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的過程中,獲得一本好書!是一種慶幸,更是一種激勵!閱讀掌握本書受益匪淺!
本書也被國醫大師秦伯末先生高度評價 並語言:與耐寒《付氏三書》,肯堂《證治準繩》並垂不朽!
本書也被譽為「平脈辨證第一書」;
得此寶貝,不敢一人獨享,現分享給大家!
王雨三《治病法軌》摘要:
近代太倉名醫王雨三臨證精於八綱辨證及脈診,積數十年臨證心血著成《治病法軌》三卷。今天小編從書中精選出兩篇關於脈診的乾貨,一個脈象對應一個基礎方,更有圖片和表格帶領大家宏觀認識脈象,是最簡單實用的脈診資料。
作者:王雨三
《左右兩手脈候用藥補瀉法》
左手[陰血]
右手[陽氣]
寸脈
心/包絡
肺/羶中
關脈
肝膽/膈
脾/胃
尺脈
腎/膀胱、小腸
命門/大腸
左寸屬心,內候心包;左關外候肝,內候膽;左尺外候腎,內候小腸、膀胱。
右寸外候肺,內候羶中;右關外候胃,內候脾;右尺外候命門,內候大腸(外者上也,內者下也)。
左三部之心肝腎屬血,為陰;右三部肺脾命門屬氣,為陽。
如左三部脈見濡微澀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陰血虧損之候,宜用四物湯,摻入六味地黃湯或附桂八味湯之類。雖有形寒發熱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藥,以重竭其陰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發表以重竭其陰血。即內難兩經謂之虛損不足之禍,亦即「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脈見微細虛浮濡弱散大或結代短促之象,是元氣虧損之候,宜用四君子湯,摻入黃芪建中湯,或炙甘草湯、附子理中湯等類,以補其氣。雖有胸滿痞硬、大便秘結、飲食不進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氣瀉脾肺之藥,以重耗其元氣。若氣虛而再用瀉脾肺以破其氣,是將元氣消伐盡淨,亦即內難兩經所謂虛損不足之禍。如見此陰脈而誤用攻下,亦即「陰盛陽虛,下之則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見陰脈,或浮大且散,是陰陽氣血俱虛,須用十全大補湯,或人參養榮湯、十四味建中湯之類,切勿雜入攻伐之品,以重損其氣血。即《內經》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之以甘藥」,亦即「十補弗一瀉之」之義。
如左寸關浮弦、右三部虛弱者,是外感風邪、正氣虛弱、不能抵禦外邪所致之候也。《內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荊芥防風,甚則加羌活,或用消風散去藿樸加芪術芍等。
如兩手脈均見浮弦者,是風寒兩邪傷及營衛之候也,宜用小青龍湯。
如左脈浮緊,右脈虛浮者,是肺氣不足、寒邪傷營之候也,宜用麻黃湯加參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損肺金,或用麻黃人參芍藥湯。左右兩手均見浮緊脈,只須用麻黃湯而不用參芪。
如兩手脈均見浮緩者,是風邪傷衛之候也,宜用桂枝湯。
如左手見沉弦脈,是水溼內伏於陰分之證也,宜用五苓散等。右手脈沉弦者,乃水飲內伏於腸胃之證也,宜用十棗湯,或控涎丹。兩手俱沉弦者,是水飲伏於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湯吞控涎丹。
如左尺脈洪數有力者,腎火與小腸火也,滋腎丸或導赤散主之;右寸脈浮洪者,肺火也,瀉白散加桔梗、枯芩主之。
右關脈浮洪有力者,是脾胃火之在氣分也,輕則瀉黃散,重則白虎湯;若沉實且滑動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輕則調胃承氣湯,重則大、小承氣湯;如有食積症,亦見右關沉實且滑,輕則保和丸加芒硝、雞內金,重則大承氣湯。
