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秦伯末高度評價與耐寒《付氏三書》,肯堂《證治準繩》並垂不朽!的「平脈辨證第一書」

2021-02-12 小白郎中

學習中醫的過程中,獲得一本好書!是一種慶幸,更是一種激勵!閱讀掌握本書受益匪淺!

本書也被國醫大師秦伯末先生高度評價 並語言:與耐寒《付氏三書》,肯堂《證治準繩》並垂不朽!

本書也被譽為「平脈辨證第一書」;

得此寶貝,不敢一人獨享,現分享給大家!

王雨三《治病法軌》摘要:

近代太倉名醫王雨三臨證精於八綱辨證及脈診,積數十年臨證心血著成《治病法軌》三卷。今天小編從書中精選出兩篇關於脈診的乾貨,一個脈象對應一個基礎方,更有圖片和表格帶領大家宏觀認識脈象,是最簡單實用的脈診資料。

作者:王雨三

《左右兩手脈候用藥補瀉法》

 


左手[陰血]

右手[陽氣]

寸脈

心/包絡

肺/羶中

關脈

肝膽/膈

脾/胃

尺脈

腎/膀胱、小腸

命門/大腸

 

左寸屬心,內候心包;左關外候肝,內候膽;左尺外候腎,內候小腸、膀胱。

右寸外候肺,內候羶中;右關外候胃,內候脾;右尺外候命門,內候大腸(外者上也,內者下也)。

左三部之心肝腎屬血,為陰;右三部肺脾命門屬氣,為陽。

如左三部脈見濡微澀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陰血虧損之候,宜用四物湯,摻入六味地黃湯附桂八味湯之類。雖有形寒發熱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藥,以重竭其陰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發表以重竭其陰血。即內難兩經謂之虛損不足之禍,亦即「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脈見微細虛浮濡弱散大或結代短促之象,是元氣虧損之候,宜用四君子湯,摻入黃芪建中湯,或炙甘草湯、附子理中湯等類,以補其氣。雖有胸滿痞硬、大便秘結、飲食不進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氣瀉脾肺之藥,以重耗其元氣。若氣虛而再用瀉脾肺以破其氣,是將元氣消伐盡淨,亦即內難兩經所謂虛損不足之禍。如見此陰脈而誤用攻下,亦即「陰盛陽虛,下之則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見陰脈,或浮大且散,是陰陽氣血俱虛,須用十全大補湯,或人參養榮湯、十四味建中湯之類,切勿雜入攻伐之品,以重損其氣血。即《內經》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之以甘藥」,亦即「十補弗一瀉之」之義。

如左寸關浮弦、右三部虛弱者,是外感風邪、正氣虛弱、不能抵禦外邪所致之候也。《內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宜用補中益氣湯荊芥防風,甚則加羌活,或用消風散去藿樸加芪術芍等。

如兩手脈均見浮弦者,是風寒兩邪傷及營衛之候也,宜用小青龍湯

如左脈浮緊,右脈虛浮者,是肺氣不足、寒邪傷營之候也,宜用麻黃湯加參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損肺金,或用麻黃人參芍藥湯。左右兩手均見浮緊脈,只須用麻黃湯而不用參芪

如兩手脈均見浮緩者,是風邪傷衛之候也,宜用桂枝湯

如左手見沉弦脈,是水溼內伏於陰分之證也,宜用五苓散等。右手脈沉弦者,乃水飲內伏於腸胃之證也,宜用十棗湯,或控涎丹。兩手俱沉弦者,是水飲伏於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湯吞控涎丹

如左尺脈洪數有力者,腎火與小腸火也,滋腎丸或導赤散主之;右寸脈浮洪者,肺火也,瀉白散加桔梗、枯芩主之。

右關脈浮洪有力者,是脾胃火之在氣分也,輕則瀉黃散,重則白虎湯;若沉實且滑動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輕則調胃承氣湯,重則大、小承氣湯;如有食積症,亦見右關沉實且滑,輕則保和丸加芒硝、雞內金,重則大承氣湯

右尺脈洪數且滑實,是命門火太旺,水不濟火也,宜用療腎滋本丸;若沉實滑數,是大腸火盛也,宜用大承氣湯

如脈上部盛而下部虛,或浮濡無根者,是腎虛而虛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黃湯,加牛膝、磁石、連翹、薄荷,清上而降下之;下部實而上部虛,是氣虛下陷之症也,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之。

總之,脈實證亦實,脈虛證亦虛。

見陽脈者是陽證,見陰脈者是陰證。唯陽脈無力而無沉候者,為虛寒證。陰脈而見沉實者,為積滯症。見於左,是血分中之積;見於右,是氣分及脾胃之積。

見於何部,即何部受病。觸類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舉一隅可以三隅反,則用之無不當,而神且化矣。

