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臺灣的小確幸離不開大陸

2020-12-13 環球網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9月26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參訪團返臺後,於近日舉行了座談會,探討的主題是「臺灣的出路在哪裡」。

臺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張麟徵便是參訪團的一員,在座談會上,她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提出很多自己的觀點。本期「對話臺灣名嘴」,便請她來為我們做深入的解讀,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出謀獻策。

觀點1 離開大陸怎麼接近世界?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現在臺灣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很崇尚小確幸,他們會說我們不要大富大貴,所以不需要大陸,只要給我小確幸就好;但您卻說,離開大陸,臺灣民眾不可能保持小確幸。這怎麼理解呢?

張麟徵(以下簡稱「張」):今天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可能會想,我乾脆就開個咖啡館,日子過得輕鬆自在,或者在哪個地方擺個攤賣小吃,也能過得不錯。

可事實上,如果兩岸關係倒退或者進入緊張狀態,觀光客對臺灣望而卻步,那麼現在這種人來人往的狀況就會消失。有沒有想過,零售業會怎麼樣?你的咖啡館或小吃攤還會有人流嗎?如果只是一兩個禮拜,還可以撐一撐,但長此以往,就會無法有序經營,更不要提小確幸了。

記:所以說離開大陸,臺灣人想要小確幸只是一廂情願?

張:是的,從另一個角度講,國際局勢也不容許臺灣這樣。臺灣地處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勢必會受到兩邊的「擠壓」,如果往東邊走靠近美日,大陸不會同意,那現在這麼多的經濟讓利也會沒有,美日那邊也一樣。所以,臺灣想要把自己維持在真空包裡享受當前的小確幸是不可能的。

記:應該說臺灣人想要小確幸,反而更應該和大陸合作,是嗎?

張:是的,因為對臺灣來說,一味地反對大陸,對臺灣未來的發展會造成妨礙。現在很多人說臺灣經濟上太依賴大陸了,所以政治上要止住,但這相當於是自殘的手段。蔡英文會說,臺灣要先走向世界,再走向大陸,可是現在全世界都在走向大陸,離開大陸,怎麼去接近世界?

觀點2 未來一年半局勢不樂觀

記:您也說到,當前的兩岸關係發展受到了一些影響,這個問題主要在哪裡?

張:主要的問題是馬英九的抗壓性太差了。從源頭來說,ECFA在「立法院」通過之後,只要是ECFA框架下的子協議,不違背ECFA的原則,就不需要再走這個過程了。但馬英九第一步就退讓,民進黨說要審查就同意,結果就一直受到杯葛。

實際上,國民黨在「立法院」佔多數席位,就算審查的話也是很容易通過的;但是國民黨內部卻自己出現了分裂,包括「立法院長」王金平也沒有積極推動;而後又遇到「太陽花學運」,馬英九退無可退,原來的活結現在就變死結了。

記:未來一年半內,您對服貿、貨貿、互設辦事處都不樂觀,是嗎?

張:是的,我很不樂觀,現在馬英九等於被卡住了,動彈不得,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都沒通過,其它的更不用說了,而且大陸也不會再跟臺灣談其它協議。蔡英文其實很了解兩岸經貿交流對於臺灣的好處,但是她不會讓國民黨來做,寧願犧牲掉臺灣的一些經濟損失,先讓民進黨上臺才是最重要的。

觀點3 大陸進步也是臺灣發展契機

記:對於兩岸交流,我們也看到您提出的一些建議,經貿交流方面不是為財團開路,觀光產業要惠及臺灣民眾。您覺得當前的兩岸交流上存在哪些問題,需要怎麼改進呢?

張:其實關於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問題,並不是這幾年兩岸關係發展帶來的,而是全球化的影響,這是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如果臺灣社會出現M型的結構,這不是兩岸交流的錯,但是臺灣老百姓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實際上,兩岸交流帶來的觀光產業的發展,的士司機、民宿業者、小吃業者,難道大家都沒有受惠嗎?

記:在面對大陸崛起時,臺灣人要有怎樣的心態呢?

