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脈法書

2021-02-12 中醫書友會


中醫書友會第132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讀任應秋任老的書,就會有種「真是跪了」的感覺,任老治學真心認真細心。有個詞叫語叫「種草」,讀了本篇文章,相信大家就會種草關於脈學的書籍。任老就三個方面談如何學習脈法:熟讀《脈訣》,精研《脈經》,博覽群書。(編輯/張亞娟)

如何閱讀脈法書

作者/任應秋

從脈搏的變化,可以測知體內陰陽盛衰、邪正消長的情況,所以切脈,是中醫臨床診察疾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但是,切脈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正如王叔和所說:「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者乎!」(見《脈經·序》)前人在切脈上給我們累積了很多的寶貴經驗和豐富知識,只要努力學習,而且學習有方,就可以達到「切脈動靜而決死生之分」的境界。究竟如何進行學習呢?茲分三個方面來談:

脈訣書甚夥,其中優劣不齊,能擇其善者而讀之,實大有益處。首先因其為韻語,便於誦習記憶,最適合於初學的人。其次是要而不繁,提綱挈領,實為治脈學入門的重要讀物。因此初學脈法,選一部較好的脈訣來讀,是很有必要的。脈訣書較好的我認為以高陽生《脈訣》為最。

《脈訣》五卷(或作六卷,或作三卷),相傳為六朝人高陽生(李時珍作五代時人)作。舊題王叔和撰,後人多辨其非,是也。它的主要內容,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①脈賦:是全書的總論,概述診脈部位、四時休旺、辨脈疑似、脈證參合、婦人經產、諸種怪脈等。②診脈候入式歌:凡三部定位、取脈手法、關分陰陽、脈象分辨等,均概括於其中。③五臟六腑脈歌:每髒都從藏象說到脈象的分辨和主證。④脈類:共分七表、八裡、九道三大類。⑤左右手診脈歌:分敘兩手頭、中、末三指分診三部之法。⑥診生死順逆歌:包括動數止代、形證相反、五行相剋等。⑦察色觀病候歌:既從全身總述,亦從五臟分敘。⑧婦人脈歌:主要暢敘妊產兩方面的脈候。⑨小兒脈:記生死候和外證諸脈。⑩諸雜病脈歌:有傷寒、陰陽毒等病多種。以上各門長短歌訣凡二百餘首,實為脈訣中之最豐富者。

過去非議《脈訣》的,往往怪其詞俚而旨淺,竟望望然棄之。惟周學海對《脈訣》頗有恰當的評價,他說:「作者之苦心,乃故作此淺鄙之詞,不欲用《脈經》之深隱,使末學終無所問津焉耳。至其詞有異於《脈經》,則又非無義,而不足為大病。何也?《脈經》且未嘗盡合於古矣,豈惟《脈經》,即《難經》言四時脈狀,且與《素問》大異矣。後人雖疑而辨之,卒不似排抵《脈訣》,直至欲取而焚之者。徒以《脈訣》文詞淺鄙,易生輕侮耳。而孰知作者苦心,正在是哉!其私心之所得,臨證之所見,確有異於古之所云,遂毅然惻然為後人告也。」(《新刻脈訣刊誤·序》)

周氏這樣的評價是正確的,《脈訣》一書不僅概括了《脈經》中的主要內容,實亦有其獨具心得的地方。例如浮脈訣云:「按之不足舉有餘,再再尋之指下浮;藏中積冷營中熱,欲得生精用補虛。」浮為表脈、陽脈,夫人得而言之,「藏中積冷營中熱」之浮,按之不足而舉之有餘,則諸大家均罕言之。裡陰虛而藏中積冷,故按之不足;表陽盛而營中有熱,故舉之有餘。獨朱丹溪於此大有所悟,謂此乃陰不足陽有餘之證,擬人參地骨皮散(人參、地骨皮、茯苓、知母、石膏、柴胡、生地黃、黃芪)為治。吾人用以治陰不足陽有餘而脈浮發熱者,殊屢屢效,以證《脈訣》所言,實有經驗也。