《權衡圖說》

來源:《王雨三治病法軌》

(方後數字為書後序號,無特殊用意)

此圖展示的用藥法,不過略示邪正虛實的補瀉法、治病的規矩準繩而已。至於邪正虛實的辨別,雖可以參考脈的有力、無力,但是正虛易於辨認,而邪則難於分別,因為邪的種類不一樣。且此圖之用藥法,僅據其熱邪而論,尚有陰寒積滯等證,亦見有力之脈者,誠恐誤會,故再續陳一二,藉冀一隅之三反也。

惟熱邪脈必滑數且實,寒證脈必弦緊或遲緩:若左浮弦且緊者,宜用麻黃湯類;右浮弦且緊者,葛根湯類。遲緩或沉緊之脈見於左者,用大順散類。見於右者,四逆湯類。

又有積滯之脈,必沉牢且實:見於左者,用伏梁丸、肥氣丸等類;見於右者,息賁丸、痞氣丸等類。

更有痰飲水氣之脈,必系沉弦:見於左者,用五苓散類;見於右者,控涎丹類。

再有沉澀有力之脈:見於左,屬瘀血,用抵當湯類;見於右,屬氣滯,木香順氣湯類。

以上簡單說了下,至於審病酌宜,惟在醫者神會而變通之,未可拘於一定也。更有時症,應汗應利而誤下,應下而誤汗及利,亦屬大逆,不得不再說一下。

如左部所見之邪脈,浮弦或浮緊宜發表,沉弦宜利小便,中候弦宜和解。此即邪在水道之間,只有汗之、利之可去,決非下之而可去之者。以小腸、膀胱,皆在左手候之。汗之者,即其邪驅從膀胱之邊門而出也;利之者,即驅其從膀胱之大門而出也。是以仲景治傷寒,脈浮緩用桂枝湯汗之,浮緊用麻黃湯汗之;脈沉弦系邪入於膀胱之腑,用五苓散利之;邪在半表半裡之間,用小柴胡湯和解之,概可見矣。

凡熱邪傳入於胃腑,右關脈現沉實且滑者,為可下之症。此乃邪在谷道之中,惟有下之可去,亦非利小便而可去之者。以胃與大腸之脈,在右手候之,下之必由胃與大腸而出也。

其右脈沉則不可利,那麼為什麼右脈浮亦可發表?

因為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邪在皮毛肌肉間,以借其毛孔而祛出之,因毛孔附於皮毛肌肉間,驅之亦易也。故右部脈見浮實則可發表,惟見沉滑且實者,可下而不可利,利之反竭其津。

亦猶左部脈見沉弦且實,可利而決不可下,下之反損其胃。

以上所述,是我數十年經驗而得,且竟歷歷不爽,特此與大家分享。

《任之堂中藥講記》引子:治病關鍵是調理氣機的升降

《任之堂中藥講記》中醫治病用藥講究醫理、治法、方藥、脈象一氣貫通

《任之堂中藥講記》 貫穿升降的順性養真大法

《任之堂中藥講記》 三大典型脈

《任之堂中藥講記》心與小腸用藥

----待續

推薦閱讀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 全目錄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全目錄

楊志一:治溼十三法(值得借鑑學習)

高建忠:明辨外感內傷,拓展經方運用(全)

張立山:談咳嗽的六經(三陽經、三陰經)辨證——附案例

《戴麗三醫療經驗選》論著 三豆湯及其加減方的臨床運用

推薦閱讀:

