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說,我就主張蠻幹了,只要孩子不去,就壓著孩子去,不去也得去。有些孩子確實有狀況,不能去,且不管這種狀況是咋來的,你非要逼著孩子去,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前文案例中說的是孩子沒啥別的情況,就是懈怠。所以,爸爸逼著他去,讓他懈怠不了,沒毛病。
可能你要說了:老師,你不需要這麼特意強調一下,這些我們都董。你以前也說過,沒有絕對,不走極端,要中庸,要靈活,教育是藝術,不是科學,沒有一加一等於二這類等式,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我們都知道,錯不了。但我還是要強調一下,因為一件事。
昨晚,有位媽媽要我給她和她老公看相,並拍了兩人的臉部特寫給我。我當時就納悶了:啥時候我說過我會看相?後來一想,明白了,原來我寫過一篇《撒謊、看相及其他》,那裡面說過看相的事,但也只是做個比喻,沒說我會看相呀?而且,我也沒鼓吹看相呀,但居然被理解為我會看相了。看來,有些話還是得挑明了說,多強調一下,保險。同樣,說呼應還是短點好,也不是絕對,而是指通常如此。在有些情況下,你想短,還短不了。比如,對方不怎麼說話,而你又想施加影響,總不能她不說話,你也不說話,你們兩人大眼瞪小眼肯定不行,此時,呼應不得不長。
舉個例子,有個女高中生,在家休學一年了。如果這次開學再不去學校,以後想借讀就不可能了,也不能參加高考了,等等。反正,如果不去,後果很嚴重。媽媽就把這事跟她說了她表示出很煩躁,不停搓手,問她怎麼打算,回答我不知道。
面對這種情境,很多父母就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聊下去了,或客氣地說,你好好想想吧:或不客氣地說,不知道你也得知道,但無論怎麼說,都聊不下去。
那麼,真的聊不下去嗎?
當然不是。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機會,前提是,我們要會溝通。而切入的唯一方式,就是呼應。你說的話必須被女孩認可,否則,溝通就無法順利進行下去。要做到你說的話,都被她認可,你必須知道,她此刻內心想的是啥。你已經跟她說了,今年重返學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也聽見了,並且表現出煩躁,使勁搓手。這是非語言信息,它表達什麼意思?
它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她知道她應該去學校,她也想去,但又有擔心、甚至恐懼,阻礙著她。如果她不想去,她表現出來的就不是煩躁,而是憤怒,就不會搓手,可能動手。既然她已經想去了,此時,你就不需要再跟她談什麼「機會只有一次,錯過不會再來」之類的。她知道她要去學校,但是她不敢呀;你也不可以說些啥,「我一直以來深信你是一個要讀書的孩子,從小以來一直都是!你也很享受每次通過你的努力和好方法取得的優異成績!去年沒有繼續學習,與其說是身體不好,更不如說是你壓力太大了!媽媽看在眼裡,理解並支持了你!」
說這些玩意兒沒用,而且,她聽了會煩。因為你沒有抓住重點,你說的不是她所想的,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你不理解我」。她知道你想給她鼓勁、打氣,但人的勇氣很少是別人可以打進去的,於是就出現,你越打氣,我越喪氣,我還帶有強烈的挫敗感。在你看來這麼容易的事,在我看來咋就這麼難呢?
如果我是小朋友的話,我乾脆就嚎啕大哭了。你肯定見過小朋友不敢嘗試一件事,媽媽拼命鼓勁,小朋友拼命後退並拼命哭泣的場景
「咱在家休學一年了,不去學校可以迴避問題,如果這次開學再不去學校,以後想借讀就不可能了,也不能參加高考了,我知道你暫時還沒有做好準備,你需要時間,等你準備好了,我相信下個月你會去學校的。」
這種說法肯定不行。你沒有看到對方的情緒,就急急忙忙地想循循善誘。誘了半天,得出的結論是,下次再談。戲還沒開演,讓你給整謝幕了。
你必須先看到對方的情緒。
「看得出來,你也很為難,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接下來的問題。確實我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再不去學校,就真得沒有學上了,參加不了高考了。我知道你也不想這樣,但是去上學又要面對很多困難,能和我說說你覺得這些困難是什麼,我能幫上什麼忙嗎?」
這裡看到了對方的情緒,先呼應,不錯,但接下來一轉,轉得人就不舒服了。什麼「沒有學上了」之類的。她知道這一點,並且煩著呢,求求你別再說了,好不好?那就不說了,你再一轉,問她有啥困難,但她已經說了,她不知道。談到這裡,又卡殼了。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