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首章究竟有何奧義?錢賓四馬一浮兩位大儒這樣解讀

2021-03-01 慧遠書香


  書生感言:一般人心中總有自己最為敬畏、最為推崇之楷模,就我自身體會而言,我於古代最敬佩孔子(及其弟子後學顏子、曾子、子思)、老子、莊子、孟子、釋迦、慧能以及周、張、程、朱、陸、王諸大儒,於近代(或可說是現代,主要是指晚清民國時期)則最敬佩馬一浮與錢賓四兩位前輩(對於梁漱溟、熊十力、湯用彤、陳寅恪諸位同樣敬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與朋友交流時我曾反覆說過:「就我個人觀感而言,若將中國文化分為兩類,即心學(廣義心學,亦曰玄學)與史學,則在兩大領域之內,我只選擇兩位近代學者,一為史學領域之錢賓四先生,一為心學(玄學)領域之馬一浮先生。」錢先生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歷史文化精神,著作等身,不過就我個人感受而言,這些作品可謂醇疵互見,故而今後即便機緣成熟,可以通讀先生全集,對我影響最大者依然集中於部分作品(闡明中國歷史精神、文化精神諸書,而非考據作品);馬先生秉承夫子述而不作之風骨,除去詩作以及部分序跋,其餘講稿、書札皆可視為應病與藥、隨緣施設之作,並無經典著述傳世。錢先生有《論語新解》(又有《四書釋義》),可以視為民國時期經典註疏之新典範;馬先生則只有一部《復性書院講錄》,卷二以後可以視為群經大義總論(即便詮釋具體某篇經文,也可視為總論)。
  我曾想過:如果馬先生當年以解讀《洪範》《孔子閒居》《仲尼燕居》《顏子所好何學論》之方式,解讀整部《論語》(乃至《四書》),豈非吾等後世學子之幸?不過後來我又想到:馬先生對後世學子之教誨主要在於方法之啟迪,他不僅有獨立成篇之《讀書法》,而且《會語》《講錄》《答問》以及其他書札之中隨處可見此類指點。更令我欣慰者,馬先生曾針對《論語》部分內容(乃至其他經典相應篇目)有過極翔實之詮釋,如《泰和會語》中有《論語首末二章義》(《君子小人之辨》亦可視為《論語》解讀成果之一),此外又如《講錄》卷二《論語大義》部分(《論語大義》按馬先生分類可視為宗經論,但也不乏具體詮釋)。

  錢先生之《論語新解》,我於大學期間購得一冊,不過始終沒有深入接觸(只是簡單翻看數章,如第一章)。搬離西苑之前,我將此書借給一位鄰居,其後很少再去那邊,也不苛求拿回該書(另有幾冊一併借出,如《曾國藩家書》)。去年十月購得三聯新版(為第二版,如今已推出第三版),但也未曾多讀。上周讀《民族與文化》,最後一篇論及《論語》首章,忽然有所啟發,想起馬先生詮釋過《論語》首末二章,而錢先生《論語新解》屬於全書箋注、詮釋,必然也有精彩論述(此前讀過首章內容,確實比較受用),何不整理兩家文字,放在一起對參,或者更有利於領會夫子之義。於是開始整理《論語新解》首章文本,同時提煉《泰和會語》相應內容;又將《民族與文化》那一段文字附上,馬先生《講錄》中也有一段論及「微言大義」,一併收羅在內。其他或者還有,可惜一時難以搜集,只能暫時如此。日後通讀兩家全集,或可繼續充實這篇文章。(2012-11-21)


一、錢賓四釋《論語》首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或說「子,男子之通稱」,或說「五等爵名」。春秋以後,執政之卿亦稱子,其後匹夫為學者所宗亦稱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說:「孔子為魯司寇,其門人稱之曰子。稱子不成辭則曰夫子。」《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

  :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新,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則二義仍相通。

