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城市被稱為都市,超過500萬可稱為大都市,大都市的輻射半徑可達150公裡,一般都市的輻射半徑可達100公裡。按此標準,我國達到都市標準的城市大約有30座,也就是說,我國已形成30個左右的都市圈。
都市圈與相鄰的都市圈會發生耦合,也就是彼此連接起來,甚至發生重合。如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已經耦合在一起,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也已經耦合在一起,城市群就形成了。
調查顯示,我國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國家級城市群,以及遼中南、山東半島、海峽西岸、中原、長江中遊、關中、川渝城市群),除核心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規模都不太大,通過集聚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可承載比現有規模多一倍的人口,如以下區域:
長三角城市群的南通、揚州、泰州、鎮江、湖州、嘉興、紹興等城市,承載力還有擴大空間。
南通面積8000多平方公裡,揚州也超過了6000平方公裡,而南京也只有6587平方公裡,所以說,江蘇的中等城市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人口增長承載空間!
另外 ,江蘇除了南京、蘇州、無錫外,經濟實力最強的是南通。
京津冀城市群中,廊坊、保定、滄州、唐山、秦皇島、邯鄲等城市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唐山是河北經濟中前列的,可以進一步增強人口吸附和承載能力。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惠州、江門、中山、珠海的城市規模都不大。
如惠州面積大,總面積11599平方公裡,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88.00萬人,具有很大的潛力,繼續城市化和吸納新的人口。中山和珠海人口也不多,都在200-350萬左右,還有一定空間。
成渝城市群的瀘州、內江、合川、廣安、南充、遂寧等,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瀘州不僅經濟不錯,2019年,瀘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81.3億元,總面積也有12232.34平方公裡,戶籍人口500多萬人,未來可以發展到800萬到1000萬人口的空間。
因為從東部的城市看,幾千平方公裡不到1萬平方公裡的經濟發達城市,比如無錫才4000多平方公裡、佛山不到4000平方公裡,而東莞不到2500平方公裡,人口都已經超過了500萬,佛山東莞都已經達到了800多萬。
西部城市面積大,人口密度遠不如東部,這就是西部城市的後發優勢。
這些城市規模的擴大,有利於優化城市群的空間結構,解決城市群核心城市「一市獨大」的問題,還有利於解決發展不協調的問題。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的城市群佔全國土地面積不到20%,城市群之外尚有80%的面積。這些區域的城市數量少,規模小。沒有城市的輻射和帶動,經濟很難發展起來。因此,非城市群地區或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應通過提高區域性中心城市對產業的承載能力和對人口的吸納能力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