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傳奇:全球13位科學家和他們的機器人「孩子」

2020-12-16 資本實驗室

資本實驗室·今日創新觀察

聚焦前沿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

齊達

自古以來,人們就幻想使用自動化機械來替代人類進行某項工作,中國、希臘和羅馬都有關於自動化機械的傳說或歷史記載。

雖然機器人的概念存在已久,但直到20世紀,機器人技術才真正開始出現在世人面前。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人形機器人的概念不斷出現在早期電影和科幻文學中,並正式提出了現代機器人的概念。

如今,機器人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個行業,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工作。這歸功於無數工程師和科學家不知疲倦地創造、改進並在某些情況下重新定義了機器人技術。

下面的這些科學家是機器人領域的開創者,也是機器人技術商業應用的重要實踐者。

他們發明的機器人或者把現代工業帶到了自動化時代,或者推動了太空探索的步伐,或者為人們的家居生活帶來了更多便利。

他們發明的機器人就像是他們的孩子雖然有的科學家已經不在人世,但他們的「孩子」仍舊在茁壯成長,他們創造的傳奇仍在繼續進化。

1.約瑟夫·恩格爾伯格——機器人之父

約瑟夫·恩格爾伯格(1925年-2015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機器人專家之一,出生在美國紐約,先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學士和電子工程碩士學位,美國工程院院士。

1956年,恩格爾伯格在一次聚會上遇到了工程師/發明家喬治·德沃爾。 這兩個人開始討論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哲學。

德沃爾還向恩格爾伯格解釋了他正在申請的相關專利,而恩格爾伯格立即將其定義為機器人,並認為其將應用於製造業,尤其是危險任務。這是兩人之間富有成效的合作的開始,並以此開啟了今天常見的工廠自動化生產線。

1957年,他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公司Unimation,1959年,世界上第一個工業機器人尤尼梅特誕生,這是一個重達2噸,但卻有著1/10000英寸精確度的機械手臂。1959年,尤尼梅特第一次出現在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

恩格爾伯格和喬治·德沃爾發明的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徹底改造了現代製造業,由於恩格爾伯格對機器人領域的巨大貢獻,被稱為「機器人之父」。

2. 喬治·德沃爾——第一臺可編程工業機器人的發明者

喬治·德沃爾(1912年-2011年)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是一名自學成才的發明家。上世紀50年代,德沃爾從事電機工程和機器控制器的工作,設計出能按照程序重複「抓」和「舉」等精細工作的機械手臂。

1954年德沃爾正式向美國政府提出專利申請——一種用於工業生產的「重複性作用的機器人」。後來在一次雞尾酒會上,遇到「機器人之父」約瑟夫·恩格爾伯格,並密切合作,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公司Unimation。

德沃爾構思、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工業機器人,並獲得了專利,這奠定了現代工廠全自動化生產線的基礎。

3. 馬文·明斯基——人工智慧之父

馬文·明斯基(1927年-2016年)出生在美國紐約,在哈佛大學主修物理學,選修電氣工程、數學、遺傳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並於1950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建立了第一個神經網絡模擬器。之後成為哈佛大學的助理研究員,並發明了雷射共聚焦掃描顯微鏡。

1958年,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之後不久,與約翰麥卡錫(人工智慧先驅,LISP語言之父,圖靈獎獲得者)共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MIT人工智慧實驗室。在此期間,明斯基自己設計和建造了一個帶有掃描儀和觸覺傳感器的14度自由機械手,可以像人一樣搭積木。

在對人工智慧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深入研究下,明斯基構建出世界上最早的、能夠模擬人類活動的機器人Robot C,帶領機器人技術進入一個新時代。

馬文·明斯基最早聯合提出了「人工智慧」概念,被尊為人工智慧之父,也是人工智慧領域首位圖靈獎獲得者;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是虛擬實境技術的最早倡導者;其代表作《情感機器》構建了未來會思考的機器人的藍圖,影響了無數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學者。

4. Victor Scheinman——發明第一臺由電動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手臂

Victor Scheinman(1942年-2016年)出生在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在高中時,Scheinman就設計了一個語音控制打字機。

