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包括「臺二代」,在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流下,踏足東莞這一片土地,他們更多選擇進軍現代服務業。
臺商大廈、臺心醫院、臺商子弟學校……這些「臺灣印記」從側面表明,東莞是臺商最早進入大陸、投資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過去,「臺一代」看中東莞的人力、土地、政策等紅利落地辦廠,20多年來的創業過程,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產品設計,為東莞經濟騰飛和轉型做出大貢獻。
如今,接受更現代理念的臺灣青年包括「臺二代」,在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流下,踏足東莞這一片土地,他們看好的是大陸廣闊市場,以及濃鬱的「網際網路+」文化,他們更多選擇現代服務業進行創業,與本土的生活、文化、社會融合更為緊密,可謂臺灣人到莞創業2 .0版本,他們又將給東莞這一片土地帶來怎樣的變化?
「2017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研討會」將於7月6日至8日在東莞舉行,將研討如何助力兩岸青年追逐夢想,開創未來。在研討會舉辦前夕,東莞市組織媒體記者挖掘臺灣青年在莞就業創業故事,吸引更多臺灣青年到莞,促進兩岸青年融合。
焦點
A「臺二代」接班 並非一定子承父業 重點是拿得出成績單
關於臺灣青年創業就業的討論,躲不過關於「臺二代」接班的話題。
迥異的市場環境,變化的文化理念,限制著不少第二代接管家族企業的意願,如產業潮流,傳統的如製鞋、服裝等,不少二代對此並不感興趣,另外不少二代有海外留學經歷,他們偏向於網際網路、金融等行業,可以給別人打工也可以自己創業,選擇更加廣泛。
20多年前,吳森勝的父親在東莞洪梅經營拉鏈工廠,吳森勝初中畢業後便來到東莞生活,是東莞臺商子弟學校首屆高中生,可以說是典型的「臺二代」。高中畢業後,他回到臺灣讀大學,隨後去美國進修企業管理相關專業。回到臺灣後,成為一家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的訓練規劃師。
經歷長達兩年的企管顧問工作後,吳森勝回到東莞父親身邊,第一件事便是協助父親打理曾作為副業投資且處於虧損狀態的高爾夫球會所———長榮體育娛樂有限公司。在現有的客戶基礎上開創B 2B業務,以「打造新型態的成長交流平臺」為主要運營方向,成為各方企業及團體舉辦活動或培訓的優質場所,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公司扭虧為盈。
在獲父親認可後,他開始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自己開工廠,自己烘焙,做市場買不到的咖啡。如今已經在東莞開有4家體驗店,今年下半年,將走出東莞在深圳開出一家體驗店。
首批計劃投入70萬美元,父親是最大的投資人,而關於接班,目前拉鏈工廠和高爾夫球場仍在運營,尚未到接班的時點。不過他也一直不認為就要子承父業。吳森勝表示,「對於我們這些臺商二代來說,父親既是長輩又是老闆,你得拿出自己的成績單,才能取得信任和良好溝通!」
另一位「臺二代」黃御萌同樣通過了實力對話。他父親經營的是機械工廠,自己目前是盈科東莞涉外部臺灣法律事務中心主任。「討論過很多接班話題,最後我們的決定是讓哥哥來接班」,黃御萌表示,自己可以專注在法律事業,而臺灣籍和「臺二代」背景,為他積累了不少人脈,是眾多大陸律師難以比擬的優勢,有8成的客戶是臺商。
B 創業優勢 市場大同文同根+大眾創業風潮
吳森勝、黃御萌是「臺二代」,但其他只身前來的臺灣青年們而言,他們看中東莞的又是什麼呢?