自《難經》以降,寸、關、尺三部,已為持脈之大法,而二十四脈中,都能從寸、關、尺三部分辨的,舍《脈經》而外,實難多覯。而《脈訣》中的三部辨脈,又無不各有所本,如浮脈訣所云:「寸浮中風頭痛熱,關浮腹脹胃虛空,尺脈見之風入肺,大腸乾澀故難通。」系本之於《脈經》的「平三關病候並治」篇。「尺脈見之風入肺」一句,其義尤深。蓋尺候腹中,《素問》之義也。浮為風,風陽入肺,傳之於腑,大腸燥金之氣,因而乾澀。其他諸脈,亦無不如此分辨,於此足以說明《脈訣》所概括《脈經》的最多,即指為《脈經》的通俗讀物,亦無不可。

註解《脈訣》的,亦有多家,而以元季戴同父的《脈訣刊誤》,明代張世賢的《圖注脈訣》,清朝王邦傅的《脈訣乳海》三書,各具精義。戴氏書或釋或辨,多據《內》、《難》、仲景、叔和之言為證,頗委曲詳盡;雖其所辨,不無過詞,而於大義,則無不賅洽。張氏書既圖解明析,復從陰陽五行之理以入說,平脈辨證之道以處方,能靈活運用之,足資啟發。王氏書從《內》《難》以闡其義,證《脈經》以明所本,引據最博,說理亦透,並於河圖洛書諸理,以及營衛循行之義,致力尤深,較戴、張兩書,實有過之,而無不及。能參看三家所注,斟酌取捨,自能循序以進矣。

《脈經》十卷,西晉王叔和撰,是研究脈學僅存的最早的一部專著。據叔和自序說:「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鹹悉載錄。」說明王叔和在當時可能見到的有關談脈的一些著作,都經過搜集整理,才成為《脈經》,是具有總結性的一部很有價值的典籍。徐大椿說:「王叔和著《脈經》……其原亦本《內經》,而漢以後之說,一無所遺……匯集群言,使後世有所考見,亦不可少之作也。」(《醫學源流論·脈經論》)這個評價,是完全正確的。因此我們研究脈學,而不從《脈經》打下基本工夫,甚或竟畢生不一覽《脈經》,則猶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了。我前面提倡熟讀《脈訣》,正是為研習《脈經》打好基礎。並不是主張僅讀《脈訣》,而不研習《脈經》。所以精研《脈經》,是學習脈法最緊要的一環。

《脈經》的主要內容是:第一卷敘述寸、關、尺三部,分見二十四脈,以及五臟六腑、陰陽營衛所主,虛實順逆疾病所起,與其將差難已諸候。第二、三、六三卷闡發脈氣本於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並各舉其陰陽之虛實,形證之異同,而為施治補瀉之方。第四、五兩卷,博採仲景、扁鵲、華佗等察聲色消息死生之理,決四時百病死生之分,從而發明色脈之要。第七卷列言治病之法,大都有八(汗、吐、下、溫、灸、刺、火、水)。均宜察人陰陽交,並虛實、生死、損至,以合治法可否之宜。第八卷分敘屍厥、霍亂、中風、血痺等數十種雜病的平脈、辨證、論治。第九卷論著婦人、胎產、小兒等的平脈、辨證、論治。第十卷「手檢圖二十一部」,但其內容僅為復論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三部二十四脈形證所屬,別無圖可見,何以有此差謬?尚不明其原因。

喻嘉言譏《脈經》說:「匯脈之中,間匯一證,不該不貫。」(《尚論篇》)這是喻氏的偏見。《脈經》既是由於彙輯諸書而成,便不同於自為之說條理一貫。叔和博採漢以上諸家有關脈法要論,各以類從,分為十卷,群言匯集,或有不貫之處,而大綱匯舉,實亦無傷。即脈言脈,費千言不能述其義,惟以證言脈,以脈辨證,脈證兼說,則脈理易明。也可以說後人於脈理之有所發揮,即以脈證為其根據,否則便毫無立論之地也。因此說,輯脈而不廢證,這正是叔和的成功處,喻昌議其非,未足以為知言。王叔和給我們留傳下這樣一部脈法專著,是不容易的,應該很好地珍惜它、發揚它,使它不斷地放出光芒。

