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軍敬禮為何只舉三根手指頭
童子軍統一著裝,雄赳赳地走在街頭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童子軍的主要服裝是黃色斜紋布制服和草綠色的童子軍服,女童子軍穿裙子,戴童子軍領巾,腰束鑄有童子軍軍徽的銅扣皮帶。男生一般頭戴大蓋帽或者船形帽,女生則是大蓋帽和圓頂帽。
童子軍敬禮的手勢是舉起右手的三根指頭,食指接觸帽簷,即「三指」軍禮。「三指」代表智、仁、勇,統一使用「時刻準備著」的口號。為了加強對童子軍的組織和訓練,政府專門挑選教材,舉辦訓練學校,創辦刊物。
1936年,全國1萬多童子軍在南京接受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檢閱活動,蔣介石親自檢閱了童子軍。後來童子軍在紫金山從事大規模的科目訓練,引起了世界矚目。
國民黨為什麼對童子軍的培訓如此用心呢?南京大學歷史系副研究員韓文寧告訴記者,事實上,國民黨是將童子軍當做後備軍來培養的,這和別的國家自願組織、自願參加的童子軍不同。在民族危難的時刻,青少年學習基本的軍事知識,增強實戰能力,是有重大意義的。而且童子軍的誓詞中,「日行一善」、「助人」、「責任」等說法對於青少年品格的修養也是有益的。
同時,國民黨也通過童子軍的方式來控制青年。在各省市軍事部未成立前,各地童子軍是直轄於中央司令部的。童子軍的組織與訓練,嚴格遵照軍事化管理:「1.加緊學生軍事訓練,教職員均須一律參加。2.各中等以上學校,須按時升降國旗,起居作息,均用號音,並實行軍事化管理。3.舉行會操及檢樂閱。4.絕對服從師長命令。5.教職員及學生一律穿著制服,佩戴證章。6.提倡課外運動。7.出入課室操場,必須挨次順走。8.教室內外,均須肅靜無譁。」
女童子軍衝過火線為八百壯士獻國旗
不出國民政府所料,童子軍的教育的確發生了效用。童子軍平日常做一些社會服務工作,像打掃街道,在一些大型的社會活動中服務、維持秩序等。抗戰爆發後,大量童子軍積極參加抗戰宣傳,跟隨老師去城鎮、鄉村作街頭講演、宣傳,教群眾們唱抗日救亡歌曲。有的還自發走出校門,到茶坊酒肆、公園旅館、郊區農村去宣傳抗日救亡。有的地方專門成立了「童子軍歌詠隊」,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宣傳活動,通過演出募集資金,這些錢全部捐獻給抗日前線。
抗日戰爭中,日常訓練有素的童子軍,已經具備相當的救護、偵察、抵禦能力,能夠上前線救護傷病員、慰問將士、探察敵情、修築工事;在後方收容遣送難民、代收慰勞品、維持秩序等,關鍵時刻他們甚至能直接參與戰鬥。
「一·二八」事變中,上海的100多童子軍深入戰區,做戰地服務工作,他們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有條不紊的行動讓所有人刮目相看。在這場戰鬥中,4名童子軍獻出了年輕的生命。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當時上海潤州中學初二學生楊慧敏,參加了「江蘇省童子軍戰地服務團」,來到抗戰第一線。在戰鬥最激烈的8月28日午夜,年僅16歲的楊慧敏看到大上海遍插日本侵略軍的「膏藥旗」,而蘇州河岸的四行倉庫卻沒有中國國旗。這名女童子軍當即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她將一面中國國旗裹在身上,冒著生命危險,衝過火線,遊過蘇州河,把國旗獻給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當楊慧敏獻上浸透了汗水的國旗時,八百壯士激動得熱淚盈眶。
「新生活運動」中成為政府小密探
雖然童子軍教育在當時和其後被證明是有益的,但是這種培養並未很好地普及。通常來說,童子軍教育集中在城市中,鄉村學校中一般普及性教育都做不到,更別提童子軍教育了。參加童子軍的大多為富家子弟,窮人家的孩子鮮能入伍,這就使童子軍教育不平等。
此外,因為童子軍的教育和管轄權歸政府,這就使得童子軍實際上是為政府服務的。蔣介石推行「新生活運動」時,政府制定了許多不合理的規定,童子軍成為這些不合理規定執行的監督者。這些童子軍監督員不分晝夜地巡視著各處碼頭,禁止乘客走進頭等艙;糾正路人歪戴的帽子和監視正在飯店用飯的食客是否超出了四菜一湯的標準。他們的舉止遭到了不少白眼。
雖然童子軍們嚴格地執行政府命令,監督市民的日常生活,大家還是想出了各種辦法來抵制。在飯館裡吃飯不能超過四菜一湯,就改用大盤子盛菜,一盤裝兩個菜;飯店裡禁止喝酒,就把酒裝在茶壺裡,偷偷地喝。往往也能成功騙過訓練有素的童子軍。
摘自《現代快報》2011年11月28日,第A31版,作者:唐蕾,原題:訓練有素的民國童子軍為何遭人白眼