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話論語 學而03章 識人之道先從這點上去考察

2020-12-25 易經通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人分情性。

其中巧言令色就屬於情之一面。仁屬於人本性一面。

中庸言,喜怒哀樂之發皆中節,謂之和。自然是說情和於性。

巧言令色鮮矣仁。顯然說的是,情不符合性。

這其中的道理或者邏輯在哪裡呢?

巧言令色者,務虛之道也,仁者,務本之道也。

務虛之道,遠離本也。

務本之道,君子之道也。

君子之道緣何不會巧言令色呢?或者說文質彬彬不好嗎?

君子首先是修己立己。內則有誠明之德。則外自然而彬彬,無需過度追求容顏儀表之華麗機巧。

而且,君子有誠明之德,則其進退行止,動靜得失皆有章法可循,所謂言有據,行有止也。不會寵辱若驚,更不會患得患失。誠如孟子所言,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君子立於仁,行於仁。即使威武所加,富貴所誘惑,貧賤之困頓,君子都不為這些而改變自己。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君子以仁為守而已。

但巧言令色者則不然。世人多巧言令色之人,皆是因其中心無正可守。所言所行皆繫於利益二字。為了不正當的利益,往往會花言巧語,曲意逢迎。

巧言令色之人往往是坑蒙拐騙,投機取巧之人。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為了一己之私利,往往文過飾非,巧言辯解。甚至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往往是人前笑臉,人後咒罵兩面三刀之徒。

總之,巧言令色之人多是情蒙蔽性。人的本性不能節情。而導致人之情慾遠離本性甚至拋棄了本性,而僅僅以物慾得獲得為唯一目的。人之情不僅偏離了人之本性,而且人之性蒙蔽甚至捨棄了人之本性。導致巧言令色之人往往是無所顧忌,極盡賣弄之能事,以得到自己所思所想。

縱觀西方之所謂自由,無不是這一個成語的生動註腳。西方的自由實際上是沒有守正的自由。是脫離人的本性的自由,是以情慾利益得失為標準的動物性的自由而已。

所以西方之文明之所以沒有開化,根本原因在於不知人的本質屬性是仁。是天命之謂性。而把人的欲望當作人的根本。

是捨本逐末本末倒置。這也是根源於西方文明的論調人性本惡的來由。

因此,識人的一個最重要的辦法就是看看此人是否為了不當的利益而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行為是否失去了做人的底線。

巧言令色鮮矣仁。實乃識人之至理也。巧言令色之人多是沒有底線唯利是圖的奸詐投機取巧之人。所以基本上都非君子。碰到這樣的人不僅不要和其交往,而且還要遠離之。尤其是作為用人的領導,更要明辨。

