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人分情性。
其中巧言令色就屬於情之一面。仁屬於人本性一面。
中庸言,喜怒哀樂之發皆中節,謂之和。自然是說情和於性。
巧言令色鮮矣仁。顯然說的是,情不符合性。
這其中的道理或者邏輯在哪裡呢?
巧言令色者,務虛之道也,仁者,務本之道也。
務虛之道,遠離本也。
務本之道,君子之道也。
君子之道緣何不會巧言令色呢?或者說文質彬彬不好嗎?
君子首先是修己立己。內則有誠明之德。則外自然而彬彬,無需過度追求容顏儀表之華麗機巧。
而且,君子有誠明之德,則其進退行止,動靜得失皆有章法可循,所謂言有據,行有止也。不會寵辱若驚,更不會患得患失。誠如孟子所言,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君子立於仁,行於仁。即使威武所加,富貴所誘惑,貧賤之困頓,君子都不為這些而改變自己。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君子以仁為守而已。
但巧言令色者則不然。世人多巧言令色之人,皆是因其中心無正可守。所言所行皆繫於利益二字。為了不正當的利益,往往會花言巧語,曲意逢迎。
巧言令色之人往往是坑蒙拐騙,投機取巧之人。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為了一己之私利,往往文過飾非,巧言辯解。甚至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往往是人前笑臉,人後咒罵兩面三刀之徒。
總之,巧言令色之人多是情蒙蔽性。人的本性不能節情。而導致人之情慾遠離本性甚至拋棄了本性,而僅僅以物慾得獲得為唯一目的。人之情不僅偏離了人之本性,而且人之性蒙蔽甚至捨棄了人之本性。導致巧言令色之人往往是無所顧忌,極盡賣弄之能事,以得到自己所思所想。
縱觀西方之所謂自由,無不是這一個成語的生動註腳。西方的自由實際上是沒有守正的自由。是脫離人的本性的自由,是以情慾利益得失為標準的動物性的自由而已。
所以西方之文明之所以沒有開化,根本原因在於不知人的本質屬性是仁。是天命之謂性。而把人的欲望當作人的根本。
是捨本逐末本末倒置。這也是根源於西方文明的論調人性本惡的來由。
因此,識人的一個最重要的辦法就是看看此人是否為了不當的利益而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行為是否失去了做人的底線。
巧言令色鮮矣仁。實乃識人之至理也。巧言令色之人多是沒有底線唯利是圖的奸詐投機取巧之人。所以基本上都非君子。碰到這樣的人不僅不要和其交往,而且還要遠離之。尤其是作為用人的領導,更要明辨。
這是因為這樣的人今天為了不正當的利益會曲意逢迎你,那麼明天,他也會為了更大的利益而背叛你。這一點整個西方的文明都是這樣的,是建立在利益至上的基礎上的。信奉強權和叢林法則,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