右尺脈洪數且滑實,是命門火太旺,水不濟火也,宜用療腎滋本丸;若沉實滑數,是大腸火盛也,宜用大承氣湯。
如脈上部盛而下部虛,或浮濡無根者,是腎虛而虛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黃湯,加牛膝、磁石、連翹、薄荷,清上而降下之;下部實而上部虛,是氣虛下陷之症也,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之。
總之,脈實證亦實,脈虛證亦虛。
見陽脈者是陽證,見陰脈者是陰證。唯陽脈無力而無沉候者,為虛寒證。陰脈而見沉實者,為積滯症。見於左,是血分中之積;見於右,是氣分及脾胃之積。
見於何部,即何部受病。觸類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舉一隅可以三隅反,則用之無不當,而神且化矣。
《權衡圖說》
來源:《王雨三治病法軌》
(方後數字為書後序號,無特殊用意)
此圖展示的用藥法,不過略示邪正虛實的補瀉法、治病的規矩準繩而已。至於邪正虛實的辨別,雖可以參考脈的有力、無力,但是正虛易於辨認,而邪則難於分別,因為邪的種類不一樣。且此圖之用藥法,僅據其熱邪而論,尚有陰寒積滯等證,亦見有力之脈者,誠恐誤會,故再續陳一二,藉冀一隅之三反也。
惟熱邪脈必滑數且實,寒證脈必弦緊或遲緩:若左浮弦且緊者,宜用麻黃湯類;右浮弦且緊者,葛根湯類。遲緩或沉緊之脈見於左者,用大順散類。見於右者,四逆湯類。
又有積滯之脈,必沉牢且實:見於左者,用伏梁丸、肥氣丸等類;見於右者,息賁丸、痞氣丸等類。
更有痰飲水氣之脈,必系沉弦:見於左者,用五苓散類;見於右者,控涎丹類。
再有沉澀有力之脈:見於左,屬瘀血,用抵當湯類;見於右,屬氣滯,木香順氣湯類。
以上簡單說了下,至於審病酌宜,惟在醫者神會而變通之,未可拘於一定也。更有時症,應汗應利而誤下,應下而誤汗及利,亦屬大逆,不得不再說一下。
如左部所見之邪脈,浮弦或浮緊宜發表,沉弦宜利小便,中候弦宜和解。此即邪在水道之間,只有汗之、利之可去,決非下之而可去之者。以小腸、膀胱,皆在左手候之。汗之者,即其邪驅從膀胱之邊門而出也;利之者,即驅其從膀胱之大門而出也。是以仲景治傷寒,脈浮緩用桂枝湯汗之,浮緊用麻黃湯汗之;脈沉弦系邪入於膀胱之腑,用五苓散利之;邪在半表半裡之間,用小柴胡湯和解之,概可見矣。
凡熱邪傳入於胃腑,右關脈現沉實且滑者,為可下之症。此乃邪在谷道之中,惟有下之可去,亦非利小便而可去之者。以胃與大腸之脈,在右手候之,下之必由胃與大腸而出也。
其右脈沉則不可利,那麼為什麼右脈浮亦可發表?
因為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邪在皮毛肌肉間,以借其毛孔而祛出之,因毛孔附於皮毛肌肉間,驅之亦易也。故右部脈見浮實則可發表,惟見沉滑且實者,可下而不可利,利之反竭其津。
亦猶左部脈見沉弦且實,可利而決不可下,下之反損其胃。
以上所述,是我數十年經驗而得,且竟歷歷不爽,特此與大家分享。
《任之堂中藥講記》引子:治病關鍵是調理氣機的升降
《任之堂中藥講記》中醫治病用藥講究醫理、治法、方藥、脈象一氣貫通
《任之堂中藥講記》 貫穿升降的順性養真大法
《任之堂中藥講記》 三大典型脈
《任之堂中藥講記》心與小腸用藥
----待續
推薦閱讀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 全目錄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全目錄
楊志一:治溼十三法(值得借鑑學習)
高建忠:明辨外感內傷,拓展經方運用(全)
張立山:談咳嗽的六經(三陽經、三陰經)辨證——附案例
《戴麗三醫療經驗選》論著 三豆湯及其加減方的臨床運用
推薦閱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