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刑法罪名司法解釋全文及相關解讀

2021-01-08 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 (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七)》)於2009年2月28日頒布實施後,「兩高」研究室共同對《刑法修正案(七)》涉及的罪名適用問題進行了研究,經過多次徵求意見、反覆修改形成一致認識。經2009年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74次會議、2009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一屆檢察委員會第20次會議審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四)》(以下簡稱《罪名補充規定(四)》)於2009年10月16日公布施行。這一司法解釋的出臺,對於各級公檢法機關統一執法、規範執法將發揮重要作用。

  《刑法修正案(七)》共涉及14個刑法原條文,從內容上分為兩大類:一是新增加9個條(款),對增加的9個條(款)相應增加9個罪名。二是修改9個條(款)。修改的9個條(款)中改變罪名的有4個,可以繼續適用原罪名的有5個(內幕交易、洩露內幕信息罪,非法經營罪,綁架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罪名補充規定(四)》共確定罪名13個。

  一、研究起草《罪名補充規定(四)》所遵循的原則

  罪名,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某一具體犯罪的名稱。辦理刑事案件,首先需要準確適用罪名,這是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前提條件,也是公檢法機關統一執法、規範執法的必然要求。在研究起草《罪名補充規定(四)》過程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幾個原則:

  (一)法定,即嚴格按照《刑法修正案(七)》條文的具體規定確定罪名。

  (二)準確,儘量從《刑法修正案(七)》條文規定的構成要件上準確提煉罪名,以使罪名體現犯罪構成要件的本質和主要特徵。

  (三)簡練,罪名不是罪狀,需要在辦案過程中反覆使用,並且引用於法律文書中,要高度概括,簡練實用。

  (四)穩定,現有罪名確有修改必要的才修改,以保持罪名適用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罪名補充規定(四)》確定的9個新罪名

  (一)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2條第2款對刑法第180條作出修正,增加1款作為第4款,將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以及有關監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違反規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期貨交易活動,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活動,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刑法第180條第1款的罪名是內幕交易、洩露內幕信息罪,本款的犯罪對象是「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罪名應當體現本款中的三個核心要件,即「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未公開信息」和「交易」,因此確定罪名為「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4條在刑法第224條後增加1條,作為第224條之一,將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的行為入罪,本條罪名即確定為「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三)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7條在刑法第253條後增加1條,作為第253條之一,第1款將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罪名將罪狀規定的行為特徵及犯罪對象列出,確定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

  (四)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7條第2款將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本條第1款規定的信息,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罪名確定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

  (五)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8條在刑法第262條之一後增加1條,作為第262條之二,將組織未成年人進行盜竊、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罪罪狀採用了列舉加概括的表述方式,列舉的行為從屬於概括表述的範圍,應當使用概括表述,本罪罪名即確定為「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罪」。有觀點認為本罪罪名採用「組織未成年人違反治安管理罪」,這樣文字更簡潔;也有觀點認為本罪罪名應與罪狀一致,文字過於概括易導致司法實踐中的擴大理解。經研究,採納了後一種意見。

  (六)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刑法第285條第1款保護的是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刑法修正案(七)》第9條第1款在刑法第285條中增加1款作為第2款,擴大了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保護範圍,將違反國家規定,侵入第1款規定以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者採用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或者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的罪名應當體現罪狀規定的行為特徵和犯罪對象,確定為選擇性罪名「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有觀點認為本款罪名應當確定為兩個獨立罪名,即「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和「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經研究,本款仍然採用選擇性罪名。主要理由是:第一,《刑法修正案(七)》第9條第1款規定的是一個複雜的犯罪構成,其中包括兩項可選擇的手段要件,即「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行為人在具體實施相關犯罪過程中,可能獨立使用兩種犯罪手段,也可能交叉使用兩種手段。在上述情形下,行為人主觀上都是出於故意,侵犯的客體都是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社會危害性相當,符合選擇性罪名適用的一般條件,不宜作為獨立個罪評價。第二,如果將本款罪名確定為兩個獨立罪名,行為人同時採用「獲取數據」和「非法控制」的手段實施犯罪,則應當對其數罪併罰,這樣有違刑法的謙抑性,也導致與刑法第285條第1款規定的刑罰(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之間明顯不平衡。第三,將本款罪名確定為選擇性罪名,可由辦案人員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分解或者並列適用罪名。

