,下午理論學習,晚上經文背誦,休課期間繼續參與仲景門牆QQ群及微信群、平脈辨證公眾號、仲景學苑論壇等多種形式的團體學術交流活動。主要課程由徐汝奇老師手把手傳授。
  • 《悟道張仲景——平脈辨證解讀》徐汝奇
    與現代醫學診療體系必須藉助於相關檢查技術一樣,《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診療體系也立足於平脈辨證法的運用。脈法專著《脈經》與《傷寒論》、《金匱要略》之間一脈相傳,一以貫之的主導思想只有平脈辨證;張仲景在序言中自詡「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 仲景診脈先辨陰陽,技巧在這裡
    張仲景的脈法是以陰陽為辨脈總綱,仲景脈法裡面的陰陽內涵很豐富,包括從脈象分陰陽、從診脈部位分陰陽、從氣血營衛分陰陽、從浮沉分陰陽等。仲景書正文第一句就是講以脈象分陰陽。《傷寒論·辨脈法》第一句:「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 總結的真好:仲景應用附子14法
    漢代醫聖張仲景最先將附子廣泛用於臨床,在《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劑中,共應用66處,合計36方,將其歸納為14法,現簡述如下。1回陽救逆,主亡陽欲脫證仲景在《傷寒論》353條雲:「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4條亦云:「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脈法:結脈、代脈
    「又脈來動而中止」,脈來不是「緩」了,(而是)脈「動」、搖動,就是咱們說的「動」脈了,跳動搖擺,謂之「動脈」。脈來呀,手底下脈不平靜,跳動,或脈搖搖擺擺;「中止」,不是「時一止而復來」了,(而是)「中止」了,中間沒了。
  • 破譯仲景小建中湯
    ___________________小建中湯出自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方由桂枝3兩 白芍6兩 炙甘草2兩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飴糖一升 水煎服,先煎前五味,水7升,煎成3升,去滓納飴糖化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通,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 如何閱讀脈法書
    任老就三個方面談如何學習脈法:熟讀《脈訣》,精研《脈經》,博覽群書。(編輯/張亞娟)張氏書既圖解明析,復從陰陽五行之理以入說,平脈辨證之道以處方,能靈活運用之,足資啟發。王氏書從《內》《難》以闡其義,證《脈經》以明所本,引據最博,說理亦透,並於河圖洛書諸理,以及營衛循行之義,致力尤深,較戴、張兩書,實有過之,而無不及。能參看三家所注,斟酌取捨,自能循序以進矣。《脈經》十卷,西晉王叔和撰,是研究脈學僅存的最早的一部專著。
  • 三九全景脈法河北班9月開班!(鄭重承諾:不滿意全額退款)
    我們的課程內容和課程特點如下:一、注意了,我們將毫無保留的分享憑脈辨證用藥20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帶大家領略三九全景脈法的精髓要點。(真正承諾將20年脈法毫無保留)二、我們給你配上以精心製作的「象形化脈象模型」,為的就是讓脈象指感明確化、具體化,要的就是使得解決所有學脈之人都過不了的「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一關,讓同道們了解各種脈象指感和脈象結合臨床病因的奧妙!
