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2021-02-12 二公宣明錄

【中風】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當分臟腑經絡。

1. 侯氏黑散證

侯氏黑散  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

菊花四十分 白朮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三分(一本做五分) 當歸三分 乾薑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方證】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方解】菊花、黃芩、牡蠣清熱熄風,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當歸、芎藭(川芎)養血活血,桂枝、防風、細辛散寒通絡,礬石、桔梗燥溼化痰。

侯氏黑散以溫陽通氣為主,亦有滲溼利水之效。用於中風後期,無明顯熱象。

2. 風引湯證

風引湯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右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方證】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除熱癱癇。

【方解】本方用於風痰內蘊,稍有熱象之癇證,風癇擎引之證。多見於小兒驚癇。

大黃、寒水石、石膏大清裡熱,紫石英、赤石脂、龍骨、牡蠣重鎮平逆潛陽,桂枝、乾薑溫經通陽,滑石滲溼消痰,甘草調和諸藥,防止傷中。

3. 防己地黃湯證

防己地黃湯  

防己一錢 桂枝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二錢

    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鬥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方證】治其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脈浮。

【方解】以方測證,防己地黃湯中,防己利溼,桂枝、防風祛風,地黃入血分涼血養血。綜上所述,重在清熱涼血,兼有利溼消痰,此病應為血虛風痰熱擾心所致。

3. 頭風摩散證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鹽等分

    右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藥力行。

【方解】頭風外治法,治沐中風出現惡風,頭痛。

以附子溫陽祛風,鹽通行血脈,內外同治。

【歷節】  

與痺症不同之處在於痺症為風寒溼邪雜至引起。

病因分內外,在內為肝腎不足,風寒溼邪受之,脈沉弱。外因水溼感受。內外想合,溼流關節,而見關節疼痛的症狀。又關節疼痛處出黃水,名黃汗,與水氣病的全身性出黃汗病鑑別。

有實熱兼風之嫌。白虎湯加減可治。

1. 桂枝芍藥知母湯證

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證】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方解】肢節疼痛為歷節病的特點,外感風寒溼邪是痺症和歷節病的共同特點,而歷節病有肝腎虧虛的病機。本病病機為風寒溼邪氣久久停留,加上肝腎不足,上焦陽分之氣不通。

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湯加防風祛風散寒補中,附子溫裡陽,白朮、生薑、芍藥健脾柔肝養血祛溼,知母清熱。

全方共奏溫補肝腎,祛風散寒清熱之功。

2. 烏頭湯證

烏頭湯

麻黃 芍藥 黃芪各三兩 甘草(炙) 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右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方證】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方解】烏頭湯,麻黃解表散寒,芍藥和養肝血,黃芪扶助表衛。蜜制川烏通經散寒。全方溫經散寒,除溼宣痺。治關節疼痛之重症。

腳氣疼痛,由寒溼所得,與烏頭湯亦相合。

3. 《千金》礬石湯證

礬石湯

    礬石二兩

    右一味,以漿水一鬥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方證】治腳氣衝心。

【方解】溼傷於下而氣上衝,其腫先見於足,繼而至腿。此腳氣除衝心重症。當先以烏頭湯內服,再以此湯外治為上。礬石燥溼功效迅捷,但是療效甚烈,但會損傷腠理營衛,不緊急不得用。

【附方】

1. 《古今錄驗》續命湯證

《古今錄驗》續命湯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乾薑 甘草各三兩 芎藭一兩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方證】治中風痱,四肢不收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神志不亂,一臂不遂者,風痱也。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

【方解】本方溫中補虛,加以寒藥下血氣,風藥活血散風透邪。麻黃、桂枝、川芎散風活血透邪,石膏清熱,杏仁肅肺行水,當歸養血活血配合風藥,乾薑、甘草溫中補虛。

2. 《千金》三黃湯證

《千金》三黃湯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二分 黃芪三分 黃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方證】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方解】本方為中風血虛,感受外邪,風寒溼在表,內有化熱之象。以祛風解表為主,黃芪行衛氣以助藥力。

麻黃、細辛祛風解表,獨活祛風除溼,黃芩入血分堅陰固血清熱,黃芪入氣分補肺益衛。

3. 《近效方》術附湯

《近效方》白朮附子湯

白朮30,炮附子12,炙甘草15,。加生薑5片,大棗1枚,溫服。

【方證】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方解】白朮燥溼健脾,炮附子溫陽升氣,生薑、大棗、炙甘草溫中補脾。全方溫陽補中,治療中風裡陽虛有停水。

4. 腎氣丸證

崔氏八味丸(金匱腎氣丸)

幹地黃8兩,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3兩,桂枝,炮附子1兩。蜜丸,每服15丸,酒水下。

