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認為,以脈測證和以證測脈,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兩種辨證求因方法,靈活地運用切脈審證手段,達到正確辨證施治的目的。
同時,這兩種方法不是孤立應用,而應互相對照,脈證合參。
應當如何認識和運用這兩種方法呢?
以脈測證,就是以脈求證。
先持其脈,然後按順序了解其證,使脈證符合,病機明確。
例如,患者脈弦,其症見面赤、舌紅、頭暈、目眩、眼赤,病機符合肝陽上亢;
若症見緊鎖雙眉、手按其腹、脘腹疼痛、舌暗淡、苔白,病機為寒凝肝經;
若其症見兩脅脹痛、腹脹、胸悶、食納欠佳、精神不振、舌暗紅,病機為肝鬱氣滯。
以上三種證型表現各異,為何都屬肝系疾病呢?
其中,主要依據就是以肝主弦脈而確定,這就是以脈測證。
仔細分析先生以脈測證特點,不僅可推測症狀,還能檢驗證候,最終達到推理分析病因病機的目的,其中寓有脈證相參之意。
吾輩隨先生臨床,發現部分B型肝炎、糖尿病、膽石症的患者,雖然經檢查確診,但沒有明顯症狀,或者沒有與其病相關的自覺症狀,這又如何辨證治呢?
先生認為,應以脈測證,脈病結合,辨證論治。
例如B型肝炎病人,若其脈弦、苔膩,屬肝鬱氣滯,病毒內蘊,應用疏肝解毒法;
若脈弦細數,伴口乾、便結、舌淡者,屬陰虛肝鬱,宜用養陰疏肝法;
若脈弦細,伴便溏、神疲、舌淡者,屬肝鬱脾虛,宜用疏肝理解法。
又如糖尿病患者,經過多種治療,三消症狀已消失,但診其脈仍沉細,屬氣陰兩虛,宜用益氣養陰法;若脈沉弱,伴面浮、肢腫者,屬腎陽虛損,則用溫陽補腎法。
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並可得到理化檢查證實。
以證測脈,就是以徵象來測定脈象。
因為脈象表現不易標準化、規範化,加上脈象類別繁多,使人很難領會,僅單脈(主脈)就有27種,還有相兼脈、特殊脈、無脈等等,確是使人「心中了了,指下難明」。
胖人的浮脈與瘦人的浮脈並不一致,女性的弦脈在男性不一定是弦脈,體力勞動者的沉細脈與腦力勞動者的沉細脈完全不一樣,體弱者的浮脈與體壯者的浮脈並不能強求一致。
因此,給臨床定證定脈造成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只好以證來測脈。
例如,一個風熱感冒發熱患者和另一個肝陽上亢患者,脈象都表現快而有力,前者可定為浮數,後者則應定為弦數。
又如,一個久病體弱者和一個中暑昏厥患者,脈象都是細弱無力,前者應定為脈沉細,而後者則應為脈沉伏。
這就叫以證測脈,或稱以證定脈,實際上也是脈證合參。
先生認為,舍脈從證與舍證從脈也是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時一種優選方法,靈活地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對疾病的診率。
在臨證時,脈證相符,辨證施治準確性就大。
但是,臨床上並不完全如此,往往脈與證大不相合,醫者必須全面考慮,辨析真偽,排除主觀臆斷,尊重客觀事實,當機立斷,採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抓住有利的一面,才能掌握疾病的癥結所在。
舍脈從證,就是認證不認脈。
因為證與脈不相合,而症狀表現較突出,這時只好憑證論治。
例如,外感病,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舌苔白,而脈不見浮象反現沉細無力,多因邪氣盛而正氣虛,正氣不能鼓動血脈流行,這時要舍脈從證。
這個證就是虛人感冒,必須採取扶正祛邪、益氣解表方法。
又如老人痢疾,腹痛腹瀉、裡急後重、瀉下赤白凍、苔黃膩,脈應沉數而反浮大,脈證不符,正是邪盛於裡,虛陽外脫之象,這時就要舍脈從證,急清其裡,後扶其正。
舍證從脈,就是認脈不認證。
因為脈證不合,而脈象表現又突出,這時就應憑脈。
例如,脈沉遲無根患者,反表現面色潮紅、口咽乾燥,虛煩不得眠,是虛陽外越之象,此時應舍證從脈,治以育陰寧絡,潛其浮陽。
臨床上,先生認為,臨床辨證施治,要細心觀察病人,脈證是否一致,脈證一致,則治療順手;如脈證不符,就要抓住真實的一面,靈活地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認真掌握,脈因證治,才能正確應用理法方藥。
先生還認為,舍脈從證,往往多於舍證從脈,臨床上診脈辨證,不能全照書本上生搬硬套,要緊密結合臨床實際,否則搞不清方向。
因為證象容易反映,脈象不易體會,此時需要臨床醫家多下功夫,認真思考。
註:本文選摘自《跟名師學臨床系列叢書——章真如》,章真如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