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月17日電(記者吳曉穎)日前,80後女科學家、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盧豔麗獲得了「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號。
36歲的川妹子盧豔麗走過了一條充滿挑戰的人生之路。
考研時,她「半路出家」跨考作物遺傳育種專業。讀博時,她從分子生物學一腳邁入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這一全新領域。工作後,她又常常「泡在」玉米地裡。她的畢業論文獲評2012年優秀博士論文,她的科研成果在國際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等個,齊肩長發,明豔大方的盧豔麗自稱是個「激情澎湃的女漢子」。上周五,在「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頒獎臺上,盧豔麗說:「將用感恩的心認真去工作、生活,用四川人打麻將的精神把科學研究『血戰到底』。」正是這種血戰到底、永不言敗、推倒再來的精神,支撐她度過了一個個難關。盧豔麗已經從事了十多年的玉米研究,但她最初所學專業和玉米並不沾邊。本科時,她就讀於四川農業大學農村區域發展專業,考研時之所以選擇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原因很簡單:「母校這個專業的實力很強。」
; ; ; 1月12日,盧豔麗在頒獎典禮上。
跨專業考研並不容易,要惡補生物化學、遺傳學等課程。除了突擊式自學,瘋狂看書做題,蹭課也是盧豔麗重要的學習方法。回憶起那段在自習室沒日沒夜苦讀的考研時光,她甘之若飴。雖辛苦,但日子過得簡單而充實。
最終,她以面試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錄取。
盧豔麗還記得第一次和導師曹墨菊到農場的情景,她的任務是數玉米種子,突然發現「工人都比我懂得多,好多專業術語不懂」。於是,她課下到圖書館一個個查閱,在實驗室一呆就是一天,常常忙到凌晨一兩點。在盧豔麗看來,一件事只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馬馬虎虎、半途而廢不是她的性格。
讀博期間,盧豔麗獲得教育部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留學。這次,她從分子生物學邁入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領域,這是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分析數據需要使用新軟體,為此,她啃下二十多本全英文說明書,一步步學會了操作分析、提煉總結。
談起愛徒,曹墨菊這樣評價道:「她身上最可貴的是探索精神,人家害怕未知領域,覺得新東西不一定出成績,有風險,她沒有這種顧慮。」
; ; ; 盧豔麗在戶外實驗基地。
畢業後,盧豔麗立足四川及西南地區對玉米生產的實際需求及特殊的生態環境,潛心研究玉米,常年穿梭於玉米地和實驗室。她以女性敏銳的直覺和細心的觀察分析,發現了一個個玉米基因的秘密,破解了玉米重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基礎,並通過分子育種技術創製抗逆玉米新材料。同時,結合育種實踐,盧豔麗探明了西南玉米「溫帶×熱帶」雜種優勢模式,主持選育新品種1個,參加選育新品種9個。此外,她還在SCI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獲得授權國家專利6項。
這位美麗的「80後」女科學家說,她人生最大的幸運是年輕時遇到好老師,自己喜歡研究未知領域,並享受這無窮的精神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