這是因為這樣的人今天為了不正當的利益會曲意逢迎你,那麼明天,他也會為了更大的利益而背叛你。這一點整個西方的文明都是這樣的,是建立在利益至上的基礎上的。信奉強權和叢林法則,適者生存。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3句識人術口訣,句句經典受用
    人焉廋哉?」意思就是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達到目的所採取的手段,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其實,這段話就是告訴人們,要了解一個人,先要看他的價值觀,再判斷能否交往。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學而時習】《論語》「道之以政」章導讀
    (《論語》總章一九)【簡注】道:引導。政:法制禁令。齊:使……齊一。刑:刑罰。禮:制度品節,如冠、婚、喪、祭之禮。格:至,即至於善。「道之以德」,則是人君躬行以為表率,然後民於此真實地有所觀感而興起;民的氣稟有厚薄之殊,故受感化而興起的程度有深淺的不同,而這時又能有禮約束之,使賢良的人能有所俯就,而不賢的人也能勉力乞及,那麼,民眾興起的善心都能在自己身上有所著落。對於庶民而言,善心的開啟往往依賴於直觀感受。
  • 《學記》第四章(二):大學之道(上)
    我們先逐個了解它本身是什麼含義,再來進行總結,去體會大學之道背後深層的大義。【一年視離經辨志】首先看第一年的考查內容:離經、辨志。離經就是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絕,是我們學習的基本功,我們要能夠根據經典的含義進行句讀。
  • 論語學研究 |《論語》「三月不知肉味」之辨說
    《論語》「三月不知肉味」之辨說《論語·述而》有云:「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對於這章「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史上註疏不一,今人理解也不一。為解決「聞韶」竟至「三月不知肉味」的理解緊張(事實上不合常情常理),元白珽《湛淵靜語》卷一將《論語》該章原文點讀為「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不過這仍然存在「聞韶三月」與「不知肉味」的情理矛盾,而且「聞韶三月」也不合情理,「聞韶三日」或「三日不知肉味」倒較合生活情理。
  • 「學而時習之」一章為何放在《論語》的開篇?深意何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開《論語》,為首就是這一章。為何這一章放在《論語》的開篇? 這一章有幾個關鍵字:說(同「悅」),樂,君子。說和樂,意思相近,都是快樂。君子是儒家推崇的人,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的人。因此,本章開宗明義,教導孔門的學生做一個快樂的君子。這也等於《論語》開篇即告訴世人:人皆可以做個快樂(樂觀)的君子。 如何做個快樂的君子呢?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人的威嚴來自於「重」,誰見過嘻嘻哈哈、滿不在乎、輕慢怠惰之人是有威嚴的? 《論語.子張》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俗話說人有「氣場」,這個氣場也來自於「重」。
  • 三月初三,吾與點也――《論語侍坐章》解說
    熟悉《論語》的讀者都該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每一章長短不一,但大多相當於微博,不超過140個字,相對凌亂。但《論語》中有一章,全文315字,具有完整的故事,人物鮮明,對話精彩,意味深長,那就是《侍坐章》。其中有關三月三上巳節的遐想,更是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公案。
  • 【異之說《論語》】之五百零一:夫子「學無常師」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譯文】衛國的公孫朝問於子貢,說:「仲尼那樣的學問,從哪裡學來的呀?」子貢說:「文王武王之大道,並沒有墜落到地上,仍在現今活著的人身上。賢人認識了那道之大的,不賢的人認識了那道之小的,他們都傳有文武之道。我們的夫子,哪裡不在學,而且誰是他固定的常師呀?」
  • 《論語·學而》幾章要解
    《論語·學而》幾章要解
  • 正本清源話論語學而.08章 孔子儒學重視朋友的原因是這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到本章為止,一共八小章節了。提到朋友的章節有四篇了。01章有朋自遠方來,04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07章與朋友交言而有信08章無友不如己者過。如此頻繁的提到朋友,可見儒學對於朋友的重視。這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 文化:《論語》《學而》章是一個勵志的故事
    文化:《論語》《學而》章是一個勵志的故事讀過《論語》的人,無不對第一章《學而》諳熟:「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特別是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更是流傳廣泛。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父在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道:技藝,技能,指父親的事業(所事之業)。講義:一、這一章書,是孔子說孝子不可有須臾忘親之心。要點是,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人孝與不孝。所以,所觀他的志與行,也都是有關「孝」的,不宜過分擴展。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 學《論語》必須通讀原文,切不可斷章取義
    湯殷權《論語》講義一一讀書感悟(原創)學《論語》必須通讀原文,切不可斷章取義。為什麼呢?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要「讀原文」?聖人道大,涵蓋世間萬事萬物,所謂萬事一理。用《論語》中顏淵的話講,就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也就是說,聖人的道理無所不包,每個人認識和理解的,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誰也不能拿自己理解的一小部分,來告訴大家說「就是如此」。
  • 論語正義 學而01章 學而時習之學的是這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第一字為學。為何學,學什麼。這是要明白的。中國的文明始自易文化。這個論斷黨會被越來越多之人所認識。易文明是中國獨有的文明,後世的一切製作皆從易來。
  • 《論語》:觀察言行,透過表象看本質,才是識人的智慧
    《論語》:觀察言行,透過表象看本質,才是識人的智慧。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能準確的判斷一個人的習性非常重要,以便於你了解他。不管是與他相處還是任用他,只有先了解一個人的習性,才能合理的安排,否則會因為自己的疏忽而給自己導致災禍。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凡十六章。《論語註疏》曰: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也。張栻曰:此篇列於魯論之首,所記大抵皆欲學者略文華、趨本實,敦篤躬行,循序而進,乃聖人教人之大方。
  • 弄懂了這一章,學《論語》沒有問題了——學而篇第一一三
    這通嗎?好像與前面二句信和恭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了。到底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呢?我想還是先從各種注本中找出意義相貼近的,先來看看朱熹大家的注釋,「言約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致恭而中其節,則能遠恥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最後發現《論語註疏》的解釋好像最為合理:「此章明信與義、恭與禮不同,及人行可宗之事。
  • 《論語》首章究竟有何奧義?錢賓四馬一浮兩位大儒這樣解讀
    《孟子》曰:「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慕我者自遠方來,教學相長,我道日廣,故可樂也。  人不知而不慍:學日進,道日深遠,人不能知。雖賢如顏子,不能盡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無慍焉。慍,怫鬱義,怨義。學以為己為道,人不知,義無可慍。心能樂道,始躋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後解淺;然不知故不用,兩解義自相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