  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古人春夏學詩樂弦歌,秋冬學書禮射獵,此指季節為時。三指晨夕言:溫習、進修、遊散、休息,依時為之。習者,如鳥學飛,數數反覆。人之為學,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覆不已,老而無倦。

  :欣喜義。學能時習,所學漸熟,入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遠方來:朋,同類也。志同道合者知慕於我,自遠來也。或以「方來」連讀,如言並來,非僅一人來。當從上讀。

  :悅在心,樂則見於外。《孟子》曰:「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慕我者自遠方來,教學相長,我道日廣,故可樂也。

  人不知而不慍:學日進,道日深遠,人不能知。雖賢如顏子,不能盡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無慍焉。慍,怫鬱義,怨義。學以為己為道,人不知,義無可慍。心能樂道,始躋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後解淺;然不知故不用,兩解義自相貫。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學至此,可謂成德矣。

  本章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孔子十五志學以後當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後事,孔子三十而立後當之。苟非學邃行尊達於最高境界,不宜輕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後當之。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一境,斯可有遠方朋來之樂,最後一境本非學者所望。學求深造日進,至於人不能知,乃屬無可奈何。聖人深造之已極,自知彌深,自信彌篤,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淺學所當驟企也。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學。孔子之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務本之義,乃學者之先務,故《論語》編者列之全書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實有深義。學者循此為學,時時反驗之於己心,可以自考其學之虛實淺深,而其進不能自已矣

  學者讀《論語》,當知反求諸己之義。如讀此章,若不切實學而時習,寧知「不亦悅乎」之真義?孔子之學,皆由真修實踐來,無此真修實踐,即無由明其義蘊。本章學字乃兼所學之事與為學之功言,孔門論學範圍雖廣,然必兼心地修養與人格完成之兩義。學者誠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終身率循亦不能盡所蘊之深:此聖人之言所以為上下一致、終始一轍也。

  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為學自不能盡同於孔子之時。然即在今日,仍有時習、仍有朋來、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學者內心仍亦有悅、有樂、有慍不慍之辨;即再踰兩千五百年,亦當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啟示乃屬一種通義,不受時限,通於古今,而義無不然,故為可貴。讀者不可不知。

  ——以上摘自《論語新解》

  有些人看了西方人的書,認為中國人沒有思想,又說中國人思想無系統。如讀《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這樣無頭無尾,說什麼組織,說什麼思想。但你不妨照他話試,你也「學而時習之」,看你心悅不悅?若真有友自遠方來,看你心樂不樂?人不知你,看自己內心自覺又怎樣?《論語》這一條,人的一生全在內了。一個年輕人開頭只能學第一句,「學而時習之」。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還沒有資格學,年輕人初學,那裡有朋友慕名從遠方來呢?等你學問做到第一歩,才始有第二歩。孔子在那裡講學,顏淵、子路、子貢、遊夏之徒都來了,來自四方,當然覺得不亦樂乎了。到了孔子年齢越高、學問更進,所講的道理連許多學生都不懂,顏淵也要說:「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孔子也自嘆說:「知我者其天乎!」那時才有「人不知」的境界。孔子又說:「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那是為他弟子們說的。「人不知而不慍」,那是最高境界了。孔子一生也只是這三句話,那是孔子個人的全部人生,那裡是什麼所謂哲學思想呀!

  ——以上摘自《民族與文化》講辭部第三篇第四章「中國傳統文化中之人文修養」


二、馬一浮釋《論語》首章

  《論語》記孔子及諸弟子之言,隨舉一章皆可以見六藝之旨。然有總義、有別義,別義易見,總義難知,果能身通六藝,則於別中見總、總中見別,交參互入,無不貫通。故程子說:「聖人無二語,徹上徹下,只是一理。」謝上蔡說:「聖人之學無本末、無內外,從灑掃、應對、進退以至精義入神只是一貫,一部《論語》只恁麼看。」揚子云說:「聖人之言遠如天,賢人之言近如地。」程子改之曰:「聖人之言,其遠如天,其近如地。」學者如能善會,即小可以見大,即近可以見遠,真是因該果海、果徹因原。《易·系傳》曰:「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來物」者,方來之事相,即是見微而知其著、見始而知其終。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學者合下便可用力,及到聖人地位,堯舜之仁愛人而已矣,堯舜之知知人而已矣,亦只是這個道理,非是別有,此乃是舉因該果之說。其他問仁、問政如此類者甚多,切須善會。

