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脈從證」與「舍證從脈」,想必是很多中醫人士在臨床上都會遇到的問題吧!到底是以脈為準,還是以證為準?卻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國醫大師李士懋認為:脈無假,關鍵在於是否識脈!您怎麼看?不妨在文末的寫留言處抒發您的意見與見解!
歷來都認為脈有假脈,所以出現「舍脈從證」與「舍證從脈」的問題。筆者認為脈無假,關鍵在於是否識脈。任何一種脈象的出現,都有其必然的生理、病理基礎,都反映了一定的生理病理改變。草率地歸之於假脈,舍而不論,是不科學的。
所謂假脈,無非脈證不一,陽證見陰脈,陰證見陽脈;表證見裡脈,裡證見表脈;寒證見熱脈,熱證見寒脈;虛證見實脈,實證見虛脈。這些與證不一的脈不僅不假,恰恰反映了疾病的本質。
陽證見陰脈者,陽極似陰也。例如陽熱亢極,反見沉遲澀小細等似陰之脈,此為火熱閉伏氣機,氣血不得暢達而出現的脈象,此正說明火熱鬱伏之甚,並非假脈。陰證見陽脈,陰極似陽也,如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脈反見浮大洪數似陽之脈,此正說明陰盛之極也,何假之有?
表證見裡脈者,傷寒初起,寒邪外束,氣血凝泣,出現沉緊之裡脈,乃理勢然也。
溫病初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氣怫鬱,氣機不暢,氣血不能外達以鼓蕩血脈,反見沉數之裡脈,恰恰反映了溫病的本質是鬱熱。
裡證而見表脈者,可因裡熱外淫,或裡虛真氣浮越於外而脈浮或浮大。
熱證見寒脈者,熱閉氣機,氣血不得暢達,脈反見沉遲小澀乃至厥。
寒證見熱脈者,因寒邪搏擊氣血,脈緊而數;或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而脈浮大洪數。
實證見虛脈者,乃邪阻氣機,血脈不暢,脈見細遲短澀。
虛證見實脈者,乃真氣外洩,胃氣衰竭,經脈失柔,反見強勁搏指之實脈。
此類脈象,何假之有。張景嶽說得好:「雖曰脈有真假,而實由人見之不真耳,脈亦何從假哉。」《醫論三十篇》亦云:「舍脈,乃脈伏從證,不得不舍,非脈有象而舍之旃。」這段話是很明確的,所謂舍脈,只有脈因邪阻而閉厥,無脈可據時,此時不得不舍脈從證。除此而外,只要可摸到脈象,就不存在捨棄的問題。所以該書又說:「如停食、氣滯、經脈不行,或塞閉氣機,脈伏不見,惟據證以為治。」脈斷然無假,根本不存在什麼舍證從脈、舍脈從證的問題。
新媒體編輯:王丹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平脈辨證仲景脈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士懋,田淑霄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