  (七)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9條第2款在刑法第285條中增加1款作為第3款,將提供專門用於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實施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違法犯罪行為而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罪名體現了罪狀中規定的「提供」、「侵入」和「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三個核心要件。在徵求意見過程中,有觀點認為本罪罪名在「提供」後面應當增加「用於」二字。經研究,如果增加「用於」二字,則按照罪狀的規定,還需相應增加「專門」二字,不符合罪名簡練的原則,且現在確定的罪名不會產生歧義,因此未予採納。

  (八)偽造、盜竊、買賣、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裝部隊專用標誌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12條第2款在刑法第375條第2款後增加了第3款,將偽造、盜竊、買賣或者非法提供、使用武裝部隊車輛號牌等專用標誌,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罪名同樣將犯罪行為與犯罪對象列出,確定為「偽造、盜竊、買賣、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裝部隊專用標誌罪」。徵求意見稿原擬定罪名為「偽造、盜竊、買賣、非法提供、使用軍用標誌罪」。《罪名補充規定(四)》吸收了相關部門的意見,作了兩處修改:一是在「使用」之前增加了「非法」二字。徵求意見過程中,相關部門提出,由於在文字表述上「偽造」、「盜竊」、「買賣」、「非法提供」與「使用」之間均為頓號,容易將「非法使用軍用標誌罪」理解為「使用軍用標誌罪」。經研究,採納了這一意見。二是將「軍用標誌」修改為「武裝部隊專用標誌」,即本罪的犯罪對象在文字表述上也與罪狀保持一致。

  (九)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13條在刑法第388條後增加1條作為第388條之一,將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係密切的人,通過該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或者利用該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賄賂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的行為,以及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係密切的人,利用該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實施的索賄受賄行為,規定為犯罪。從罪狀表述分析,行為人索取或者收受賄賂的行為都是圍繞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或者職權、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或者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原職權、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本罪罪名可以對應《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18條規定的影響力交易犯罪,因此將本罪罪名確定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三、《罪名補充規定(四)》修改的4個罪名

  (一)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1條對刑法第151條第3款作出修正,將原條文保護的對象由「國家禁止進出口的珍稀植物及其製品」擴大到「珍稀植物及其製品等國家禁止進出口的其他貨物、物品」。在研究起草這一罪名過程中,對於是否將罪狀中的「其他」二字體現在罪名中存在不同認識。經研究,將本款罪名確定為「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主要理由是:第一,「其他」屬於列舉情形之外的概括式表述,範圍上有一定模糊性,在罪名中不宜出現。第二,對於類似的情形,以往的罪名也有過規定,如刑法第114條、115條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對應的就是「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形,罪名中並沒有出現「其他」二字。

  (二)逃稅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3條對刑法第201條作出修正,原條文的規定是「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佔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滿百分之三十並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修正後的條文表述為「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佔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前後條文對比,罪狀關於犯罪行為的表述發生較大變化,本罪罪名也應調整,徵求意見稿原擬定罪名為「逃避繳納稅款罪」。經綜合考慮相關部門的意見,《罪名補充規定(四)》將本條罪名確定為「逃稅罪」,相應取消原罪名「偷稅罪」。

  (三)妨害動植物防疫、檢疫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11條對刑法第337條第1款作出修正,原條文對犯罪行為的表述是「違反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的規定,逃避動植物檢疫,引起重大動植物疫情的」,現在的表述是「違反有關動植物防疫、檢疫的國家規定,引起重大動植物疫情的,或者有引起重大動植物疫情危險,情節嚴重的」。本罪的構成要件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原有罪名已不適用。參照刑法第332條「妨害國境衛生檢疫罪」罪名,本罪罪名確定為「妨害動植物防疫、檢疫罪」,相應取消原罪名「逃避動植物檢疫罪」。

  (四)非法生產、買賣武裝部隊制式服裝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12條對刑法第375條第2款作出修正,專門打擊非法生產、買賣武裝部隊制式服裝的犯罪,原來規定的有關武裝部隊專用標誌的犯罪已單獨規定為本條第3款,本罪罪名確定為「非法生產、買賣武裝部隊制式服裝罪」,相應取消原罪名「非法生產、買賣軍用標誌罪」。

  四、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關於《罪名補充規定(四)》的時間效力。《罪名補充規定(四)》所確定的13個罪名是針對《刑法修正案(七)》新增加的條(款)或者修改原刑法條(款)而規定的,在適用《刑法修正案(七)》辦理案件時應當嚴格依照《罪名補充規定(四)》的規定適用相關條(款)的罪名。《罪名補充規定(四)》不是對刑法的補充、修改,只是對罪名的確定,其時間效力及於《刑法修正案(七》的施行期間。