1969年,在史丹福大學,Scheinman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由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手臂——斯坦福機械臂,一種全電動6軸關節機器人,能夠在計算機控制下精確地跟蹤空間中的任意路徑,並將機器人的潛在用途擴展到更複雜的應用,例如裝配和電弧焊接,這是機器人領域的一大突破。

1973年,Scheinman成立了Vicarm公司,生產機器人手臂。1977年,他將公司賣給機器人公司Unimation,並繼續與Unimation合作,開發了著名的用於裝配生產的可編程通用機械手臂PUMA。

1980年,與他人聯合成立機器人公司Automatrix,用內置攝像頭和其他傳感器製造機器人,期間,還開發了Robotworld系統,該系統允許機器人彼此協同工作。

5. 加藤一郎——世界仿人機器人之父

日本早稻田大學是日本研究機器人較早的大學之一,特別是加藤一郎教授創立的加藤實驗室。1967年,實驗室啟動了極具影響力的WABOT項目。1972年,世界上第一個全尺寸人形「智能」機器人——WABOT-1誕生。

該機器人身高約2米,重160公斤,包括肢體控制系統、視覺系統和對話系統,有兩隻手、兩條腿,胸部裝有兩個攝像頭,全身共有26個關節,手部還裝有觸覺傳感器。

WABOT-1可以用雙腳走路,用帶有觸覺傳感器的手抓住並移動物體,還會使用視覺和聲學傳感器測量距離並計算物體的方向,其會話系統允許它用日語與人進行交流。

加藤一郎長期致力於研究仿人機器人,被譽為「世界仿人機器人之父」。

6. 金出武雄——世界上第一臺直接驅動機器人手臂

Takeo Kanade,1945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計算機視覺和機器人專家和研究人員之一。1974年他從日本京都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並於1980年加入卡內基梅隆大學。

1981年,Takeo Kanade設計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直接驅動機器人手臂,包含機器人組件內的所有電機,從而消除了長傳動。

Takeo曾為許多政府、企業和大學顧問委員會提供服務,包括國家研究理事會的航空航天工程委員會(ASEB)、美國NASA的高級技術諮詢委員會、衛生保健專家PITAC小組和加拿大高級研究所顧問委員會。

Takeo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機器人學教授,擁有約300篇同行評審的學術出版物和20項專利。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他還獲得了各種獎項和榮譽,包括2016年的信息科學京都獎。

7. David Barrett——第一艘全功能的機器人魚RoboTuna

1996年,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David Barrett設計並建造了仿生機器人RoboTuna。該機器人是有史以來第一艘全功能的機器魚,通過模仿藍鰭金槍魚的形狀和運動,由六個伺服電機控制,被設計用於探索無人機的新推進系統。

該項目的設想是研究設計和建造可以像魚一樣遊泳的機器人潛艇的合理性,為自動駕駛水下航行器(UAV)設計出一種新型的推進形式。

RoboTuna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它比其他水下機器人具有更號的靈活性和機動性,使用的能量也更少。

8. 土井利忠——SONY機器狗AIBO的創造者

土井利忠出生於1943年,1964年獲得東京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學士學位,1972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博士學位。他於1964年加入索尼,並為該公司開發第一個數字音頻項目。

在上世紀90年代,他領導索尼的數字生物實驗室,在家用機器人的研發過程中,將機器人的外形設計成小狗的樣子,讓它成為消費者的寵物,這就是機器狗AIBO。

1998年公司推出了原型產品,並在1999年發布第一款消費者型號。在日本發售時,所有產品在不到20分鐘內銷售一空。

2006年,這臺突破性的機器人加入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名人堂,因其對機器人技術的貢獻而獲得官方認可。

9. Satoshi Shigemi——本田ASIMO機器人的設計者

由本田設計和製造的人形機器人ASIMO是最早成功模仿人類動作的機器人之一,並且在過去的18年裡成為了機器人行業的一個標誌。

Satoshi Shigemi是本田ASIMO項目的高級工程師和項目負責人,該項目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目標是生產世界上第一個雙足機器人。