今本《脈經》所存之內容,其絕大部分,不外出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五書。一至六卷,多為《素問》《靈樞》《難經》之言,七卷多出自《傷寒論》,八、九兩卷,大半皆選自《金匱》。能精研之,不僅諸書之言脈者略盡於此,並可從脈與證按其分類而比較分析之,便更能深入一步,而另有所領悟。抑且《脈經》所引諸書之文,常有與今本不同處,如第七捲雲:「汗出而熱留者,壽可立而傾也。」(熱病第十八)《素問》誤作「病而留者」。又如第七捲雲:「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厥者後必熱。」(病不可發汗證第一)《傷寒論》誤作「前熱者後必厥,」而與下文「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之義不合。類此之處頗多,精習《脈經》,尤足以訂正諸書之失,而有助於經典著作之研究也。

惟《脈經》自宋熙寧中經林億等校讎,刊版行世後,迄無注本可參。不得已退而求諸刻本較善者,則有清季光緒年間池陽周澄之的校刊本,頗清析可讀。周氏據嘉定黃錕校本(黃以所藏舊鈔本、與元泰定柳贇、謝縉蓀復刻陳孔碩本,明童文舉重刻袁表本,及趙府居敬堂本,互校刊成。)、金山錢熙祚刻本(錢氏亦據袁本校訂),以及叔和所引《素問》《靈樞》《難經》《中藏》《傷寒論》《金匱方論》《甲乙經》,與後來各家之引據《脈經》者,更相校讎而成,是現行刻本中之最精審者。雖無注文,而上述諸書,大半都有解釋,如能一一檢閱而細讀之,亦不甚難。

精習《脈訣》《脈經》以後,於脈學已具有堅實的基礎。循此而博覽諸家名著,更足以廣其識而深其意。古代論脈法的名家雖不少,而其發揮最為深透,大有可觀者,約有下列數家:

1、《診家樞要》:元·滑壽著,書凡一卷,不過七千餘言,其立論要以陰陽對待為說,而說皆精審。如「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云:「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又論「脈至」雲;「凡脈之至,在肌肉之上,出於皮膚之間者,陽也,府也;行於肌肉之下者,陰也,藏也。若短小而見於皮膚之間者,陰乘陽也;洪大而見於肌肉之下者,陽乘陰也。寸尺皆然。」

又論「持脈」云:「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府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附於肉下者,陰也,藏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

他如論三十種脈象,亦無不以陰陽對待為言,而皆各具精義,言簡意賅。

2、《診宗三昧》:清初張路玉著,書凡一卷,自「宗旨」至「嬰兒」計十二篇,其中以「脈象」、「師傳」、「口問」三篇,是全書的「三昧」所在。其論脈象,以首先識得弦、鉤、緩、毛、石五臟的常脈為主,五脈之中,必以緩滑之象為平脈,為有胃氣,如某一脈偏少衝和之氣,即是病脈。或在本部反見他髒之脈,便是本髒氣衰,他髒之氣乘之所致,在參以形體之肥脊,方土之宜異,氣候之流變等而參合之,庶幾脈形無遁,真象畢露矣。《師傳》一篇,列敘浮、沉、遲、數等三十二脈,每一脈首言其形,再說其所以具此形之理,再述其所主之證,再辨其疑似之見,再論其兼見他脈之由,最終暢發其分析證治之巧。層層剖析,曲盡奧義。《口問》十有二則,闡述三焦、命門、神門、衝陽、太溪、反關、人迎、氣口、逆順、異脈、婦人、嬰兒諸脈之候,以及初診久按、脈證異同、從脈從證、脈法陰陽、高章綱惵卑損脈法、辨聲與色、沉脈溫補轉劇諸法之理,無不深入淺出,可解積疑。尤其是解高章諸脈,尤為明晰。