2016年,東莞臺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簡稱「臺青創中心」)由松山湖發起成立,為入駐基地的臺灣青年創業團隊提供一條龍產業化孵化服務。
據臺青創中心數據,目前共有84家企業申請進駐。「95%是從臺灣當地來到大陸創業的」,臺青創中心有關負責人林子凱表示,臺灣青年對於到東莞創業表現出熱情。綜合分析原因包括,大陸龐大的市場規模,未來持續性增長的可能,還有就是同根同源同文化,創業成功率比在其他不同文化的地區要容易得多。而相較於上海、江蘇崑山、福建等地,東莞也有著難以比擬的產業優勢,製造能力強,能夠迅速將創意落地,臨近港澳臺,「走出去」通道多。
近3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潮流也讓臺灣青年感受到加入創業潮的「小確幸」。「我相信時勢造英雄」,東莞娜雅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競德7年前就已經在大陸開始創業開設琴行,但當時不熟悉市場環境,最後以失敗告終。在總結經驗後,他再次上路,聚焦在生物技術產品,而這一次市場創業環境已經改變。
有關方面也採取了不少積極措施,為臺灣青年實習就業、創業創新搭建平臺、優化環境、提供便利。如黃競德入駐的臺青創中心面向所有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中心免費提供辦公場所,還有配套的住宿公寓,不收取任何租金,東莞市政府給予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創業啟動經費。今年2月8日,第一批啟動資金120萬已經成功下發,9家企業受益。
趨勢
臺灣青年創業青睞現代服務業
84家申請企業當中,已完成39家企業的註冊,其中電商電競網際網路企業28家,科技物聯網企業26家,文創企業12家,生技企業9家,3D列印、V R企業4家,新能源、環保企業4家,微型餐飲企業1家。可以看到,臺灣青年們更青睞向現代服務業轉型,體現當下的產業潮流,而文創產業和生物技術是臺灣的優勢產業,臺灣青年帶著優勢產業落地,也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今年5月,臺灣青年張睿希來到東莞,成立設計公司,團隊成員共有10人,主要做家電、食品相關的行業。「臺灣的工業設計相對於大陸比較成熟,目前主要面對臺商需求」。張睿希介紹,過去工廠自設設計部門,如今開始傾向於尋找第三家設計公司,對於產品設計的需求大,而張瑞希的設計公司區別於其他設計公司的是可以賣設計還能賣渠道。
目前手上已經有5到6家的臺商資源,按照張睿希的想法是以東莞松山湖為營運總部,第一年開拓東莞臺商工廠代工廠市場為主,第二年往外拓展,針對上海市場,第三年開始拓展整體大陸市場。
同樣的,臺灣青年洛克思與合作人Tonk成立東莞夢行者企業形象策劃有限公司,提供形象策劃。不過,洛克思並不滿足於只做策劃,他將自己的優勢與產品創新結合,與傳統廠商合作,一方面幫助他們重塑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同時,也為自己的創業注入更多科技含量,如女性智能穿戴式內衣項目。
建議
先來者:先就業再創業
採訪中,只身前來的臺灣青年們坦言,他們首先要面臨的一關就是「水土不服」問題。黃競德就曾因市場環境的差異,讓他首次創業就碰了一鼻子灰。他和朋友在東莞樟木頭開了一家琴行,但經營狀況並不理想。
黃競德分析,琴行經營失利主要是之前沒有詳細了解這邊的實際情況,大陸這邊來學琴的都是為了給孩子升學加分的,和臺灣是完全不同的需求。而此時樟木頭當地的琴行也不少,由於專長並不在於鋼琴,沒有充分調研進入市場,2年後只能匆匆結束。
對此,先來一步的臺灣創業青年的建議是,先就業再創業。「臺灣青年想到大陸創業,最好先到大陸工作,熟悉環境,累積經驗和人脈,再自行創業。」黃競德建議,如有創業項目,也可以選擇入住創業平臺如東莞臺灣青年創業中心,不僅省去很多註冊、稅務、法務的麻煩,還可以得到很多輔導和各類資源。