在1986年-1993年間,本田開發出早期步行機器人E系列,1997年開發出P系列。這些都是ASIMO系列機器人的先驅。

2014年,本田推出全新的具有自主機械感應的直立行走機器人ASIMO(英文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的縮寫),可以進行開果汁、單腳跳、上下樓等行動,並能以每小時9千米的速度奔跑,甚至能夠理解語音命令並具有面部識別能力。

可惜的是,本田最近宣布計劃停止ASIMO系列機器人研發。

10. Jacob Matijevic和Donna Shirley——打造火星漫遊機器人Sojourner

火星漫遊機器人Sojourner由Jacob Matijevic和Donna Shirley以及NASA科學家、工程師組成的大型團隊設計,是第一個部署到火星的機器人。

Sojourner是一種六輪機器人探測器,半自動探測器能夠由地球上的人類操作員控制。考慮到與地球的距離,命令的滯後時間約為10分鐘。

1997年7月4日,Sojourner登陸火星表面,最初設計只能持續運行7天,但最終持續運行超過83天。

機器人漫遊車的主要目標是探索火星表面並收集有關土壤和地質的信息。機器人有三個攝像頭,還配備了一個Alpha質子X射線光譜儀(APXS)來確定火星表面的成分。它的所有設備均由一組有限容量電池和砷化鎵/鍺太陽能電池板陣列供電,太陽能轉化效率為18%。

這款簡陋的小型六輪太陽能機器人突破了人類對機器人和當時通信的理解極限。

11. Joe Jones——掃地機器人Roomba之父

掃地機器人Roomba是全球知名的家用清潔機器人,也是商業上最成功的家庭清潔機器人之一,在2002年由iRobot公司首次推出。

Roomba具有一系列傳感器,可讓機器人在空間中導航,以執行清潔活動。傳感器使機器人能夠檢測到障礙物、地板上的髒點或斜坡和樓梯。

Roomba使用兩個獨立操作的側輪,可以360°轉動,每秒鐘思考次數超過60次,能夠以40種不同的動作進行反應,從而徹底清掃房間。

在麻省理工學院AI實驗室時,Joe Jones就對小型反應型機器人非常有興趣,並想要建造一個可以清理地板的機器人。

在Denning Mobile Robotics工作期間,他和機械工程師Jack Shimeck設計了一個掃地機器人概念,即後來的Roomba。在進入iRobot公司後,致力研究Roomba機器人,目前其家用機器人產品全球整體銷量已經突破2000萬臺。

12. Marc Raibert——波士頓動力公司大狗機器人的創造者

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因大狗機器人(BigDog)而被人熟知,這種自平衡跳躍機器人最初是為美國軍方開發的。

大狗機器人的四條腿完全模仿動物的四肢設計,內部安裝有特製的減震裝置。機器人的長度為1米,高70釐米,重量為75千克。機器人的行進速度可達到7千米/小時,能夠攀越35度的斜坡。它可攜帶重量超過150千克的武器和其他物資。

2016年,波士頓動力公司在BigDog的基礎上研發出名為SpotMini的新型機器人。

Marc Raibert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於1992年創立著名的波士頓動力公司,在自平衡和跳躍機器人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波士頓動力公司於2013年被Google收購,於2017年6月被出售給日本的軟銀公司。

13. David Hanson——最接近人類的機器人Sophia的創造者

Sophia被稱為最接近於人類的機器人,由香港公司Hanson Robotics設計和建造。她於2016年3月在美國西南偏南音樂節上首次亮相,能跟蹤和識別人類的面部表情,並與人類進行自然對話。

2017年10月,Sophia被沙烏地阿拉伯授予公民身份,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

David Franklin Hanson 1969年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在羅德島設計學院學習美術,獲得互動藝術與工程學博士學位。2013年,David在香港成立了漢森機器人公司。