  (二)關於刑法分則目前罪名的總體數量。修訂刑法施行後,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於適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見》,共確定了414個罪名。2002年3月26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新增6個罪名,同時減少2個舊罪名。2003年8月21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二)》新增4個罪名。2007年11月6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三)》新增14個罪名。此次「兩高」《罪名補充規定(四)》新增9個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則共有罪名445個。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相關焦點

  • 解讀治理商業賄賂司法解釋:「性賄賂」未列入
    解讀治理商業賄賂司法解釋:「性賄賂」未列入  核心提示  今年11月底,幾乎所有主流媒體均報導了「兩高出臺關於治理商業賄賂司法解釋」的消息,引起讀者關注。這部填補歷史空白的司法解釋,有利於根治這一社會頑疾。
  • 【即將發貨】《2021年法律碩士聯考刑法分則深度解讀》|文運法碩
    刑法總則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一般原理的規範體系,具體來說是考試大綱的第1-12章。刑法分則是關於具體罪名和相應法定刑的規範體系,是解決相應犯罪行為定罪量刑問題的標準,具體來說是考試大綱從第13章開始的內容。      總則和分則之間是抽象與具體、一般與個別、普通與特殊的關係。從法碩考試來看,刑法總則和分則同等重要,無論偏廢任何一方都無法取得考試的成功。
  • 最高院喻海松:刑事司法解釋的十個問題
    自博士畢業以後,我就進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從事司法解釋相關工作。2004年9月至今,甚至連辦公桌都未曾有過變動。實際上,刑事司法解釋對刑法學術研究和刑事實務工作皆具有重要意義。選擇以刑事司法解釋為此次講座的主題,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量:第一,刑法解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對我國刑法罪名的理解和分析
    因此雖然在1997年刑法典中仍沒有規定統一的罪名,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很快就根據刑法典及各個刑法修正案制訂了一系列《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以司法解釋的方式及時地解決了對適用罪名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但筆者認為,罪名的規範化、統一化,應當是立法機關的任務。也就是說要實行罪名立法化,以立法的形式對刑法中的罪名作出明文規定。據查閱有關資料,國外許多國家的刑法典都實現了罪名立法化,如日本、德國等。
  • 「收藏」刑法對17個罪名量刑檔次和刑期做重大調整(附:刑法469+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對集資詐騙、職務侵佔、開設賭場等17個罪名的量刑檔次和刑期做出了重大調整。這些罪名的刑期普遍有所增加,體現的是嚴刑峻法的司法理念。下面刑事法典將原先469個罪名和此次修正案增加的13個罪名的刑期進行了整理。
  • 刑法司法解釋的溯及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司法解釋】是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過程中對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刑法司法解釋即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適用刑法過程中對具體應用問題所作的解釋。【溯及力】是指法律生效後,對於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
  • 我國刑法第312條罪名之確定
    》(以下簡稱《辦理機動車相關刑事案件的解釋》)第一條規定:「明知是盜竊、搶劫、詐騙、搶奪的機動車,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的規定,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 十年磨一劍———訪《刑法罪名精釋》主編之一周道鸞教授(圖)
    為了認真貫徹執行1997年刑法,實現罪名的規範化、統一化,提高司法水平和辦案質量,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對罪名作出解釋,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罪名》的基礎上,經過廣泛調查研究,並徵求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意見,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委員會第951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確定了413個罪名。
  • 兩高司法解釋老鼠倉12條全文來了,暗示三人以上從事相關交易...
    這兩部司法解釋將於2019年7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庭長李勇介紹,關於辦理操縱證券、期貨市場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根據「兩高」司法解釋,「蠱惑交易操縱」、「利用『黑嘴』薦股操縱」、「『編故事、畫大餅』的操縱行為」、「利用信息優勢操縱」、「虛假申報操縱」、「跨期、現貨市場操縱」,可被認定為刑法規定的「以其他方法操縱證券、期貨市場」。關於辦理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實踐與完善