「我非常贊同先就業再創業,因為不了解市場行情,創業很難成功。」黃御萌坦言,目前自己還沒有獨立出來創業的想法,如果出來創業,會把懂得兩岸法律的志同道合的人召集起來。而不管就業還是創業,他們一個共同的建議是,在有創業想法前,應該好好培養執行力,並積極接觸相關產業訊息,才能應用於未來創業時的需求。
案例
吳森勝:堅持做新鮮單品咖啡
「10多年前我們誰也沒有想到,人人無時無刻都能夠上網一樣,我們或許可以設想一下再過10年,大街上的人可能都拿著一杯咖啡呢」。「臺二代」吳森勝目睹東莞城市經濟的變遷,感受著自己和身邊臺灣人對咖啡的熱愛,決心要把咖啡推至一個新的高度。
吳森勝創辦「翹鼻子咖啡」已在東莞開出4家體驗店,他在每間咖啡體驗店設教室,不僅分享健康的咖啡,還舉辦一些課程和其他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加速大家對單品咖啡的認識,為客人提供一系列攜帶回家的咖啡模式,同時通過網際網路渠道進行銷售,品牌形象逐步建立並獲市場認可。本月將走出東莞在深圳市場開出第一家體驗店。
證明自己能力 獲父親投資
20多年前,吳森勝的父親在東莞洪梅經營拉鏈工廠,他初中畢業後便來到東莞生活,成為東莞臺商子弟學校首屆高中生。2014年,吳森勝回到東莞父親身邊,第一件事便是協助父親打理曾作為副業投資且處於虧損狀態的高爾夫球會所———長榮體育娛樂有限公司。吳森勝在現有的客戶基礎上開創B2B業務,以「打造新型態的成長交流平臺」為主要運營方向,成為各方企業及團體舉辦的活動或培訓的優質場所,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公司扭虧為盈。
吳森勝證明了自己的經營能力,也獲得父親認可,「父親既是長輩又是老闆,你得拿出自己的成績單,才能取得信任和良好溝通!」吳森勝說,取得信任後,自己也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自己烘焙,做市場買不到的咖啡,並獲父親的投資。
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位?「翹鼻子咖啡只做新鮮的單品咖啡,這是我一直堅持的」,吳森勝介紹,把咖啡只當做飲品去銷售,而是融入咖啡更深層面的文化含義,讓更多人去體會和品嘗,從咖啡種植、選豆、烘焙、包裝、保存、衝泡方法等,每一個程序進行串接,分享每一粒咖啡豆的故事。
網上售賣+觀光體驗 多模式綜合經營
吳森勝在經營過程當中,引入臺灣觀光工廠的理念。創業之初,他走訪了精選出種植咖啡的優質莊園和農戶,如雲南保山是大陸盛產小粒咖啡之地,吳森勝在與農戶籤約供應高品質咖啡的同時,還引進3000株咖啡苗到咖啡烘焙觀光工廠(高爾夫球場內闢出600平方米土地種植)。然後邀請幾位臺灣的咖啡烘焙大師到東莞進行技術移轉,確保咖啡烘焙的品質;同時在會所開了第一家咖啡文化體驗店,產銷一體化。「這一模式客戶群還未形成,還需要繼續培養。」吳森勝表示。
他認為,而網際網路則被公認為是實現升級的「高速公路」,他判斷中國市場很快趕上並在15年內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咖啡消費國,網際網路將成為咖啡市場重要途徑。
「翹鼻子咖啡」在淘寶有自己的專賣店,有自己的公眾號,以網際網路思維做咖啡事業。首先是極致的體驗,一粒豆至一杯咖啡的全流程;其次是品牌個性突出,這也是精準的定位;三是微創新,提升多元化程度。
目前,「翹鼻子咖啡」已在東莞開出4家體驗店,去年被評為「東莞最具成長性咖啡品牌」第一名。此次評選是由國家咖啡師考評員、國家高級咖啡師擔任評委。
創業路也不是一帆風順,吳森勝說:「兩岸的風俗文化差異、人才培訓上崗及資金技術的需求,都面臨了重重阻礙。唯有透過不懈的堅持以及團隊合作的力量,實現親手做咖啡的夢想。」
吳森勝建議,「一定傾聽自己和時代的聲音,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堅持信念和快速的執行力。品牌的理念再好,若沒有執行力去實踐,永遠是紙上談兵。」
06-07版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梁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