他一直致力於創造類人機器人,其中索菲亞是他最高的成就之一。

相關焦點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100期:俄羅斯科學家研發煎餅機器人一...
    石頭科技是一家專注於家用智能清潔機器人及其他清潔電器研發和生產的公司,是國際上將雷射雷達技術及相關算法大規模應用於智能掃地機器人領域的企業。Karakuri推出了其首個機器人食堂,旨在改變全球食品和酒店業世界領先的食品機器人技術公司Karakuri揭開了世界上第一個全自動做飯的自動食堂DK-One的面貌,將智能餐飲的未來帶入生活。
  • 2018全球Top 1000 計算機科學家h指數,71位華人學者,29位中國科學...
    而且,榜單統計的是總時間 h-index,有些科學家很長時間都沒有發表論文,甚至已經去世(比如排名第二的司馬賀),他們的 h-index 是長時間保持不變的。因此,在看排名的時候要考慮到類似增量和存量的相對性。最後,有的科學家不太喜歡更新 h-index,甚至主動不提交相關數據。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
  • 前OpenAI科學家辭職創立智慧機器人公司,我們和他們的CEO聊了聊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協會的數據, 2016 年工業機器人銷售額以增速 18% 達到 131 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創了行業紀錄。需求的另一邊,機器人也是創業熱地。全球機器人創業公司在 2016 年的融資交易量,從 2015 年的 147 起增加到 174 起,增長了約 18%。其中,約 48% 的融資交易指向了創建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的企業級機器人。
  • 全球網際網路機器人TOP50
    然而對於機器人,在憧憬之餘也有人感到擔憂,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比爾·蓋茨和特斯拉總裁馬斯克等人對人工智慧機器人危害提出的假設:他們擔心有一天,智慧機器人將脫離人們的控制,變成人工殺人狂來反噬人類。儘管他們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是如今我們的生活早已離不開機器人,小到家用智能吸塵器,大到工廠裡的機械手臂、醫院的智能手術臺,甚至是軍事上的偵查機器人,這些無一不是機器人給我們帶來的利好。
  • 13位中外科學家 獲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活動揭曉了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獲獎者名單: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馬裡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所長羅伯特·加羅博士獲「國際合作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田志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獲「成就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畢玉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劉軍等10位青年科學家獲「創新突破獎」。
  • 全球最頂尖計算機科學家:美國632位,英國52位,中國呢?
    計算機行業在當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所以世界各國都在培養頂尖計算機人才,在全球最頂尖計算機科學家中,美國有632位,德國有45位,中國有多少呢?美國的科研能力全世界有目共睹,許多先進的電子產品都是出自美國之手,美國從蘇美冷戰時期開始,就引領著世界各國科研的發展。
  • 海柔創新紙箱及雙深位機器人全球首發,引領箱式倉儲機器人系統新風向
    6月15日晚,海柔創新於線上舉辦了「創新·引領·共贏」2020新品發布會,重磅發布全球首款紙箱倉儲機器人庫寶A42N(Carton-picking ACR HAIPICK A42N)及雙深位箱式倉儲機器人庫寶A42D(Double-deep ACR HAIPICK A42D)。
  • 海柔創新全球首發紙箱及雙深位機器人
    全球TMT2020年6月16日,海柔創新於線上舉辦了「創新·引領·共贏」2020新品發布會,發布全球首款紙箱倉儲機器人庫寶A42N (Carton-picking ACR HAIPICK A42D) 及雙深位箱式倉儲機器人庫寶A42D (Double-deep ACR HAIPICK A42D)。
  • 機器人「佳佳」採訪科學家,英語和顏值驚呆外國人
    機器人「佳佳」採訪科學家,英語和顏值驚呆外國人 新聞 2017-04-27 14:12:25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人形智慧機器人
  • 25位大數據科學家
    下面從三個類別對這25位大師進行簡介,雖然這個分類可能並不那麼恰當,但是可以加深讀者對他(她)們的了解。這些科學家全身心致力於在數據中發明新的算法或者模型,他(她)們更傾向於學術與科研界的創新與創造。這些科學家致力於將技術轉變為生產力,應用數據技術去創造產品和服務。顯然,並不是說上面兩類大師不是實踐派。
  • 15歲成科學家,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