張:臺灣人的心態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也是臺灣現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關於身份的認同,臺灣人得先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我們的祖先從大陸來,大陸的進步也是臺灣的發展契機,這樣才能實現雙贏。但現在有些人對大陸崛起無感,或者擔心會被兼併,也有人錯誤地去美化日本過去的殖民統治,導致對大陸的排斥心理,這種心態如果不轉變,什麼都做不好。

相關焦點

  • 臺灣女教師大陸教書的「小確幸」
    「小確幸」 (1/7) "← →"翻頁 > 臺灣青年翁如辰在美國讀完MBA(工商管理碩士)後,來到大陸一個二線城市當起了「教書匠」。
  • 臺灣女教師大陸教書:「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小確幸』」
    ­  臺灣青年翁如辰在美國讀完MBA(工商管理碩士)後,來到大陸一個二線城市當起了「教書匠」。她告訴記者,「在這裡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臺灣青年翁如辰在美國讀完MBA(工商管理碩士)後,來到大陸一個二線城市當起了「教書匠」。她告訴記者,「在這裡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 沒有了大陸,臺灣哪有什麼「小確幸」!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臺「行政院長」蘇貞昌第一時間宣布口罩禁止出口,臺「經濟部」1月23日發出公告,自1月24日起至2月23日止,1個月期間將限制N95口罩、醫用(外科)口罩及活性碳口罩出口,連普通民眾攜帶口罩出境也進行數量管制,被認為是明顯針對大陸。
  • 大陸學生告訴你:臺灣的「小確幸」到底是什麼?
    今年3月,臺灣的太陽花學運轟轟烈烈持續了十多天,身邊的朋友都在問一個問題:服貿協定是大陸釋放給臺灣的善意,明明是送錢給你花,為什麼臺灣人卻絲毫不買帳?有一種觀點解釋,因為臺灣的經濟發展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不是頭等大事,不少年輕人更願意追求一種「小確幸」式幸福——「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不想發大財。但這樣的小確幸是如何來的?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進一步反問,假如真的有大錢給你賺,你為什麼還想要小確幸呢?
  • 高雄大學校長王學亮:臺灣小確幸大問題
    (記者 高易伸專訪)高雄大學校長王學亮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大陸機會多、競爭也多,臺灣沒有競爭、就沒有機會,需要多一點刺激,讓學生去大陸沿海一線城市走走看看,他們回來就會反思。透過交流、旅遊、交換學習,學生眼界打開,比老師說破嘴還有用。臺灣的小確幸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是我們要去反思的。
  • 臺灣人的小確幸
    臺灣人的小確幸 小確幸是近年來臺灣很流行的用語。
  • 臺媒:讓臺灣從「小確幸」轉向 才有「大未來」
    臺媒:讓臺灣從「小確幸」轉向 才有「大未來」 2015-03-03 16:41:05《中國時報》3日刊文表示,臺灣當前需要解決的難題,要先為士氣低迷的行政團隊注入「熱血」,重新定位臺灣社會政策與發展方向,從過去的「小確幸」轉骨成「大樂搞」的「政府」,振興臺灣經濟,提升臺灣品牌價值,為年輕人找出路,臺灣才有「大未來」。
  • 赴臺大陸交換生體驗臺灣"小確幸""慢生活"
    臺灣《旺報》10日刊出一名大陸在臺交換生的文章稱,來臺的半年,已經發現,臺灣同學常常掛在嘴邊的小確幸,是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裡的,慢節奏的生活能讓人感受到好多想不到的快樂和平靜。轉眼就到要離去的時候,才發現,想和臺灣說再見,其實並不容易。
  • 趙剛:說說「小確幸」,臺灣太陽花一代的政治認同
    遠非一個軟綿綿的生活態度,而是一個強悍的政治建構「小確幸」,在「反服貿」「反核四」的聲浪之下,成為了這一年臺灣政治中意味深長的隱喻,就連當了一千天「文化部長」的龍應臺女士也感受到了小確幸的不確定,直呼「不能再以小確幸為志」。又到一年歲末時,明年的臺灣,還信「小確幸」嗎?】
  • 大陸學生看臺灣同齡人:追求小確幸 炸個雞排也會很開心
    據參考消息網8月22日,美媒稱,自2011年首批928名大陸學生抵達臺灣就讀臺灣的高等院校以來,開放大陸學生赴臺的政策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
  • 臺大教授苑舉正接受專訪 ——「臺灣青年應該走出『小確幸』」