【方證】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方解】本方為寒溼水氣向上侵犯小腹,腎陽不足。崔氏八味丸補腎陰腎陽,利下焦寒溼。

幹地黃(九制地黃)滋補腎陰,附子補助元陽,桂枝平衝降逆,山藥燥溼健脾,澤瀉、茯苓利溼滲水,牡丹皮活血行水,山茱萸助肝陽。

5. 越婢加術湯證

越婢加術湯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白朮四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方證】治內極熱,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洩,屬於風氣,下焦腳弱。

【方解】本證在外表邪較甚,在裡陰血亦傷。

越婢湯清熱解表,白朮燥溼利溼,散表之風邪,燥在表之寒溼,石膏清透肌肉之熱,養陰氣。

相關焦點

  • JT叔叔慢慢教-234-中風歷節病篇附方講解
    14.1.2中風歷節病篇附方講解及條文3.29至3.32《金匱要略》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秘要》裡頭寫治瘋癲。我想,這種不一定是仲景方的方子,就是這一點討厭,就是他的辨證點寫得非常之不好用,你說這個人他中了風,「四肢煩重」,當然一個人他的邪氣是風邪的話,應該會有四肢煩的可能了,可是「心中惡寒不足者」到底是怎麼回事?
  • 從「五精所並」看中風證治
    淺析「五精所並」理論與中風證治作者/王國為  等「五精所並」理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其言:「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對這段原文的含義,歷代注家見解不一,當代名家亦有新識,然多從理論上探討,而對其與中風證治的相關性探討較少。筆者通過研讀相關資料,發現「五精所並」理論對中風證治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故不揣譾陋,略述拙見。對「五精所並」這條經文,周學海直言:「此條鑄詞最精」,歷代醫家亦有不同註解,大致可分為相生相剋說、餘髒皆並說、相乘說、精氣相侮說、相乘相侮說和行文錯簡說等6種。
  • 醫論│《傷寒論》六經中風表證證治分類舉例
    本文通過對六經中風表證的機理進行初步探討,並例舉其證治特點,從而達到深刻領悟《傷寒論》六經辨證精髓之目的,為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提供參考。關鍵字:傷寒論;六經;中風;證治方證首見《傷寒論》,原文為:「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 從瘀論中風及小續命湯通治中風之理
    張學文據其臨床實踐經驗,總結了中風整個病變過程的發生發展規律,並概括為四期六證:四期,即中風先兆期、急性發作期、病中恢復期、疾病後遺期;六證,即肝熱血瘀證、氣虛血瘀證、痰瘀阻竅證、瘀熱腑實證、顱腦水瘀證、腎虛血瘀證。1肝熱血瘀證多見於中風先兆證期,即中風早期證候。
  • 經方探源:太陽中風主證主方
    是以麻黃湯僅治營衛俱強之太陽正病傷寒證或雜病溢飲證,而桂枝湯可通治衛強營弱或營衛俱弱之太陽、少陽、少陰、太陰、厥陰五經中風(「厥陽獨行」,陽明中風除外)與雜病血痺證。生薑是經方津血大藥,且能兼顧營出中焦和水血同病,發越溫散而不傷津血,故凡用生薑,必有津血不足或不和之證,是以津血絕對有餘而充滯在表的太陽傷寒麻黃湯證不用生薑,到了津血相對不足的太陽中風桂枝湯證才用到生薑之,用以治療營弱、血弱。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詳細講解
    在此磚引玉,引發對大家《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的思考,歡迎大家在文後多多討論,共同有所收穫。劉渡舟講傷寒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這一條論述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見下利的證治。兩經或兩經以上病證同時發生,無先後次第之分者,謂之合病。
  • 清代名醫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卷一(中風液虛風動)證治
    例一,沈四十九歲,脈細而數,細為髒陰之虧,數為營液之耗,上年夏秋病傷,更因冬暖失藏,入三後地之氣升,肝木風動,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給強言謇,都因根基有虧之症,康俗洩氣降痰,發散攻風,再劫真陰,漸漸神憒如寐,倘加昏厥,將何療治,議用仲景復脈法。復脈湯去姜,桂。
  • 漫談中風:中風前兆有哪些症狀?中風能治好嗎?
    漫談中風:中風前兆有哪些症狀?中風能治好嗎?從古至今,中風都是常見病、多發病。究竟中風前兆有哪些症狀?中風能治好嗎?今天就來聊一聊「中風」這種病。  中風又叫腦卒中、腦血管障礙,是由於腦血管異常引起的。血管運輸血液至腦,為腦提供氧和營養物質。當腦血管破裂或堵塞血液,無法將氧及營養物質運達腦部,就會導致腦細胞死亡,這就是腦卒中。因此,臨床上常常把腦卒中分為缺血性腦卒中與出血性腦卒中兩種。
  • 仲景脈法的實戰運用…………