3、《診家正眼》:明·李中梓著,書凡二卷。首卷言脈大義,多本《內》、《難》立說,言簡意賅,綱紀秩然。二卷分述二十八脈,每脈均以「體象」、「主病」、「兼脈」三者為綱而次第述之。「體象」、「主病」兩項,都以簡切勝,獨於「兼脈」,則暢發其辨證析疑之能事,最終殿以《脈法總論》一篇。凡脈之陰陽變化、色脈參伍、尺膚相合、病證所主等項,均能盡其意解言宣之妙用,其於《素問》《傷寒論》許多脈體之解釋,既不費詞而明曉如繪。

結合二十八常見之脈,以理解《內經》、仲景不常見之脈名,並從而道出所以之理,非於脈學有較高的修養和豐富的臨證經驗者,實難道出隻字。雖於縱、橫、逆、順諸脈仍不具體,究不失為言脈法之佼佼者。

4、《脈神章》:明·張介賓著。書凡三卷,系《景嶽全書》的一部分。計分「內經脈義」、「通一子脈義」、「難經脈義」、「仲景脈義」、「滑氏脈義」、「諸家脈義」六篇。而尤以「通一子」一篇,為張氏治脈學的精華所在,全篇凡十三節,都能發微啟秘。其中「獨論」、「胃氣解」兩節,尤為卓見不群,發人深審。其言曰:「獨之為義,有部位之獨也,有藏氣之獨也,有脈體之獨也。部位之獨者,謂諸部無恙,惟此稍乖,乖處藏奸,此其獨也。藏氣之獨者,不得以部位為拘也,如諸見洪者,皆是心脈;諸見弦者,皆是肝脈;肺之浮,脾之緩,腎之石,五藏之中,各有五脈。五藏互見,獨乖者病,乖而強者,即本藏之有餘,乖而弱者,即本藏之不足,此藏氣之獨也。脈體之獨者,如經所云,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此脈體之獨也。總此三者,獨義見矣。夫既謂之獨,何以有三?而不知三者之獨,亦總歸於獨小獨大、獨疾獨遲之類,但得其一,而即見病之本矣。故經曰:得一之精,以知死生。」(《獨論》)

《素問·三部九候論》敘七診之獨,僅屬例舉而言,並未如張氏所言之深刻,且能示人以察獨之法,非會心有素者,未之能也。又論述胃氣云:「凡診脈者,無論浮沉遲數,雖值諸病疊見,而但於邪脈中,得兼軟滑徐和之象者,便是五藏中俱有胃氣,病必無害也……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緩,明日更弦急,知邪氣之愈進。邪愈進,則病癒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緩,知胃氣之漸至,胃氣至,則病漸輕矣。即如頃刻之間,初急後緩者,胃氣之來也;初緩後急者,胃氣之去也。此察邪正進退之法也。」(《胃氣解》)

從來言胃氣者,均未能像張氏這樣,既能授人以察胃氣之規矩,又能示人以察胃氣之巧,絕非泛論之可比。

5、《周氏脈學四種》:清·周澄之著,計《脈義簡摩》八卷,《脈簡補義》二卷,《診家直訣》二卷,《辨脈平脈章句》二卷。均在《周氏醫學叢書》第二集中。周氏這四種書,都是輯自《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方論》《脈經》《甲乙經》《千金方》《千金翼方》,以及宋元以來的名賢、日本諸家,截至目前止,可說是硏究脈學最完善的一部類書。他說:「考之於古而有所本,反之於身而有可信,徵之於人而無不合,斯施之於病而無不明。」(《脈義簡摩·自敘》)這是周氏的自我評價,是很恰當的。

四種書中,以《簡摩》為基礎,凡關於脈學的部位、診法、形象、主病、名論、婦科、兒科諸類,都選輯得至為精當,並都作了相當的闡發。《補義》則純為周氏的發揮,分兩個部分,曰「診法直解」,曰「諸脈補真」、前一部分發揮求脈、審脈、三部九候、氣分血分、十二經動脈、命門三焦、三關脈體等大義,都解說得異常深切。後一部分發揮三十餘種脈象的精義,所謂「補」者,系補郭元峰《脈如》二十八脈輯說之未備,所謂「真」者,即一言一義,均系周氏歷驗而來,絕無欺誑之談。如其於滑、澀、動、結、促五脈之辨似云:「滑者,脈之浮沉起伏,婉轉流利也。形體條暢,浮沉皆得,若來如電掣,略按即空,此滑不直手,元氣將脫也。澀者,脈之將起未起之際,有艱滯難進之意,及其既至,亦頗有如擲如躍之時,但中間常於將來之頃,夾雜一二至阻滯不暢耳。動脈全似滑脈,滑脈形體和軟而有起伏,動則形體堅搏,指下如豆,躁疾鶻突,幾於有來無去,起伏不明也。結脈,即動脈之怠緩者;促脈,即滑脈之兼洪者。此五脈,惟促脈主病,氣分居多,餘四脈則氣血參半,而有寒熱虛實之殊。」(《滑澀動結促辨》)