  今舉《論語》首末二章,略明其義。首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悅、樂都是自心的受用,時習是功夫,朋來是效驗。悅是自受用,樂是他受用,自他一體,善與人同,故悅意深微而樂意寬廣,此即兼有《禮》《樂》二教義也(《說命》曰「敬遜務時敏,厥修乃來」,即時習義;「坐如屍」,坐時習;「立如齋」,立時習;惟敬學,故時習:此即《禮》教義。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歡忻交通,更無不達之情:此即《樂》教義)。「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是成德之名,人不知而不慍,地位盡高,孔子自己說「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乾·文言》「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中庸》「遁世不見知而無悔」,皆與此同意(「不見是」與「不見知」意同,言不為人所是也,《莊子》說「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譽之而不加勸」亦同,但孔子之言說得平淡,莊子便有些過火),學至於此,可謂安且成矣,故名為君子:此是《易》教義也。何以言之?孔子系《易》,《大象》明法天用《易》之道,皆以君子表之。例如《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六十四卦中稱君子者凡五十五卦,稱先王者七卦,稱後者二卦。《易乾鑿度》曰:「《易》有君人之號五:帝者,天稱;王者,美稱;天子者,爵號;大君者,與上行異;大人者,聖明德備也。變文以著名,題德以別操。」鄭《注》雲「雖有隱顯,應跡不同,其致一也」,其義甚當。五號雖皆題德之稱,然以應跡而著,故見於爻辭以各當其時位。《大象》則不用五號而多言君子,此明君子但為德稱,不必其跡應帝王也。《系傳》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非專指在位明矣。《禮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此見先王亦稱君子。孔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孔子德盛言謙,猶不敢以君子自居。(《論語》凡言「文」者皆指六藝之文,學者當知。)又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此如佛氏判果位名號,聖人是妙覺,君子則是等覺也。君子素其位而行,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皆謂之位,此位亦是以所處之時地言之,故知君子不是在位之稱,而是成德之目。孔穎達以「君臨上位,子愛下民」釋之(《易正義》),不知君子雖有君臨之德,不必定履君臨之位也。《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群經中每以君子、小人對舉,小人道長則君子道消。小人亦有他小人之道,孟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君子之道是仁,小人之道是不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反此則有有我之私,便是不仁。由此言之,若己私有一毫未盡者,猶未離乎小人也,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君子與小人之辨,即是義與利之辨,亦即是仁與不仁之辨(以佛氏之理言之即是聖凡、迷悟之辨)。程子曰:「小人只不合小了。」陽明所謂「從軀殼起見」,他只認形氣之私為我,一切勝心客氣皆由此生。故盡有小人而有才智者,彼之人法二執更為堅強難拔,此為不治之證。「人不知而不慍」,非己私已盡,不能到此地步。聖人之詞緩,故下個「不亦」字、下個「乎」字。《易》是聖人最後之教、六藝之原,非深通天人之故者,不能與《易》道相應。故知此言君子者,是《易》教義也。凡言君子者,通六藝言之,然有通有別,此於六藝為別,故說為《易》教之君子。學者讀此章,第一須認明「學而時習」之「學」是學個甚麼,第二須知如何方是「時習」工夫,第三須自己體驗自心有無悅懌之意,此便是合下用力的方法,末了須認明君子是何等人格,自己立志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如何才彀得上做君子,如何才可免於為小人,其間大有事在,如此方不是泛泛讀過