    由於人的體質 素有肥瘦之殊,對脈象也有一定影響,故要因人辨脈。如《平脈法》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天反沉,故責之。」又如《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篇曰:「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可見人的體質肥瘦和脈有一定關係。
  • 《金匱要略》衝脈病證治規律 | 中醫經典徵文大賽作品展播(67)
    認為奔豚之氣發源於腎,沿衝脈上行。《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在註解此條文時,張路玉曰:「氣上衝胸腹痛者,陰邪上逆也。」多紀元堅曰:「奔豚一證,多因水寒上衝,故治法不出降逆散寒。」而筆者卻認為無論是從病因還是從病機角度考慮,奔豚之氣都是火。原因《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 中內「分證論治-治法」知識點真題解讀
    後,患者「飲食難下,嘔吐涎沫,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細弱。」則已轉化為氣虛陽微之證,治當溫補脾腎。(中風2020-38)患者,男性,70歲。1小時前突發昏僕,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硬,喉中痰鳴,面白唇暗大小便閉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滑。
  • 這古方,只需一味藥,可治中風痰多,口眼斜,半身不遂!
    祛痰三生丸,是一種藥物,中風後,痰涎壅塞胸膈之間,令人頭目昏眩,手臂肩背腰腿疼痛,麻痺不仁,不能動止,大便實者;又治風癇不時發作。
  • 注意啦:脈與證的關係,可沒那麼簡單!
    吾輩隨先生臨床,發現部分B型肝炎、糖尿病、膽石症的患者,雖然經檢查確診,但沒有明顯症狀,或者沒有與其病相關的自覺症狀,這又如何辨證治呢?先生認為,應以脈測證,脈病結合,辨證論治。先生認為,舍脈從證與舍證從脈也是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時一種優選方法,靈活地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對疾病的診率。在臨證時,脈證相符,辨證施治準確性就大。
  • 傷寒論~病,證,治.
    學習《傷寒論》書,首先要學習張仲景的辨證論治的思路與方法,這對於臨床診斷與治療思維起到決定性作用。看書中"辨XXX病脈證並治",雖然了了六個字,卻把在臨床的辨證論治的思路與方法都說了出來,仲景雖然沒有專篇論述,但把深層的含義包含在普通的言語之中。
  • 八綱辨證歌訣、證治要訣全篇!
    脅痛經少或閉經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易躁怒 頭痛眩暈面目紅舌紅苔黃脈弦數 尿黃便秘咽幹痛肝陽化風 肝陽化風頭暈痛 肢麻手顫步不正言謇舌紅脈弦數 甚則昏僕或中風肝膽溼熱 肝膽溼熱鬱熱蒸 身目尿黃嘔惡生舌紅苔黃脈滑數 發熱咳嗽便秘紅(3)寒痰證 寒痰畏寒四肢冷 咳嗽喘促痰稀清舌淡苔白脈沉遲 大便溏薄小便清(4)燥痰證 燥痰乾咳甚胸痛 痰少難咯或帶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鼻咽乾燥煩渴生(5)溼痰證 溼痰胸脘滿悶撐 咳嗽嘔惡痰多湧舌淡白膩脈濡緩 納呆身重睏倦增
  • 中風如何用中藥治療
    中風是以猝然昏僕,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和半身不遂,或不經昏僕而僅以半身不遂和口眼歪斜為主症的一類病證。本病為中醫四大難證(風、癆、臌、隔)之首。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蛛網膜下隙出血等有上述表現者,可參考此內容辨證論治。
  • 《輔行訣》對脈法的理解及十八個用脈
    緩者鬆動之意,浮取在陽如果是緩脈,就如中風和汗出,說的是表證的太陽中風。桂枝湯證的病人燒得不太高,在臨床上心跳得不快,脈象比較緩。不像傷寒一樣特別急數,因為他老是出汗,沒必要去加快心臟跳動去增加陽氣。出汗時表上通透不缺氧,但是汗液從脈管裡流出去了,所以就沒有力量了。沉脈或尺脈出現這種陰脈象,就會遺失尿便,就是大小便提不住,就是下焦陽氣不足。
  • 【衝刺中內】如何創新突破之分證論治篇-肝系(上)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No.2:肝系疾病近十年共考查74道題目,平均每年約7-8道題目(最多為11道,最少為5道);在這74道題目中按不同疾病的劃分,肝系各疾病在近十年的考查頻率由高到低為:鼓脹>積聚=眩暈=中風>頭痛>黃疸>脅痛>癭病=瘧疾。
  • 張錫純:鎮肝熄風湯,治腦充血之主方,亦治內中風!
    【主治】內中風證,其脈弦長有力,或上盛下虛,頭目時常眩暈,或腦中時常作疼發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至於顛僕,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原,精神短少,或肢體痿廢,或成偏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