    要成為科學家就得有被世人認可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然一個15歲的學生,怎麼就被稱為科學的呢?先看下她是怎麼出名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於10月29日在上海開幕,一群穿梭在會場的 「00後科學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與諸多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獎項的獲獎者們面對面,掀起了一場科學薈萃的「頭腦風暴」。
  • 雪梨科技大學10位學者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雪梨科技大學學者在「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表現卓越·三位雪梨科技大學學者入選「跨學科領域」2019年12月6日,雪梨——近日,雪梨科技大學10位在校學者入榜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學校的研究水準和廣度得到了認可。
  • 2014年全球科技盤點:機器人獵豹奔跑速度或可超博爾特
    據外媒2014年3月31日報導,近日,一位名叫黛比(Debby Elnatan)的以色列母親創造了一項發明,讓雙腿殘疾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父母重燃希望。通過設計一款叫Firefly Upsee的親子助行器,黛比讓孩子們重新感受到用雙腿行走的力量。英男子發明"磁鐵鞋" 可在金屬天花板上倒立行走
  • 當科學家上網時,他們在搜什麼
    當科學家上網時,他們在搜什麼 原標題:   據英國《自然》網站近日報導,涵蓋數千本期刊摘要與參考文獻的大型科學資料庫Scopus,按其提供的熱度最高的關鍵詞,「癌症」「區塊鏈」和「大數據」都進入了2018年科學家檢索頻率最高的詞彙榜單。  而谷歌新聞實驗室也為《自然》統計了全球搜索熱度最高的科學詞彙——2018年搜索頻率最高的5大科學詞彙都是簡單的常數和公式,譬如光速、圓的面積等。
  • 2020全球計算機頂級科學家排名,中國上榜45位!亞洲第一在這所學校......
    近日,Guide2Research 網站發布了 2020 年度全球計算機科學和電子領域頂級科學家排名,旨在為學術社區提供更多可見性,讓更多人了解計算機科學領域影響力較大的研究貢獻。該排名收集了 6000 餘名科學家的資料,並按照 h-index、DBLP、引用量等多項指標進行評估,從中選出了 Top 1000 科學家。
  • 全球僅13人,北理工黃強教授榮獲IFToMM「卓越成就獎」
    北理工黃強教授榮獲國際機構學和機器科學聯合會(IFToMM)「卓越成就獎」頒獎詞指出黃強教授「在仿人機器人和空間機器人的機構設計、運動規劃、平衡控制和系統集成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在機器人領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大力推動了機器人科技發展」。
  • 為何1000名頂級科學家皈依中國?日本國寶級科學家道出真相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因大量人才流失而飽受詬病,比如在納米材料領域,全球前10的科學家,我國就佔了6人,但這6人全都在美國工作生活。而美國之所以能夠在科技領域稱霸全球,離不開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湧入美國。雖然我國和美國在人才數量和質量上差距依然很大,但我國也正在成為人才流入的中心。
  • 2位頂級華人科學家撤離矽谷,他們的離開,讓美國科技圈又炸開鍋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和遷移,如今全球各國之間的競爭不再局限於軍事和經濟,更多的則是科技力量的比拼,畢竟所謂的綜合國力與科技的發展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很顯而易見,美國之所以能夠在二戰後在國際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原因與科技的發展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
  • 「2019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26位嘉賓首公布,直覺會火 | CCF...
    雷鋒網將在2019年7月12日至7月14日再度迎來年度重磅活動——2019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19)。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本屆大會將再次匯集全球範圍內最頂尖的學術專家、企業領袖、明星創業團隊和風險投資人,將在大會現場共同探討行業發展趨勢,解讀產學研最新技術。
  • 全球人工智慧機器人公司AgileRobotsAG(思靈機器人)獲pre-A輪融資
    全球人工智慧機器人公司Agile Robots AG(中文簡稱:思靈機器人)近期完成了由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天智航、線性資本共同投資的pre-A輪融資(投資人順序按字母排列)。據悉,本輪融資資金主要將用於新產品的研發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