  • 張仲景用姜有法度——看仲景怎樣靈活用姜
    1炮姜與薑汁的運用仲景根據「辛甘發散為陽」的經旨,提出甘草乾薑湯以復陽氣,方中乾薑炮用,重在溫中,取其守而不走,所以《傷寒論》說:「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方中甘草補中益氣,乾薑溫中復陽,炮用守而不走。
  • 《輔行訣》對脈法的理解及十八個用脈
    我看了看張大昌和他的徒弟學習《輔行訣》對脈法的理解,覺得非常有價值,咱們今天也學習一下這些經典的好東西。
  • 關格覆溢之脈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這是說寸脈的有餘和不足。有餘的脈象,常見的會是「脈盛」。而有些情況下,則會見到脈向上延伸(向魚際方向),這是太過的表現。不足的脈象,常見的是「脈弱」。弱到一定程度,脈就會出現不能滿部,即不能充滿9分的部位,表現出脈向關縮,呈現為「短」的表現。【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 太素脈法招生
    太素堂(成都)道醫太素脈法初級學習班招生簡章 一、辦班簡介本學習班以傳播道醫太素初級脈法為主,並傳授道醫思想、醫道理論、初級用藥、修煉入門等內容相結合。用灸法實現深度驅寒。6. 了解現代解剖學,提高摸脈準確度。 七、課程安排:每次3課時,共15課時。
  • 【江爾遜】臨床50年運用經方的經驗
    經方之所以經得起歷代醫家無數次醫療實踐之反覆檢驗者,因仲景當年「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之時,曾經在創造性的運用、反覆驗證的基礎上進行過精心的篩選,其確具卓效者,才收載於書中。 是以大凡熟悉《傷寒雜病論》原文——熟讀牢記其證候特點,深入理解文法結構,對其或顯或隱、含蓄吐納之處,特別是對條文之間的聯繫對比等,均能正確領會其精神實質者,莫不善用經方,而療效不同凡響。
  • 憶忘老師丨說說傷寒與溫病,仲景的不傳要方
    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鑽仰。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張仲景的傷寒論,包括了傷寒與傷熱兩種治法,不能混為一談,否則便「極與仲景本意相反」。
  • 對「太陽表證」治法與運用的思考 | 附醫案三則
    文中跟大家分享了對「太陽表證」治法與運用的思考,另附三則醫案,分析明確,處方思路清晰,值得學習▍全文共3380字,閱讀時間大約需要9分鐘對「太陽表證」治法與運用的思考作者/徐懷書根據安排,今天,我匯報一下對太陽表證治法與運用的思考,不妥之處請師父和各位批評指正。太陽病,是傷寒初期的表證階段。
  • 象棋實戰殺法技巧的運用,學會你就是高手了
    在象棋實戰中,對弈雙方都要採用一定的戰術殺法和擒王技法來贏取勝利,所以要熟練的掌握和靈活自的運用各種殺法技巧,當棋進入中局時,看自己棋的形式,來制定適合你所需要的戰術殺法。象棋戰術殺法技巧很多,必須一一牢記在心間,下面給大家介紹象棋殺法。
  • 這樣解釋仲景「以胃氣為中心」很生動
    從整本書對醫理的闡述、病症的分析以及藥物的運用來看,從頭至尾,一以貫之的,都是以「胃氣」為中心,在固本的基礎下,遵循建中守中的原則,養血護氣,調和營衛,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然後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仲景先師在自序中,開宗明義,點明「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
  • 經方大師江爾遜:運用經方的四大思維方法
    抓住特徵法,即抓住仲景所描述的特徵性證侯,實行方證對應的方法。因為那些「特徵性證候」集中地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機,而形成了特定的「證」。換言之,仲景已將「證」辨析得準確無誤,醫者遵之而遣選對應的經方即可。故餘學習《傷寒雜病論》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熟讀背誦原文,牢記病脈證治。
  • 卷二十八 脈法
    <篇名>卷二十八脈法  屬性:(凡十六類)  <目錄>卷二十八脈法
  • 進來學,獨特又簡潔的脈法(自學脈法)
    至如滑雖似數,澀雖似遲;而其理自殊,緣遲數以呼吸察其至數,滑澀則以往來察其形狀,且滑澀二脈,多主氣血故也,故此二脈,雖無所統,亦平列於後,以為六綱雲。澀澀以候血(其象虛細而遲,往來極難,或一止復來,三五不調。)澀為氣多血少之候,故主血少精傷之病,蓋氣盛則血少,脈因澀,惟肺宜之。女人有孕而脈澀,為胎病;無孕而脈澀,為敗血(凡脈滑為無汗,或為血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