《直訣》所言,曰「總義」,曰「會通」,曰「真言」。「總義」分脈象、指法、主病三章,字字堅實,各有著落,均從《內經》《傷寒論》《金匱》諸書中融會得來,頗能道其奧旨。「會通」綜述浮、沉、遲、數等二十四脈象的參伍錯綜,示人於既明各象之專義後,再能比例而得其參見錯出者,此脈學一貫之義也。「真言」曰位、數、形、勢、微、甚、兼、獨八字。位即三部九候,數以紀其多寡,形為脈之靜體,勢乃脈之動態,四者為正脈之提綱。微甚所以衡脈變之輕重,兼獨所以審脈變之主次,四者為變脈之提綱。《章句》所以注釋《傷寒論·辨脈、平脈》兩篇的文義,多本臨診治病之實際體驗解說,較諸家所注踏實。

周氏後來以為所著四種,卷帙浩繁,非一般人所可盡讀,乃於四種中撮其要者,簡之又簡,訂為兩卷,名曰《重訂診家直訣》,凡二十二篇,真可謂要言不繁矣,刊於《周氏醫學叢書》第三集中。

以上五書,均為研究脈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各有專精,而以周氏書尤為博大,如能盡得其旨,庶可謂於脈學升堂入室矣。

I 版權聲明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選文章】授業,【經典誦讀】傳道,【臨證參考】實戰。歡迎下載靈蘭中醫App,給你的中醫「裝備」升級。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相關焦點