    【人物介紹】苑舉正,祖籍山東,1960年出生於臺北,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語區)哲學博士,臺灣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著有《哲學六講 》等。2020年10月,他因在課堂上表示愛國而走紅網絡。 近日,一段視頻將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送上了熱搜——他在講授「懷疑論」哲學專題課時,詢問一名女生:「你是哪裡來的?」
  • 從「臺灣小吃聖經」看如何製造「小確幸」(圖)
    從「臺灣小吃聖經」看如何製造「小確幸」(圖) 2015-06-03 11:00:28籤到處便領到厚厚的合集一一"臺灣小吃聖經",書的腰封告訴記者,這是被譽為飲食文學教父的焦桐用「20年歲月淘選」的「30萬字給臺灣特色美食情書」。  小吃,是臺灣人舌尖上的「小確幸」。小吃,可以洋洋灑灑地寫出30萬字,套句俗話:也是醉了。
  • 臺灣計程車司機的「小確幸」
    臺灣計程車內擺放的百合花令人眼前一亮。(圖片來自網絡)不少臺灣人追求「小確幸」,計程車(臺灣對計程車的稱呼)司機的話語間也多有流露。60多歲的陳姓司機告訴我,「平時載客人,有人花錢讓我們逛街多好。沒去過的地方很多,臺灣很多地方風景都很好,雖然小,好玩的地方還是蠻多。」還有司機把心思花在細微處,將車內空間布置得溫馨精巧,讓計程車有了家的味道。我曾遇見專職開車30年的鄭姓司機,他的車內工作檯甚至儀錶盤上方都擺滿了小玩意,密集物恐懼症患者大概觀之心驚,我也一度懷疑如此裝飾的駕駛安全。
  • 需不需要小確幸
    原標題:需不需要小確幸  易 蓉   整理東西時發現好久沒穿的外套口袋裡有50塊錢,冷風颼颼時捧上一杯熱奶茶香甜暖心,課堂上一場酣暢淋漓的思辨,冬去春來微風吹過帶來陣陣花香……你有沒有這樣的一些時刻,儘管是微小的生活瑣事,卻不經意間讓你嘴角揚起,感到滿滿的幸福?   這就是小確幸,微小而確定的幸福。
  • 臺灣博士廈門烤披薩:走出「小確幸」 迎來「大市場」
    中新網廈門11月9日電 (陳悅) 按動按鈕,調節眼前電子顯示屏上的數字,陳光中所進行操作和5年前在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時似乎沒有太大不同,只不過,當年他是在研發顯示面板,如今則是在廈門用自己研發的電子窯烤爐烤披薩。電子窯烤爐4分21秒就可以烤出一個披薩。
  • 街心公園 家門口的「小確幸」(說臺灣)
    圖為臺灣小朋友們在街心公園嬉戲。  莊宗達攝「媽媽,我今天還要去蕩鞦韆,真的是太好玩了!」話音剛落,6歲的梓萱已經穿好鞋子,在家門口等媽媽一起出門了。公園裡既有滑梯、鞦韆、迷你攀巖等遊樂設施,讓小朋友們可以嬉戲;也設計有環形步道、成人單槓、座椅等,方便成年人們的休憩、社交、運動。有趣的是,梓萱的小夥伴婧怡,也喜歡在晚飯後去家附近的街心公園玩耍。婧怡的家住在臺北市士林區,不遠處有一座前港公園。這座公園最吸引小朋們的,是一個叫「天空樹遊戲組」的遊樂設施。這個遊樂設施長得像參天大樹,正好與公園的老樹交相輝映。
  • 臺媒:蔡英文視野不見對岸 只能帶來小確幸
    臺媒:蔡英文視野不見對岸 只能帶來小確幸 2015-03-03 16:00: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去「中國化」死灰復燃  分析稱,在扁執政時期,「去中國化」就是借著本土教育著手,從臺灣年輕人的腦中洗去任何「中國」的印記。特別是陳水扁執政8年間,他在臺灣的大學裡,不斷鼓勵成立「臺灣研究系所」,讓相關臺灣系所變成顯學,所以利用教育來達到「統治者」的目的,這是最快捷的一條路。
  • 在臺灣顛倒屋「造反」 小確幸提升文化軟實力
    與這些頗具設計感的顛倒屋相比,臺北的顛倒屋則顯得更為精緻,細節裡也藏著臺灣人獨有的「小確幸」。「我們希望藉由這個顛倒屋營造一個家的感覺,生活的氛圍。」王華瑋,華山顛倒屋策劃團隊的總監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除了大件的擺設,參觀者還能觸摸到刀叉、文具、食物這些生活裡的小細節。
  • 香港人移民臺灣意願低:小確幸無法戰勝低薪現實
    香港人移民臺灣意願低:小確幸無法戰勝低薪現實 2015-07-24 16:10:15根據臺灣「觀光局」統計,去年香港和澳門遊客來臺觀光超過137萬人次,僅次於大陸、日本,追根究底發現真正申請移民臺灣的港澳人士,從10年前592人到去年697人,竟然不到申請居留人數的1/10,資深移民業者坦言背後和收入有很大關係。  香港人吳鳳華說:「我第一天拿到臺灣居留證時,真的非常開心。」
  • 臺灣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丟掉小確幸 順應大潮流
    7月29日,在「清新福建·夢想起航——福建臺資企業協會中區徵才博覽會」上,臺灣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福建是臺灣青年就業創業的「良木」,因為福建市場大、前景好、機會多,又與臺灣淵源深厚,而且為臺灣青年創新創業營造了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