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原本題目為《學習就是打通任督二脈的過程》,之所以改為現在的名稱,主要因為「學習」二字在網際網路更多的被認為是誤人子弟。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本質上是不愛學習的。不過,既然是「打通任督二脈」,肯定是有一定好處的。
先問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感受過,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呢?」 其實這裡說的還是有點太抽象了。說的再貼近點,你有沒有過恍然大悟的時候呢?比如之前腦子裡有個問題一直在糾結,突然間被某件事、或某個人的一句話、甚至電視機上的某個片段刺激下,這下原先的問題瞬間想明白了!
這種感覺或情況,就是我所提到的「打通任督二脈」,書上一般稱之為:融會貫通。
李小龍為何很厲害?就是因為他會詠春、會拳擊、空手道、以及柔道、甚至到最後連跆拳道都掌握了。當多家武學聚集於一身時,就會很大程度上產生化學反應。於是新一門武術「截拳道」誕生了。換個例子講,當一群絕頂聰明的人聚集在一起時,時不時地也會出現許多好的點子。不是嗎?
而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你會發現,世間上許多奇蹟更多的是在一個量級的基礎上誕生的。其實我們的學習成果也是一樣的,當你閱讀了足夠多的知識,或做了足夠多的事情的前提下,你會發覺很多其他人尚未觸及到的領土。
同樣的邏輯也能夠應用在工作上,比如當你只在一兩家公司工作過,或只在極少數行業工作過,你的思維能力、以及思維空間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礙。但,如果你從事過數十種行業,以及很多份工作之後,不論是在待人接物、處世之道、以及思考開闊性都有指數級的增長。而越是這種狀態下,你越發現早期自己掌握的技能竟然現在覺得很重要。這就是融會貫通的表現。
其實在我看來,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試圖打通任督二脈的過程。在有些書和文章裡,作者喜歡稱它為填補知識的空缺。某種層面上,兩者指的是同一個目標。
不論是「打通任督二脈」,還是「填補知識空缺」,總繞不過基礎概念的學習和理解。只有能夠正確的理解所在領域的底層概念,之後才能夠打通整個思路,將其運用起來。
如果有哪個概念不理解,或是錯誤理解,將會影響整個運作過程。嚴重的話,會直接導致價值觀錯亂。一旦價值觀發生問題,執行力越強的人越可怕。
1.掌握基本概念是關鍵,該慢時要慢
很多應用場景是要建立在基礎概念之上,因此對基礎概念的理解直接會導致整個應用問題。比如,無法熟練應用漢語拼音、語法以及詞組等,顯然沒辦法完成寫作。
再比如,程式設計師要是對程式語言的基礎概率理解的不夠清晰,將導致無法正常編寫程序。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學習任何領域知識的重中之重。
當然,有時候別人比你理解的更快,因此也會比你上手更快。在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受到周圍的影響而輕視這部分的學習。有些人會因為怕被落下,於是將這部分輕描淡寫的過一遍。往往這樣下去,會給自己在之後的道路上埋下許多看不見的陷阱。
正所謂,慢即是快。當你有一定概念積累時,你會走的很快。
2.準確理解且善用概念,才能運用自如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不管哪個領域都有它對應的概念。能夠準確且善用這些概念,才能夠運用自如的掌握要領,進而熟練應用起來。
搞清楚某個概念的含義,無非以下幾點:
(1)這個概念表示什麼?它有哪些作用?
(2)如果使用的話,應該應用在哪些場景下?又應該避免在哪些場景下不得使用?
(3)這個概念與其他我熟悉的概念有哪些關聯呢?
(3)這個概念又與其他概念有哪些本質區別呢?
(4)如果開始使用它的話,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能夠讓我們更加清楚這個概念的方方面面。當以上問題都有相應滿意的答覆時,這個概念基本上已經搞定了。
3.觸發認知與知識間的關聯性
其實知識與知識之間是可以產生關聯性的。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上學時期所學到的知識,進入社會之後根本用不到。老實說,真不是這樣的。你要相信,不論是金錢、知識、工作經驗等,只要是具備積累屬性的東西,都能夠產生複利效應。
通過對複利效應的認知,在很多時刻當我看到自己差勁的表現時,我都不會太過在意。因為有複利效應啊!只要持續做下去,就能夠變得更好。所以我不會太在乎現在如何差,而更關心是否能夠持續做下去。因為我能夠肯定,未來我會做的更好。
當然,除了上述提及的複利效應之外,像二八法則、概率論、木桶原理、正態分布、系統思考.....這些都是可以應用到大多數領域當中的。而且還會因此起到標新立異的作用。
其實最終你會發覺,所謂的學習就是幫你補充知識的空缺,將大腦中散落的知識關聯在一起,因此構成屬於你自己的一整套知識體系。從這個角度看,整個過程真與古時候打通任督二脈有異曲同工之處。
積極的麥子
科技網際網路媒體人。關注領域:個人品牌,移動網際網路,個人成長,培訓,寫作,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