  ……首章是始教,意主於善誘;此章是終教,要歸於成德。記者以此殿之篇末,其意甚深:以君子始,以君子終,總攝歸於《易》教也。……據某見處,合首末兩章看來,聖人之言,是歸重在《易》教,故與朱子說稍有不同。學者切勿因此遂於朱《注》輕有所疑,須知朱子之言亦是《易》教所攝,並無兩般也。

  ——以上摘自《泰和會語·論語首末二章義》


  《漢書·藝文志》曰:「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此本通六藝而言,後儒乃專以屬之《春秋》,非也。微言者,微隱之言,亦云深密,學者聞之未能盡喻,故謂微隱。其實聖人之言豈分微顯,契理為微,契機為顯,無顯非微,亦無微非顯。故曰:「知微之顯,可與入德。」且言即是顯,何以名微?但就學者未喻邊說,故曰微言耳。大義者,圓融周遍之義,對小為言。聖人之言亦無有小大,但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此亦就機邊說,機有小大,故其所得之義有小大。七十子並是大機,故其所傳為大義;後學見小,故大義乖失也。今欲通治群經,須先明微言大義。求之《論語》,若不能得旨,並是微言;得其旨者,知為大義。一時並得,則雖謂仲尼未沒、七十子未喪可也,豈非慶快之事耶!

  ——以上摘自《復性書院講錄·論語大義》


  書生公告:廣文書局版《爾雅臺答問》,120元一冊,220元兩冊;《泰和宜山會語》八月以後到貨,若有需要可以預訂。有意者可微信:13811136400

讀書成就生命,經典陶鑄性情!

慧遠書香,思齊四方!

老少皆宜,童叟無欺!