-END-

相關焦點

  • 《悟道張仲景——平脈辨證解讀》徐汝奇
    其奧妙也僅在於「平脈辨證」;三部著作始終強調了平脈辨證法的運用,倡導平脈以辨證,辨證以定方,再方證相應、藥證相符的方法;脈法不僅解釋證候病機,並且脈象與主證之間、甚至與方藥都有直接對應;書目篇首從「病、脈、證、治」的體例編排,強調的是診療程序的規範。
  • 常州的傳世名著之《證治準繩》
    《證治準繩》為現存較有影響的醫學叢書。全書博集醫書,並結合長期臨證心得,論及科目和病種廣泛,條理分明,且立論平正,不偏執於一家一派之說,具有醫學全書性質,故廣為流通,多為後人所習用。《證治準繩》又名《六科證治準繩》或《六科準繩》,王肯堂編撰。書成後,歷代均有刊本,主要有萬曆初刻本、四庫全書本、圖書集成本;195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鉛印本等17種。全書共44卷。
  • 徐汝奇平脈辨證學習班辦班啟事暨37期開課通知
    著作《悟道張仲景》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仝小林教授評價:「仲景之學,於後世,研究者紛呈。尤其是《傷寒論》,著書者何止百千。然從平脈入手,探究病—脈—證—治,叔和以下,寥寥數人而已。而於當代,悟有獨到,法有創建,自成體系者,首推泰和汝奇先生也。……徐先生於仲景脈法研究,自成一家,獨步天下。」
  • 中醫辨證論治源流考
    在宋本《傷寒論》中,各篇的題目均為《辨XX病脈證並治》,但據高繼衝本與孫思邈本《傷寒論》,再參考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與陶弘景的《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基本上可以確定:這是林億、孫奇輩所為。在條文中還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但是據王叔和《脈經·序》的「仲景明審,亦候形證」可知:張仲景在診療疾病時,注重的是「形證」,不是「脈證」;另外,在《脈經·序》中,還有「聲色證候」一說。
  • 八綱辨證歌訣、證治要訣全篇!
    八綱辨證就是把各種疾病分為八大類型,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疾病的八種類型是醫生通過對病人的四診後掌握的一些資料,再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疾病的盛衰及性質、病位的深淺,把這些資料綜合分析之後得出來的。在這八綱之中,陰和陽是疾病的類別的反映,表和裡是病位的深淺的反映,寒和熱是疾病的性質的反映,虛和實反映的是邪正的盛衰。
  • 平脈辨證:傷寒溫病、經方時方融會貫通(常讀常新)
    希望到周末可以給大家呈現一個完整版的老蘆小蘆學中醫。當然以後可以加上讀經典,說故事學中醫部分。本訂閱號「優秀志願者」老蘆、勤古的故事(勤古現在正在一個人獨立完成幾十個小時的「傷寒大師陳慎吾的錄音整理」),感動了很多本訂閱號的讀者。
  • 《傷寒論》是辨證論治教學最好的教科書
    若從診治疑難病證的角度看,「六經鈐百病」是確鑿無疑的,因為一般性辨證論治思維解決不了臨床的疑難和複雜性疾病。 六經辨證是複雜性辨證。《傷寒論》辨證論治的內容極為豐富,形式極為活潑,內涵極為深遂,是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思維最為典型的醫著,同樣六經辨證也是最能反映中醫學特色的辨證論治綱領。
  • 如何閱讀脈法書
    獨朱丹溪於此大有所悟,謂此乃陰不足陽有餘之證,擬人參地骨皮散(人參、地骨皮、茯苓、知母、石膏、柴胡、生地黃、黃芪)為治。吾人用以治陰不足陽有餘而脈浮發熱者,殊屢屢效,以證《脈訣》所言,實有經驗也。自《難經》以降,寸、關、尺三部,已為持脈之大法,而二十四脈中,都能從寸、關、尺三部分辨的,舍《脈經》而外,實難多覯。
  • 胡希恕辨證施治概論
    第一節 仲景書取法於《湯液經》辨證施治,是說明中醫以藥治病的方法,亦常被稱為辨證論治,我以為辨證施治更較樸實。本來嗎,有是證即用是藥,還要引經據典地議論一番,幹什麼?舊時社會為了寫給富貴老爺們看,顯得自家儒氣,便於售技討飯,這種可憐像,現在沒必要了,因此乃採用辨證施治,作為本著討論的專題。
  • 陳治恆從誤治談辨證論治
    無數事實說明:中醫臨床,只有掌握了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和各科疾病的特點,並能將這些理論熟練地運用於臨床實際,才能解決好臨證中的各種問題,並取得應有的治療效果,而不致發生差誤。 (一)不辨表寒表熱,治療必生差誤凡外感疾病初起,無論風寒或溫熱,都多有發熱之候,但絕不能一見發熱,便投以寒涼清洩。
  • 【經方門診】胡老論感冒證治(高度信實凝練)
    ,胡老提要式講解,高度凝練,言之鑿鑿,信實有據!有是證用是方,合入桂枝湯,並加龍、牡,為三陽並治之法。【結果】服三劑諸症已。所以胡老辨證為三陽合病,處方為柴胡桂枝湯合半夏厚樸湯加石膏。這個方子吃了三副,諸症顯解,頭暈、痛解而仍微惡寒,表證減輕,但未盡除;口苦解,脈已不數,入裡之熱已消;餘咳痰未已,是有寒飲的緣故。為什麼呢?考慮還是前面過度服用寒涼藥所致。馮老曾講到現今臨床所遇咳喘屬半夏厚樸湯證者非常多,原因之一就是當前過早過量過度使用抗生素還有清熱解毒類中成藥,中傷胃氣,致痰飲不化。
