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治理即公共治理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拓展和延伸,核心是將政府、市場以及公民社會當作教育治理主體。根據教育公共治理理論,高等教育評估工作應該讓所有利益主體都參與其中,應該轉變傳統 一元評估的理念,注重教育評估的多元性,加大對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建設。本文從教育公共治理理論出發,以教育公共治理理論的「四個特性」為出發點,對第三方評估建設的路徑進行探析。
一、基於教育公共治理視角下的分析框架
(一)教育公共治理理論的內涵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公共治理理論中的「治理」則與傳統理念不同, 被稱作「新治理」「新治理」強調合作共贏,即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以達到社會公眾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傳統以政府為治理主體中出現的「政府失靈」和以市場為主要提供者中出現的「市場失靈」狀態下,多元化治理主體的公共治理理論應運而生。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治理」是一個動態發展的詞語,從政府治理到市場治理最終發展成為公共治理的過程。
(二)教育公共治理視角下的第三方評估審視
第一,教育治理主體的多元性。在教育治理理論的視角下,教育事務的管理和建設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雙管齊下,傳統的一元主體的評估方 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教育現代化的需求,因此需要政 府注重公平、市場產生效率、社會維持平衡的多元化的治理主體。
第二,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合法性。在教育治理主體中,第三方評估機構屬於獨立於政府和學校之外的獨立個體或團體,為保障第三方評估機構在教育事務中的相關權利和責任,政府應通過制度賦予其合法地位。
第三,「委託-代理」的契約性。教育治理理論借鑑博弈論中委託-代理的概念,將政府視為委託人,將第三方機構視為代理人,從而將教育管理與教育評估加以分離。
第四,提高公眾利益的目標性。公共決策和選擇有三大特點,即集體性、非市場性和規則性,而教育公共治理就是為了調和在教育公共決策中涉及到的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達到提高公眾利益的目標。
二、我國第三方教育評估的現狀
(一)第三方教育評估現狀:進入發展瓶頸期
離完全意義上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獲得各方認可的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麥可思以其專業的測量與評估能力已為近百所高校提供質量檢測和評估服務,是教育市場化背景中第三方評估的成功實踐案例;
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民營的教育評估機構, 但無論評估專家的遴選範圍、評估範圍覆蓋面和評估 結果影響力都夠不大。目前存在更多的是各種大學排行榜,由於沒有統一的評估指標,評估結果差異較大, 導致公信力較差;因此總體而言我第三方教育評估機 構發展影響力還較小。
(二)產生「委託—代理」理論中的信息差
教育形式與內容的豐富性使得政府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場的發展和走向,以政府為中心的一元評估方式在這一變化中便相形見絀。基於此,政府和第三方評估機構便產生委託—代理的關係。
政府作為委託方制定相應的政策文件激勵和制約第三方評估機構,同樣第三方評估機構作為代理人的身份更加了解高等教育發展 的水平和情況,做出更加專業化的評估,出具評估報告。市場治理機制為第三方教育評估的發展提供了有益補充,在教育市場內部達到利益相關主體最大化的目標,進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
三、建構第三方教育評估機制:任重道遠
(一)內部突破:打鐵還需自身硬
1. 打造專業的評估隊伍。第三方評估應該始終堅 持專業的基本原則,聘請專業化的評估人員,將與評估工作有關的經驗和知識作為評估人員的硬性要求。
2. 建立客觀的評估體系。專業化的評估隊伍和客 觀的評估體系是第三方評估獲得公信力的前提條件和要求。
3. 增強對自身的「元評估」。第三方評估需要加強 對自身的「元評估」,在內部建設完備的監管機制,做到自我反思、自我監管。
(二)外部支持:夯實基礎建設
1. 健全法律體系,落實法律身份。保證第三方評估的法律地位有利於在評估過程中釐清權責,同時也是依法治教以及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2. 提供資金保障,實現財務獨立。財務獨立是第三方評估在教育市場中繼續發展的動力和支撐,有必要建立起暢通的投融資渠道。
3. 提高市場準入資格,加大監督力度。這是第三方估進入市場的第一步,政府應該嚴格宏觀把控,制定第三方評估機構建立條例,只有當第三方評估具有達標的硬性條件和軟體實力的情況下,才允許其進入評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