    1982年司法部統編教材《刑法學》將刑法的基本原則確定為四個: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罪責自負不株連他人的原則、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隨著97刑法對79刑法確定的類推制度的廢止,罪刑法定原則得以順利確定,同時,根據司法實踐的需要和黨的政策方針,就新刑法如何體現公正、法治、平等進行思考,這樣現行刑法的三項基本原則得以確定。
  • 行為選擇性罪名的司法適用探討
    ,司法適用的罪名是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確定的。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刑法分則條文共包括400多個罪名,其中選擇性罪名佔據三分之一強。選擇性罪名在司法適用中應當如何具體地確定,在理論上與實務中存在不少爭議,但我國刑法學者與司法實務人員對此予以研究得不多,目前的研究成果較少,這與選擇性罪名在我國罪名中所佔的比重明顯不相稱。因此,筆者撰寫本文擬對選擇性罪名中爭議較多的行為選擇性罪名的司法適用問題進行探討,以拋磚引玉。
  • 刑法講解之關於刑法的解釋
    關於刑法的解釋:(1)考點並非各種解釋方法,而是對刑法條文尤其是對刑法分則罪名如何理解的問題。(2)刑法解釋按效力劃分,可以分為有權解釋和無權解釋。前者是指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後者是指學理解釋。這裡要注意的是:①立法解釋的主體只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不包括全國人大。
  • 罪名解讀與已決案例:侮辱罪、誹謗罪
    司法解釋 19981223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六條 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246條的規定,分別以侮辱罪或者誹謗罪定罪處罰。
  • 專家建議司法解釋官員低價買房:低於70%不合理
    刑法修正案(九)擬定新罪名「收受禮金罪」,以解決向官員進行情感投資的定罪問題,這是記者於昨天在北京舉辦的2014年大成律師事務所刑事辯護高峰論壇上獲知的消息。在該論壇上,與會者就目前賄賂案件的形式、認定等方面進行分析,並提出多項亟待出臺司法解釋進行規定的問題。
  • 論《刑法修正案》(四)新增犯罪罪名的確定
    《刑法修正案》(四)除了對刑法已有的部分犯罪進行修訂之外,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幾種犯罪。由於最高司法機關尚未確定其規範性的罪名,為了司法實踐的操作的統一和方便,有必要探討其罪名的確定問題。顯然,這兩種行為是針對司法工作人員這一特殊主體和執行判決、裁定這一特殊的職務行為,對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規定的玩忽職守行為和濫用職權行為的細化,即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第三款與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之間實際上形成了法條競合關係,前者為特別法,後者為普通法。
  • 全國人大通過刑法修正案 取消13個死刑罪名
    中新網北京2月25日電 (記者 周兆軍 郭金超)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25日下午經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八)。此次刑法修改的重點之一是取消了近年來較少適用或基本未適用的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 2010年司法考試刑法考點:刑法適用範圍
    (一)刑法的空間效力   刑法的空間適用範圍即空間效力要解決的是刑罰在什麼樣的空間範圍內有適用的效力,是以一定的地域範圍還是在一定的公民範圍還是以保護本國利益為準則,從而有所謂的屬地原則、屬人原則、保護原則,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而產生普遍管轄原則:  1、屬地原則(第6條)   第一,針對的對象的國內犯、而其他三個原則是針對國外犯罪的
  • 李翔:《刑法》第13條「但書」不靠譜(學術)
    因而必須清楚認識犯罪構成判斷出入罪唯一性標準地位在司法實踐中的重要意義,使司法者在進行出入罪裁量時回歸到對個罪犯罪構成要素的精細化解讀路徑上來。著名大法官卡多佐曾說道:「即使在當今時代,權力應嚴格且永久分立的觀點——法官是法律的解釋者,立法機關是法律的創造者——依然在司法界一呼百應」。[30] 我國目前採用的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來源於(前)蘇聯。
  • 虛假恐怖信息犯罪司法解釋解讀及其適用探析
    犯罪之低成本與危害之高消耗、規制之高代價,已嚴重逾越了言論自由之界限,為更好地規制此類犯罪,最高院經過充分調研和證成,對虛假恐怖信息犯罪的刑法規範進一步細化,出臺了《關於審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具有重要意義。為更好充分理解和司法適用,筆者試探討之。
  • 刑法將迎來大力度修正:犯罪圈在擴大,死刑罪名在減少
    《財經》:對於刑法修正案(十一),您有哪些總體觀察和評價? 劉仁文:刑法修正案(十一)共有48個條款,新增條文13條,修改條文34條。從修改規模上來說,是中等偏上的規模。修正案內容豐富,涵蓋的範圍和領域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