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每二篇分享。上一次分享,通過加法和減法的定義,來學習加減法等式中的概念,並且通過四個步驟的引導,讓孩子充分理解在一個多個加、減法運算等式中,如何轉換任意一個部分的等式:孩子:「這個還沒學!」不改變這一點,不可能真正學好數學……
在學習數學中,算術是基礎,而代數正是從算術演變得來的。家長們之所以覺得很多小學數學題看上去超級簡單,但是要用小學生已學的知識來解的話,就變得超級難了,是因為如果不用小學以後才學到的一些方程式來解決的話,好像根本就無從下手了。
算術,它就是從 1 + 1 = 2 開始的。減法,從加法中演化而來;每個小學生背得滾瓜爛熟、朗朗上口的乘法口訣也是從加法演化而來;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同根同宗,自然也繞不過它的開山鼻祖—加法。
當孩子在發揮他那好記性的時候,把各種口訣和公式概念背得滾瓜爛熟的時候,實際上正背離數學的本質,怎麼能真正學好數學呢?
甚至有些家長,包括我自己在內,總搞不明白 3 X 4 表示的到底是 4個3 還是3個4,主要源於沒有學好數學中的這一課。當孩子們學習這裡的時候,乘法口訣早已滾瓜爛熟,甚至三位數乘兩位數都早已學會,還會把注意力放在這個「簡單「問題上嗎?
毫無疑問,這種定義性的概念非常能夠吸引大家的眼球,也會是多數老師敲黑板劃的重點。我們能否讓孩子吸取我們的教訓,繞過我們走過的「坑「,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義,而不讓那些 4 X 3還是 3 X 4 的問題伴隨著我們這麼長時間呢?12÷3 和 12÷4的含義分別表示了什麼?讓孩子把這個問題講出來,能夠闡述其中的含義與區別比記住這個定義強太多!
現在,讓我們一起把目光聚焦在那些真正的數學問題上來吧!在有餘數的除法裡,被除數與商、除數和餘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例題:某小學四(1)班共24個同學春遊,有81個蘋果,每個同學可以分到多少個蘋果?這些夠多少個同學分到同樣數量的蘋果?
每個同學可以得到蘋果:81÷24=3……9(個)
夠分到3個蘋果的同學數量是:81÷3=27(個)
問題:被除數與商之間,是不是一定可以整除呢?餘數增加多少一定可以整除?
0不能做除數,還有其它原因嗎?其中的邏輯關係是怎麼樣的?
拋磚引玉:一塊披薩,2人分每人可以分到1/2,100人分每人可以分得1/100,如果分成1000份,夠多少人分?10000人可以分得多少?分得越小,則可以分給更多人。那麼,繼續這樣分下去,披薩是否會產生魔力,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甚至是充滿整個宇宙?
當孩子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背數學公式和定義,記住了就給自己一個已經學會的錯覺。然而,學習數學,關鍵靈活運用,打通孩子的「任督二脈」才能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