  • 摩西五經丨如何讀懂舊約的律法書
    聖經的前五卷書為律法書,研經學者習慣把這五卷書稱為摩西五經,即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創世紀「起初」一詞是以宇宙的開始起算的,這是一個沒法知道的時間,一直到亞當和他的女人背逆耶和華開始,人類才開始處於時空之內。
  • 《戲鴻堂法書》節選,謝莊《瑞雪詠》,謝莊詩帖,千字文等
    《戲鴻堂法書》節選,謝莊《瑞雪詠》,謝莊詩帖,千字文等《戲鴻堂法書》又名《戲鴻堂帖》,為明代著名刻帖,全帖十六卷,是由董其昌選輯晉、唐、宋、元名家書跡及舊刻本鐫成。帖名隸書書寫「戲鴻堂法書一」等。董其昌是明代的書畫大家,在他的一生中,除留下無數書畫作品外,還致力於收藏前人的法書名作,《戲鴻堂法書》的輯刻就是他收藏活動的結晶。《戲鴻堂法書》的始刻時間無確切記載,據帖後年款,完成日期為萬曆三十一年。董其昌49歲時,由於董其昌極負盛名,此帖風行一時。
  • 陳志平:《法書要錄》的兩個版本系統及相關問題考述
    言念酸心,卿諸人益不可言,如何」《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二意》前小標題「書意」,張懷瓘《議書》前小標題「書議」,《陶隱居與梁武帝論書啟》前小標題「書啟」,《梁庾肩吾書品論》前小標題「書品」,《唐李約壁書飛白蕭字贊》前小標題「書贊」二字張懷瓘《書斷上·章草》 「韋誕云:『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惟劉氏之法,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超然絕後,獨步無雙。』」
  • 如何客觀地判斷澀脈
    編者跟老師學摸脈的時候就特別摸不準這個澀脈。這篇文章談了澀脈的客觀診斷標準,說「前後兩次脈動應指的脈的部位有差異的脈是澀脈,差異程度越大,代表澀的程度越高」,真是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澀脈新解澀脈是千年難明之脈。
  • 如何找準會陰穴 此脈才動 百脈俱通
    原標題:如何找準會陰穴 此脈才動 百脈俱通華龍網2017年12月26日14時訊 李時珍說:「此脈才動,百脈俱通;一通百通有全坤」。李時珍說:「此脈才動,百脈俱通;一通百通有全坤」。如何找準會陰穴 此脈才動,百脈俱通【密 宗 認 為】密宗認為:它貫通全身氣脈之要隘人體的某處眠伏著一條威力巨大的靈蛇,成三蜷半之形,其頭向下垂落。一旦喚醒靈蛇,它就會噴發出一股強盛的「靈熱」(又稱拙火、靈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體和過人的精力,還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各種功能。故瑜珈云:「如果領悟了這火的秘密,這種人才是真正的覺者。」
  • 考問你:脈的從舍到底該如何抉擇?
    國醫大師李士懋認為:脈無假,關鍵在於是否識脈!您怎麼看?不妨在文末的寫留言處抒發您的意見與見解!歷來都認為脈有假脈,所以出現「舍脈從證」與「舍證從脈」的問題。筆者認為脈無假,關鍵在於是否識脈。任何一種脈象的出現,都有其必然的生理、病理基礎,都反映了一定的生理病理改變。
  • 如何打通任督二脈?
    小時候看武俠劇,常常聽到男女主角被打通任督二脈,然後功力大增,本來是個低段位的小弱雞,一下子就可以變成一個可以KO一切壞蛋的武林高手。任督二脈被打通了真的可以這麼厲害嗎?是的!真的可以這麼厲害,真的可以這麼神奇!
  • 說說弦脈、細脈和緊脈的區別
    先說說弦脈。我發現,這個脈沒有統一的標準。大家都在說弦脈,可是每個人心中所想的弦脈並不一樣。就像誰說的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弦脈就像哈姆雷特。所以,說弦脈,有必要先把我心中的弦脈是什麼樣子說清楚。我說的弦脈,是指下的感覺像一根琴弦,直的,長的,偏細的,有質感的。那緊脈是什麼指感呢?
  • 純乾貨 民間脈法:獨創14脈!(脈位、脈力、脈率)
    (四)主病:凡邪伏幽深,則脈常隱狀不出,如溼邪阻隔、火閉、寒閉、氣閉、疼痛鬱結之症,及吐瀉太過之際,多見伏脈。嚴重吐瀉時可見伏脈,為休克的先兆。《脈簡補義》云:「久伏致脫」,即說伏脈可以是虛脫之前的表現。在類中風突然發生時可見杖脈。其它如驚駭及暴怒時,亦可常見到伏脈。凡氣鬱血結久痛及疝瘕留飲,水氣宿食,霍亂吐利等證,脈多沉伏,皆經脈阻滯,營衛不通之故。
  • 打開學英語的「任督二脈」後,6歲孩子開始自主閱讀繪本
    現在,還沒有上小學的騏彰同樣用自學的方式,順利地開啟了英語閱讀。對此,騏彰媽媽感慨道:「大思英語解決了當父母的英語不好,不知道怎麼輔導孩子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分享騏彰的故事。度過最初困難 任督二脈被打通作為幼兒園小班的孩子,騏彰一開始在大思英語的闖關之路不算順利。「一天5關的任務都很難完成。」媽媽說,因為闖不過去,騏彰經常會急得哇哇大哭。媽媽只好陪在身邊幫他闖關,鼓勵他一直堅持下去。
  • 打開學英語的「任督二脈」後,6歲孩子開始自主閱讀繪本
