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軍區某旅規範穿著防彈衣時裝具攜行方式防彈衣不再成為戰鬥「束身衣」
攀登越障、格鬥射擊、班組協同……5月22日,在廣州軍區某旅訓練場上,官兵們雖然穿著厚重的防彈衣,卻依然身手靈活、戰術動作到位。「防彈衣是士兵的戰場『鎧甲』,必須適應穿著它打仗。」該旅保障部部長田偉介紹,為讓官兵能更好地適應穿著防彈衣訓練作戰,他們根據戰術需求對各類裝具的攜行方式進行規範,有效提升了部隊實戰化水平。
談起最初穿著防彈衣訓練帶來的問題,一營營長王軍總結出3個字「悶、硌、纏」:穿上防彈衣訓練,由於不透氣常常大汗淋漓;裝具如果沒有固定好,做戰術動作總是硌得身上生疼;許多裝具「纏」在防彈衣上,如果不注意會對戰場生存造成諸多隱患。他告訴記者,由於過去的裝具攜帶方法和戰術動作,都是根據不穿戴防彈衣的情況下設計的,要想適應戰場就得加以研究改良。
記者拿起一套單兵攜行裝具,按照老辦法將挎包、水壺、防毒面具等器材依次披掛,再將防彈衣穿在外面,頭戴鋼盔,手持自動步槍。看起來還挺威武,可是跑起步來很快就氣喘籲籲,掏防毒面具和手槍時,也經常因卡在防彈衣邊緣而導致動作變慢。
「穿上防彈衣後,別看穿戴裝具並不複雜,裡面學問可不少。」二連連長鄒偉指著記者的裝束說,這種穿戴方式不但拿放裝具不方便,壓迫胸部呼吸不暢,在受傷後還會因為各種帶子綁在身上難以實施搶救。為此,該旅對機降、山嶽叢林作戰等數十個訓練課目展開研究,對穿防彈衣後攜行的各種裝具的佩戴方式、位置及先後順序進行規範,並結合訓練、比武、考核反覆研究和改良,找出最優組合方式。
記者還注意到,在訓練中,官兵們身上並沒有挎水壺,而是背上了水袋。訓練時,只要將耳側的吸管噙入口中便能喝水。原來,高強度作戰容易造成脫水,穿著防彈衣拿放水壺十分不便,而水袋能夠很好解決這一問題。據了解,為了適應不同任務需要,該旅聯繫廠家統一購置了部分補充裝具,使官兵攜行穿戴更有利於作戰需要。(濮照 駱宏望)
由「進攻的盔甲」說開去
■高志文
有個工匠奉命為國王精心打造了一副盔甲,國王把盔甲穿在木偶身上,舉劍猛刺後盔甲出現裂痕,於是要工匠再做一副,如果再不堪一擊就要殺掉他。在送第二副盔甲時,工匠請求自己穿上檢驗。國王派一個士兵揮劍刺他時,工匠大叫一聲撲過去,士兵被嚇蒙劍落。工匠對國王說:「陛下,盔甲不是給木偶穿的,戰場上當敵人猛刺過來時,穿甲人必然反抗,進攻的盔甲就不會輕易被擊破了。」
防彈衣作為現代戰場「盔甲」同樣不能只防不動,更不能「壓箱底」。戰士們穿上它是為了更好地衝鋒陷陣,所以必須穿在平時、訓在日常,使戰術動作在充分考慮防護的背景下實施,做到攻防自如。美軍作訓服上衣口袋設計成斜式,便於穿上防彈衣後插進手取物,而且衣領可以豎起,穿上防彈衣後能保護脖頸。這些設計考慮到各種單兵攜行裝具的使用搭配和功能協調,最大限度地發揮保障合力,這對我們不無啟示:戰時不僅是一個未來的時間概念,更是一個需要在日常訓練和保障中時時處處貫穿的理念,莫讓自己的盾困住自己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