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個以上的孩子,手足衝突在所難免,大人常常擔任審判、處罰的角色。美國的老師放手讓小孩自行開會解決爭執,領悟不應一昧叫孩子不要吵,吵架反而能學到談判、溝通、協調的重要能力。
我是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小時候要是和妹妹起衝突,得到的回覆總是:你是姐姐,應該讓妹妹。是的,姐姐讓妹妹天經地義;
一次哥哥搶我玩具,我逮到這個哥哥讓妹妹的大好機會,興奮地找大人告狀,沒想到,得到的回應居然是:你是女生,比較懂事,就讓一下男生吧!
年幼的我只覺得自己好倒黴,由於從小總是被要求忍讓,長大後的我遇到類似情形也常以自認倒黴收場。這種以和為貴的解決方式,我總覺得有問題……
但是大人這樣的處理方式很普遍:家和萬事興是固有觀念,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是我們的處事模式;另外,父母在外為了生計奔波一天,回家後要是看到孩子爭吵不休,很少不動怒的。
所以遇到孩子爭執,父母不是叫比較好說話的那一方多讓讓之外,就是大動肝火,把所有的小孩子連坐法一起教訓教訓,看你們以後還敢不敢。
在美國的幼兒園,兩個圓嘟嘟的五歲小孩為了一支鉛筆鬧得不可開交,蹦蹦跳跳到了教室後面,教室後面有一張鋪著紅格子桌布的小圓桌,桌上放置了一個小地球儀,象徵世界公民,地球儀旁邊還放著一隻紙鴿子,象徵和平。
對話開始了:
瑪麗:「我的鉛筆斷了,這是我爸爸給我的生日禮物。」
湯姆:「我喜歡你的鉛筆。」
瑪麗:「我的鉛筆斷了,我很難過。」
湯姆:「你的鉛筆很漂亮,我們兩個都很喜歡,我只是想看看你的鉛筆而已。」
瑪麗:「我們兩個人都同意我的鉛筆很酷,如果你想看我的鉛筆,請跟我說,用搶的,鉛筆斷了,我很傷心。」
湯姆:「對不起。」
瑪麗:「這次沒關係了,下次請跟我說。」
湯姆:「好的。」
瑪麗:「還有你的黏土玩具很好玩,下次可不可以借我玩一下?」
整個過程不到兩分鐘,兩個人手牽手跟老師報告:解決了!
我所預期的老師大動肝火、花長時間幹預說教、或是處罰學生的畫面完全沒有出現。在短短的兩分鐘內,孩子學到:表達情緒、同理心、解決問題、道歉、接受道歉和溝通協商。小瑪麗甚至懂得為自己未來的利益堆籌碼!
其實孩子之間出現爭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這也是他們學習解決紛爭、與人溝通協調的最佳時機。父母介入,等於是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
孩子有自己解決事情的方式,大人介入只會愈弄愈糟,況且由父母處理孩子的告狀,就像打地鼠一樣,沒完沒了,到最後累的還是家長,何必呢?讓孩子學習怎麼吵架,父母絕對會輕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