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10日電(記者 王秀麗 實習生 李婧怡)1840.018公裡,是臺灣南投到北京的距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幕徐徐拉開之際,來自臺灣南投的「90後美少女」彭少儀獨自從南投來到北京,開始了從臺灣到大陸的「創客」生活。
來自臺灣南投的「90後美少女」彭少儀。本人供圖
臺灣「萌妹子」跨越1840.018公裡到北京創業
在「大眾創業」的新浪潮、「萬眾創新」新態勢下,創業氛圍濃厚,不僅大陸青年創業的事例不勝枚舉,還吸引了海峽對岸的年輕人來創業。
生於「寶島」的彭少儀是名副其實的「茶三代」。外婆家種植茶田,媽媽在她初中之前一直經營著茶藝館。彭少儀在媽媽的茶藝館裡有專屬於自己的座位,彭少儀從小就嘗試著衝泡不同口味的茶。
後來,彭媽媽的茶藝館由於身體原因關掉了。但「90後」的彭少儀割捨不下自己對「茶」的情誼。但實體店又有昂貴的成本投入,臺灣茶葉市場也面臨已經飽和的情況。
彭少儀心中思索,怎麼打造自己的茶「絲綢之路」?
「這兩年大陸的創業浪潮空前盛況,科技和網際網路領域,更是資金和人才的匯聚地。」彭少儀說。
2014年,彭少儀報名參加了由全球青年領導力聯盟在北京組織的研習營,她希望藉此機會了解北京的創業氛圍與環境。也正是此次研習營之行,彭少儀結實了自己創業的合作夥伴——被戲稱為「妖騷萌漢子」潘忻望。
彭少儀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黑馬會創業家留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秀麗 攝
海峽兩岸青年結伴創業 親身體驗「網際網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許多年輕人追夢的機會,而「網際網路+」成了更多青年創業的契合點。
來自天津南開大學的潘忻望不僅做過社團主席、「混跡」過北京NGO圈,更重要的是,他曾經有過電商社區的創業經歷,積累下了重要的網際網路嗅覺和電商經驗。
在潘忻望的引薦下,彭少儀走進設立在北京中關村的青年空間、創業大街,參加各種各樣讀書會、創業沙龍,並得以與一些投資人相識,闡述自己的產品理念……
彭少儀與潘忻望在「網際網路+」模式中,逐漸摸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創業之路:「網際網路+茶產業」。為了異軍突起,他們選擇了區別於茶葉的傳統銷售渠道——網絡創業,在微信平臺推廣她的「山茗主義」的濾袋茶。
談及選擇非實體店銷售,彭少儀很有心得,「一開始選擇在微信推廣發售是為了降低成本,並測試市場需求。畢竟沒有人做過這個,我想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來檢驗它對市場的吸引力。」
工作中的彭少儀。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秀麗 攝
當代年輕創業者將更具有企業家精神、更懂得社會責任
雖然當「北漂創客」的時間僅有半年,彭少儀在北京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創業者。在彭少儀看來,現在大陸年輕人創業勢頭很猛。
「他們有初創的也有二次創業的,大多數人是大學高年級到30歲內這個年齡段的,所涉及的行業也是多種多樣的,像食品類、計算機軟體、二手車等。」彭少儀說。
採訪中她向記者提到一個臺灣「創客」——現在是北京大學在校學生,他經營了一個蛋糕店,月流水150~200萬左右。還有更多「小夥伴」是在積累經驗和資本準備創業的道路上。
彭少儀對於這群創業者的未來充滿信心和期望,「一定會有一批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90後』,站起來,扛起大梁。他們是在投資人的注視下成長為一批企業家,他們深深懂得資本的力量和社會責任,他們會非常願意幫助那些『10後』,『20後』的創業者。」
但她也認為,創業不僅是事業,也是「志業」。「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到最後,能堅持下來的人一定是擁有良好的創業素質,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的核心優勢。同時心裡有一股力量在支持著他們。」彭少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