    大思英語小達人821期:詹騏彰 6歲廣東省廣州市大思班級:一年級(23)班報名時間:2018年1月31日學習時長:464小時課程進度:闖完三級基礎課程和父與子把最初的困難克服後,孩子就像打通任督二脈,現在,還沒有上小學的騏彰同樣用自學的方式,順利地開啟了英語閱讀。對此,騏彰媽媽感慨道:「大思英語解決了當父母的英語不好,不知道怎麼輔導孩子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分享騏彰的故事。
  • 《輔行訣》對脈法的理解及十八個用脈
    第三是長脈,這種脈特別長,超越了寸關尺了,寸上和尺下都還有。其狀悠然越部,氣勢上逆,氣鬱才能表現出這種長脈來,肝肺氣鬱了寸關就會特別長。長脈是好現象,但是過長就是氣滯了,這表示的是一種氣分的狀態。春天出現長脈叫弦脈,這時肝脈微弦就是正常,如果不是春天就成病脈了。因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才是四季的正常脈。
  • 陳餘糧 | 持脈之道,虛靜為保
    當我們有了正向、開闊的思路,才不至於鑽得進去而出不來,才能居高臨下地看待古今論述的正誤,才能打開脈學大門一窺脈學乃至中醫殿堂的瑰麗。那麼,提高診脈效果的基礎是什麼呢?《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起初我對此的認識是,在診脈的時候要平心靜氣,注意力集中。後來我翻看了一些資料,也反覆思考了這個問題。
  • 中醫教你 浮脈 弦脈 軟脈 散脈 緩脈等絕了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審而知者,針入病癒。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陰經也,與手太陽為表裡,以小腸合為府。合於上焦,名曰神庭,在龜(一作鳩)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與足少陽為表裡,以膽合為府,合於中焦,名曰胞門(一作少陽),在大倉左右三寸。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膀胱合為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左。
  • 太素脈法招生
    太素堂(成都)道醫太素脈法初級學習班招生簡章 一、辦班簡介本學習班以傳播道醫太素初級脈法為主,並傳授道醫思想、醫道理論、初級用藥、修煉入門等內容相結合。用灸法實現深度驅寒。6. 了解現代解剖學,提高摸脈準確度。 七、課程安排:每次3課時,共15課時。
  • 如何打通英語學習的「任督二脈」?
    文/謝侃大家好,很多同學說,平時看了很多英語(輸入),但是自己就是用不出來(輸出),原因很簡單,沒有打通英語學習的「任督二脈」。Instead, they are willing to live for the present and plan for the future.」只要用好這三個步驟,堅持學習,假以時日,你的英語學習的任督二脈一定能打通,到那個時候,學習速度就會很快。
  • 經典學習 《脈經》二十四脈
    卷一論三部九候,寸口脈及二十四脈;卷二、三則以脈合臟腑經絡,舉其陰陽之虛實,形證之異同,作為治療依據;卷四訣四時、百病死生之分,並論脈法;卷五述仲景、扁鵲脈法;卷六列述諸經病證;卷七-九討論脈證治療,其中卷七以傷寒、熱病為主,卷八為雜病,卷九為婦產科、小兒病證;卷十論奇經八脈及右側上下肢諸脈。原有「手檢圖三十一部」,今已亡佚。本書的最大貢獻有二。
  •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脈法:結脈、代脈
    「又脈來動而中止」,脈來不是「緩」了,(而是)脈「動」、搖動,就是咱們說的「動」脈了,跳動搖擺,謂之「動脈」。脈來呀,手底下脈不平靜,跳動,或脈搖搖擺擺;「中止」,不是「時一止而復來」了,(而是)「中止」了,中間沒了。
  • 陰維脈
    陰維脈,奇經八脈之一。首載於《內經》。《素問·刺腰痛論》只載陰維之郄穴,即築賓穴所在部。《難經》進行了整理修訂並歸入奇經八脈,但對此經脈載述過於簡略。晉代《針灸甲乙經》將此經脈與其他經脈的交會穴載入。元代滑壽所著《十四經發揮》及明代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對此經脈有較詳細的載述。「維」為維護、維繫之義。陰維脈維繫諸陰脈,主維護人體內在臟腑的作用。
  • 打通任督二脈與融會貫通
    這篇文章的原本題目為《學習就是打通任督二脈的過程》,之所以改為現在的名稱,主要因為「學習」二字在網際網路更多的被認為是誤人子弟。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本質上是不愛學習的。不過,既然是「打通任督二脈」,肯定是有一定好處的。先問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感受過,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