  • 從柯琴對桂枝湯的運用談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觀看方法: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系統,選擇相應課程進行⊙作者:朱虹,王燦暉⊙編輯:杏林君《傷寒淪》是中醫學中成功地運用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書,它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不難看出,柯琴對桂枝湯臨床應用範圍的拓展,實際上是將張仲景在《傷寒淪》第16條所言之「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臨證運用的具體體現,是客觀反映了靈活性與原則性的有機結合,體現出柯琴對張仲景辨治理論理解的先進性和獨創性,同時對後世完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以及指導臨床實踐都有積極的意義。
  • 仲景脈法的實戰運用…………
    《傷寒論》凡22篇,其中《平脈法》,《辨脈法》 兩面篇,著重論述了脈學的理論及實踐;辨六經病各篇,合398條,113方,其中脈證並舉的有135條之多,共敘述了60種脈象(單脈18種,相兼脈42種)。《金匱要略方論》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種疾病,載方205首(其中四首隻載方名而未見藥味,不包括後三篇),脈證並舉者有120餘處(論述單脈18種,相兼脈51種)。
  • 熊繼柏:50年臨證體會及案例談辨證論治
    臨床治病,如果不辨寒熱虛實,不分陰陽表裡,不審臟腑經絡,不察標本緩急,或隨意開藥,或依賴成品,或抄襲「秘方」,或僅憑習慣,守一方而待百病,執一法以應萬變,如此生搬硬套,膠柱鼓瑟,脫離了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則不可能當一個真正的好中醫。
  • 劉渡舟: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
    後經晉人王叔和整理,到宋朝「至平」中,校正醫書時,先將《傷寒論》十卷頒行於世。從此一書分為二書,一名《傷寒論》,一名《金匱要略》。《傷寒論》問世以來,深受廣大醫家推崇,為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由於《傷寒論》在醫學上的科學成就,被奉為中醫學必讀之書。但是,對此書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問題。
  • 傷寒概論 (五): 吳門傷寒的特點:標本聚類、抓獨截斷、平脈辨證,五法合一
    標本法是講理的;聚類法是講法的:平脈法、抓獨法、截斷法是講方和藥的。我們這五法是理、法、方、藥一氣貫通,不厭其繁、大道至簡、直取其病、獨處藏奸。我們講標本法不厭其繁;聚類法、平脈法、截斷法,大道至簡;抓獨法獨處藏奸,六經辨病,先病後證,法當直取其病,隨證化裁。同時我們強調病證症有機結合,形氣神一體同調。以六經氣化為基礎,融通各家學說,實現寒溫一統、內外一統、古今一統與中西一統。
  • 注意啦:脈與證的關係,可沒那麼簡單!
    導讀:證與脈是什麼關係?以脈測證,以證測脈怎麼解釋?脈證又該如何取捨?看看文章吧!先生認為,以脈測證和以證測脈,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兩種辨證求因方法,靈活地運用切脈審證手段,達到正確辨證施治的目的。吾輩隨先生臨床,發現部分B型肝炎、糖尿病、膽石症的患者,雖然經檢查確診,但沒有明顯症狀,或者沒有與其病相關的自覺症狀,這又如何辨證治呢?先生認為,應以脈測證,脈病結合,辨證論治。
  • 《紅樓夢》作者的醫學修養,秦可卿之脈證最詳,實為絕妙醫案
    本  期  導  讀    《紅樓夢》作者的文章詩才,都是很高超的,紅學家們已有不少的定論,就其對祖國醫學的修養這方面而言,也極有成就,絕不是一般涉獵方書者可比擬,本文試著從下列三點加以闡述。浮數是有邪,虛而微,那就是正氣耗損,一虛一實的辨證,臨證時最是關鍵,不容稍有含混。儘管這是書中的一個小節,作者下筆竟精審到這般田地,就知道他絕非只是記誦書本、對學問不成體系。
  • 志意辨證論治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ADHD初起為魂、魄、意、志、神稟賦不足的本證,漸及志不足不御意魄、相衰意任魂越的合證,進一步發展漸及臟腑氣血津液功能及形體的改變。病理階段演變初起的魂、魄、志、意、神本證合證,選用志意辨證;病及臟腑形體兼證,則臟腑氣血津液辨證和志意辨證結合。
  • 溫病辨證(二)三焦辨證
    其以三焦為綱,把衛氣營血的分證方法貫穿其中,使溫病的辨證更加完整,補充了衛氣營血辨證的某些不足之處。(一)三焦辨證產生的理論依據三焦辨證的產生也是源於《內經》的有關論述。《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把三焦看作人體上中下三個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