買書賣書,讀書校書,

啟蒙教育,親子閱讀,

交流經驗,互通有無。

相關焦點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此外,錢穆尚有其他關於孔子和《論語》的論作,彙輯為《孔子與論語》一書。抗戰期間,錢穆頻頻為《思想與時代》雜誌撰稿,藉以回應時代關切和文化危機。後來他在《紀念張曉峰吾友》一文中這樣剖白自己的學術轉向:「自《國史大綱》以前所為,乃屬歷史性論文。僅為古人伸冤,作不平鳴,如是而已。
  • 何老師品讀經典《論語》的經歷和啟示
    何老師讀《論語》是回到原點,用解讀文本的還原方法,做到四個「回到」,即回到文本、回到語言、回到人心、回到生活,追尋屬於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從這個視角,他對中國傳統文學評論的一個命題「知人論世」,有了自己的看法。「知人論世」,通行的解釋是研究一個人及其作品一定要先了解他所處的時代。何老師認為,這樣的理解有點偏頗,甚至產生誤解。
  • 三月初三,吾與點也――《論語侍坐章》解說
    熟悉《論語》的讀者都該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每一章長短不一,但大多相當於微博,不超過140個字,相對凌亂。但《論語》中有一章,全文315字,具有完整的故事,人物鮮明,對話精彩,意味深長,那就是《侍坐章》。其中有關三月三上巳節的遐想,更是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公案。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然而,古代經典不是有許多當時和後世的大儒為之作疏作注麼,經由這些詮釋,藉助這些扶梯,我們就不能接近先賢的思想嗎?的確,這是一個途徑。不過,這條路仍然充滿荊棘和陷阱。作者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論語》的文本上已經累積太多前人的解讀,而我們自己的閱讀也只能通過這些解讀來進行。
  • 美國大儒的心得:莫把《論語》作書讀
    但若不從字面來解讀,我們不難相信奧本海默所說(恰如孔子所言)。我們不應當字面解讀奧本海默此類超乎尋常之言,因為他顯然以此類表述,幫助我們獲得一點對量子力學世界超乎尋常的特質的理解力;至少,奧本海默給我們一個清晰警示,即我們不應該認為量子是某種微粒般的物質。
  • 背《論語》十二章,不如教孩子多角度解讀,作文引經據典終身受益
    我一直覺得讀論語不該如讀史書一樣去深挖背景立意,該如智慧箴言一樣刻進心裡,但根據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各自理解成自己的樣子。兒子今年初一,上學期的課本剛好有《論語十二則》。那天我把《樊登講論語》帶回家,兒子特意翻看了剛學過的十二則,說樊登講得有意思,突然覺得孔子很可愛。
  • 論語第一章,到底講什麼!深入解讀可能被誤導的認識
    論語第一章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到底講了什麼?我們常見的翻譯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下面小編帶大家深入解讀這篇文章。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一章首先要明白的是,這是有子說的。關於有子,我這裡就不多說了,據說,《論語》就是有子編輯的收錄的,後人也認為有子是最接近孔子的儒學思想的,姑且信之。今人解讀論語,和解讀其它典籍一樣,多從文字訓詁考證入手,而不是從儒學之義理明之,故多有曲解。有子談孝悌。要明白兩個前提。孝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悌是對兄弟姐妹之愛。這兩種愛基本把家庭的全部成員都包括之。
  • 《論語》: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
  • 《論語》中最難理解的一段文字
    查《論語》中共有四次使用「共」字。兩次是作副詞,指共同之義。如:「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公治長》,26章)兩次是作動詞,是「拱」之本字。其一是環抱、環繞之義,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1章);其二便是該章的「子路共之」,應是拱手之義。
  • 《論語》中「小子何述」之「述」是什麼意思?
    如對《論語》中「述」字的解讀,就存在這樣的問題。《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註疏》:「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者,小子,弟子也。
  • 情景式默寫——《論語》十二章
    選擇性必修上冊教材  《論語》十二章(背誦)1.《<論語>十二章》中,孔子闡釋君子應勤勉做事而謹慎言談,並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
  • 《論語》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
    《論語》開卷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其記,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章究竟何所指?
  • 《論語》章句重點解析(第1-5章)
    整部《論語》都是孔子因材施教,情景教學,孔子的言行都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方的具體情況相應的。現在已經過去2500多年,社會制度、國際環境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很多章句已經不符合當代社會,也不符合現在的國情。《論語》是學習儒家思想的最核心經典,是學者的修身實踐指導準則。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之所以看到《論語》的隱秘結構,是因為他在實踐中摸索到一種與傳統文化閱讀相應的讀書之法。他在書中反覆強調:「閱讀《論語》,一章中的前後句要連起來、合起來思考、琢磨,不可分割;一篇中的各個章節和全書的各篇也要融通起來,互證互驗,加深理解,領悟其中的奧義。」「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整體』『聯繫』需要時時放在心上。」
  • 視頻·每天讀論語·憲問14.20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仁本之義:《論語》二十章(如何做人?怎麼做人?做人的樂趣在哪裡?)梁惠王章上  梁惠王章下  公孫丑章上  公孫丑章下滕文公章上  滕文公章下  離婁章句上  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上  萬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  盡心章句下
  • 論語大義(崔栢滔)鄉黨篇 第一章
    論語12.1章中,顏淵問仁之目,孔子回答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本鄉黨篇,就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按禮的標準,對此視、聽、言、動加以具體化。顏淵聽了以後回答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這一表態中所說的「請事斯語」的具體內容,即如何把「斯語」見之於己身之行事之中,在本鄉黨篇中得以落實。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今生有幸 解讀經典的態度與方法《論語》七講之一|季謙先生
    第一講主要講解讀經典的態度與方法。今生有幸 解讀經典的態度與方法所以有兩個水塘互相靠近,君子看到這樣子的景象―或者說用八卦的卦畫出來的兩個卦,有這樣子的象徵出現―君子看到這樣的象徵,他就思考它,把它引用到我們的言行、待人處世的道理當中。兩個水塘互相靠近,它會有一種情況產生:如果有一個水塘的水多,它會滲透到另外一個水塘去。君子看到這種景象,他就想,我們人與人之間,也要互相的講習,所以講習是互相流通的意思。
  •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9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翻譯】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社稷用度困難,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